《就地取材》
天气渐渐转暖了,那天帮孙子整理衣柜,发现几件幼儿园时的演出服装,分别有小鸭服、小兔服与小马服。想想现在的孩子真幸福,学校要演出,统一订服装,要什么有什么,哪怕穿一二回就丢弃,也在所不惜。
回忆我们的学生时代,要演什么文艺节目,都是就地取材,用近有的东西自制服装和道具。记得一次表演少数民族的歌舞,节目为《心中的歌儿献给金珠玛》,主题是欢送即将入伍的兵哥哥。我们的服装是用家里的绸被面,半斜着往白衬衣上一披,再用一根红绸带腰间一束。头上戴的帽子也是用旧雨帽的箍制作的,上面用彩纸粘贴而成。随着音乐声起,我们几个小姑娘,手拿着自制的大红花,边舞边歌。“不敬青稞酒呀,不打酥油茶呀,也不献哈达,唱上一支心中的歌儿,献给亲人金珠玛……”在歌舞声中,我们也把大红花献给“金珠玛”兵哥哥,达到了喜庆的欢送效果。
就地取材,勤俭节约,也许是我们这代人常有的素养。无独有偶,与我同龄的小仙姐,能歌善舞,她是抖音上的大伽,所拍的视频很受大众欢迎。她表演的节目,都是自编自导自演的,用的服装和道具,也都是就地取材,方便又快捷,形象又贴切。如《敲锣打鼓迎新年》的视频,她上身穿红毛衣加黑马夹,下身黑色踏脚裤,她边跳边敲,用的道具是家里的锅铲敲锅盖,而她坐在轮椅上的老公用的是筷子敲膝盖上放的蒸架,与欢快的节奏一配,热闹而欢乐的春节气氛立即拉满。又如《天上布满星》这一节目,她领着村上近十位老太一起加盟演出,一条毛巾裹着头,一张小凳挽在手,一步一移出场,然后团团围坐开始斗地主,小仙姐是主唱,她声情并茂的泣诉,又将节目推向高潮,而那位扮演地主的依旧是小仙姐的老公,一顶高高的帽子也是用硬纸板制作的,夸张而形象,简单而生动,真是妙不可言,起到了娱乐性与观赏性的完美结合。
毛主席早就说过:“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类似这样的就地取材才,无处不在。例如十多年前报社的联欢,报人们就用报纸制作成演出服装,很接地气,也别有风味。时间再追溯到四十年前,各单位要扎花灯闹元宵,这可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我们服装厂用我们自己的布料,扎了一头大黄牛灯,工会主席说:“我们服装工人吃苦耐劳,经常加班加点,有老黄牛精神”。而鞋帽厂更贴近,用他们厂的原料制作了一只超大的鞋灯,活神活现,非常吸睛。而丝绸厂更绝妙,用他们七彩丝绸缎,制作成孔雀开屏灯,华丽而鲜活,充分把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发挥到了极致,真是就地取材出心裁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