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诸暨高湖滞洪水库

(2016-06-15 12:28:59)
诸暨高湖滞洪水库

 秋日里的某天,信步走到新三十六洞所在地,看它静静卧在高湖水库管理处的门前,仿佛不知道不久的将来,这里将要迎来怎样的新貌。 

  三十六洞是老百姓对诸暨高湖滞洪水库分洪闸的日常称呼。从老三十六洞到新三十六洞,这道分洪闸记录了建国后,诸暨人和浦阳江水患的斗争历史。三十六洞的前世今生,就是一部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诸暨的治水史诗。 
  

  老三十六洞,老城关的记忆 
http://imgcache.qq.com/ac/qzone_v5/app/photo/sysbussy.jpg

老三十六洞原址

 

  从地图上看,新三十六洞闸门的外面就是高湖滞洪区域:一大片青绿色的田地。从肉眼看,无法感知高湖的海拔其实远远低于市区,落差竟达七、八米。泄洪时,这一区域能滞洪水5800万立方米,而且浦阳江里的洪水无须经过长长的行洪道能直接进入高湖。 

  很多老城关人都知道,从老三十六洞到新三十六洞,看似简单的分洪闸曾经历过怎样的沧海桑田。而随着岁月的流逝,60后老去,70后、80后当家,90后当红,00后露脸,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知道,更难以想象,如今的城市广场所在地,前身竟是一个维系诸暨防洪抗洪命脉的分洪闸所在地,眼下热闹非凡的江东一带都是曾经的蓄滞洪区。 

  那还得从建国初的一次洪水说起。1950年6月24口,城区北庄畈决堤,城区一片汪洋,当时的诸暨火车站被淹。洪水淹没浙赣铁路被迫停车7天,事件震动了国内外。 

  按照“上蓄、中分、下泄”的指导方针,老三十六洞按10年一遇的标准设计,于1953年6月完工。这个时候进水坝只有3个孔,每孔宽32米。1954年5月4日,3孔改建为36孔,每孔3米。至此,老三十六洞正式成为江东的一个地标。 

  完工后不到一周,滚滚洪水奔涌来袭。5月9日早上6点,浦阳江水位到达14.06米,老三十六洞开闸分洪,与此同时,炸开高湖南渠堤埂。洪水通过4.3公里的行洪道奔入地势低洼的高湖滞洪区域。浦阳江水位虽然降下来了,但高湖的2.2万亩农田和25个自然村被淹。 

  这一年,刚刚建好不久的老三十六洞共4次开闸分洪,保障了浙赣铁路和两岸的安全,包括中下游50万亩农田。 

  这年后,1955年、1956年和1962年还有3次分洪。老三十六洞从存在起到移位总共泄洪7次。 

  从1954年开始,一直到1995年,这样一座水利设施一直位于目前城市广场所在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制约了诸暨城市的发展。 
  

  移位改建,早已注定的命运 

  三十六洞的移位,县志上虽只有短短几行字,但从提出设想到真正实施这中间经历的一切却是一部长篇小说。 

  其实,早在老三十六洞建成之时,分洪能力的不足就注定了它被移位的命运。 

  1953年6月份,老三十六洞初建成后,进水坝有3个孔,每个孔宽32米,属于半控制性工程,分洪时要临时开挖土坝。落后的建筑工艺,致使不能保证分洪的准确和安全。于是,在专家的建议下,第二年的5月4日完成改建。3孔增加到36孔,每孔3米,成为名副其实的三十六洞。 

  完工后不到一星期,就经历了洪水的考验。仅1954年一年,三十六洞共实施了4次开闸分洪。 

  然而事实证明,尽管增加通水孔的个数,并且扩大了通水口径,但在较大洪水面前,面对上游来势汹汹的洪水,三十六洞仍然有点力不从心。 

  1962年大洪水,浦阳江太平桥附近水流量每秒达到了1900立方米,对于每秒流量只有600立方米的三十六洞来说,要分洪根本是无济于事。太平桥的水位达到了14.83米,三十六洞分洪不成功,致使江东畈等多处决堤。

  三十六洞进水口直径太小成为影响高湖滞洪区分洪的直接原因。 

  扩大进水口直径、增强分洪能力。1988年,三十六洞改造在经过34年后再次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当时县水电局提出的两个方案是,原址扩孔或者在双江潭增建分洪闸。 

  这两个方案各有千秋。这时,有人又提出一个前所未有的设想:三十洞能否移位改建,既提高城市防洪能力,又给城市发展让出空间。 

  意见难以统一,在激烈的争论中,时间又跨过了5年。最后,经过专家计算、认证,三十六洞移位改建在技术上是可行的,面临的问题都可以解决。到底移还是不移?最终,省里一锤定音,通过移位改建的决定。 

  1995年,建成40余年的三十六洞移位改建,11月份被拆除。1996年,新三十六洞建成,也就是如今位于双江潭的高湖分洪闸。 

  分区蓄洪,几代水利人圆梦 

  每当浦阳江水位临近警戒线,高湖分洪闸便成为全市的聚焦点:开闸泄洪,2.2万亩滞洪区域内的村庄和企业被淹遭殃;不开闸,意味着上下游堤埂随时可能决堤。 

  2011年“6·16”洪水,造成墨城湖和店口解放湖两处决堤,不仅村庄被淹,很多企业厂房机器进水,损失巨大。高湖滞洪区启用难的问题再次暴露。据资料记载,高湖滞洪区自1962年以来,50年未启用过一次,其中有4次都达到了分洪标准却未启用。 

  “6·16”洪水后,我市正式提出了改造高湖蓄滞洪区的设想。2011年7月,我市正式向省政府提出了改造高湖滞洪区的请示。2012年7月,省里发文明确同意启动相关工作。同年10月,我市正式启动高湖蓄滞洪区改造工程前期工作。高湖滞洪区改造从蓝图向现实一步步地迈进。去年年底,高湖蓄滞洪区改造工程初步设计获得批复,在现有2.2万亩高湖滞洪区内划出三分之一的地域建一个周长16.7公里的湖泊,蓄水区面积约7000亩。 

  方案在遵循“高湖蓄滞洪区功能不改变、分洪总量不减少、启用条件不提高”的总原则下,通过修筑隔堤及分洪设施等,将高湖蓄滞洪区分为一区和二区。一区蓄滞洪区范围为,西北面以高湖分洪闸、新江以及浣东大道为界,南面以城市规划道路为界,东北面以现有道路和诸永高速为界,占地面积9166亩。一区单独运用的滞洪量2709万立方米,可满足15年一遇2700万立方米的分洪要求。除一区以外的蓄滞洪区为二区。

 

  随着我市大城市建设和城东新城建设的推进,高湖滞洪区改造还被赋予新的内容。改造除了分级滞洪功能外,还在周边配套建设生态景观等,使滞洪区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最近,市民热议的这个诸暨要造的“西湖”,其实就在一区蓄滞洪区。

http://imgcache.qq.com/ac/qzone_v5/app/photo/sysbussy.jpg

高湖蓄滞洪区改造后效果图

http://imgcache.qq.com/ac/qzone_v5/app/photo/sysbussy.jpg

高湖蓄滞洪区现状 
(转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