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父母不妨问一下自己:我做了什么?

(2021-11-16 17:53:26)
标签:

育儿

分类: 沫沫话育儿

https://p1.itc.cn/images01/20211116/01dd69aee84543c8bfded1c89e42b392.jpeg

今天忘记在哪里看到一个事件,大意是这样的:

一个12岁的女孩子,和妈妈一起去某城市参加舞蹈比赛,提前一天到达,直接入住酒店21楼。第二天早上,也就是参赛的那个早上,妈妈提前起床去给孩子买早餐,回来之后发现孩子已经坠楼身亡。

后来警察根据报案和现场勘查,排除了他杀和意外,得出结论是自杀。

可怜的妈妈非常不接受这个结论,坚持自己走访、勘查,不惜重金雇佣私人侦探,哪怕被骗也在所不惜。

https://p8.itc.cn/images01/20211116/a95a7a27e8e14ae4b2c7492940cea633.jpeg

如今几年已经过去了,曾经幸福的家庭不复存在。

原来的三口之家,爸爸妈妈都是高知分子,爸爸负责挣钱养家,妈妈为了孩子全职在家,唯一的掌上明珠学习好,性格好,爱好广泛……随着孩子的纵身一跃,一切都烟消云散。

因为妈妈的执拗,一心要为女儿的死寻找“真相”,导致最终夫妻离异,自己在小吃店打工勉强度日,完全没有昔日高知分子的风采。

而当年警方的“自杀”结论,实际上证据确凿,经得起推敲。

https://p3.itc.cn/images01/20211116/af5e53f520fa4d5a87dcd5e6b695d8d9.jpeg

孩子的确是优秀的孩子,学习的优秀是得到学校里老师同学的一致认可;性格的温婉同样得到身边所有的人的称赞,但是孩子的性格是比较内敛的,舞蹈学校的老师和伙伴们纷纷指出:孩子不喜欢跳舞,尤其是不喜欢在人前跳舞。

可惜,强势的妈妈,认为女孩子学习舞蹈能够练就不凡的仪态,陶冶情操,所以一直在坚持,并且风雨无阻的陪伴孩子参加兴趣班、东奔西跑的参加各种比赛……

孩子坠楼的那家酒店的卫生间窗户上,留下了孩子纷杂的指纹,警察由此推测,孩子在跳楼之前,同样经历了反复的犹豫、挣扎,但最终还是放任了自己,用年轻的生命做了代价,留下悲痛欲绝的父母和家破人亡的悲剧。

https://p1.itc.cn/images01/20211116/57d8d35cda754233bb364c457a32b303.jpeg

之所以复盘这件事,就是想说:

孩子其实是父母的投射荧幕,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父母一定要先冷静下来,问一下自己:我在孩子的问题里做了什么?能做什么?

因为多半孩子的问题,其实就是父母问题的外在投射。

如果父母只是盯着孩子的问题发愁,却不去反省自我,即便是一时间能够压制住孩子的问题,但就像冬天看似荒芜的野草,一旦经历春风的洗礼,马上就会“吹又生”。

“压制”多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治本的根源,在于父母的自省和改变,而非孩子。

https://p2.itc.cn/images01/20211116/1a138f7e41e24f1b833f33095b6efee9.jpeg

1、孩子的问题难以解决,是因为父母的恐慌难以消除

自从有了孩子,很多父母的感受就是“有了软肋,有了铠甲”。一旦孩子出现问题,父母就会心慌意乱、无从冷静的判断和面对,觉得事情不是自己想的那样,也丝毫不受自己的掌控,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不得不说,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是内心充满恐惧,对世界同样没有安全的父母。

当父母发现孩子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规划来的时候,就乱了分寸,觉得孩子出了问题,难以解决;然而,孩子本就应该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啊!

若孩子完全成长为父母所期盼的模样,相信父母依旧不会满足,因为父母本身就有问题啊,有问题的父母又怎能培养出完全无缺的孩子呢?

这是一个死循环,若父母不改变,就注定无路可走。

就像上面故事中的妈妈一样,这里不多赘述。

https://p3.itc.cn/images01/20211116/ca3f1fbe6d6e4eafa66d7dc846c1993a.jpeg

2、孩子的问题所在,多是父母最为关注的地方

是的,往往就是这样,越关注,就越容易出问题,也越容易无法解决问题。世事无常,往往就是这个道理。

因为但凡关注,必定与众不同,要么出类拔萃、一骑绝尘,要么问题多多,冗长无序。

所以,父母一定要有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变自己的意识,当发现自己的某些动力促进了孩子问题的形成时,及时改变自己,而不是把问题都推在孩子身上。

简单举例:父母担心孩子摔跤,不舍得他踉踉跄跄的走路,后来发现同龄的孩子都已经能够健步如飞,就回头或“谴责”或“耻笑”孩子:“看看人家比你小都能跑了,你还不会走呢!多笨啊!”这样的父母,糟糕不糟糕?

换个场景:孩子的考试成绩一直不太理想,让父母格外关注,动辄就问成绩,话不出三句就是分数,张口就是“你要怎样怎样做才能提分”……孩子会怎样?会用百倍的努力来回馈父母的“关注”吗?显然不是,他们只会厌烦、烦不胜烦、想要逃离、不想学习、拒绝讨论分数!

相反,当父母不再打击、指责孩子的时候,亲子关系才能从死循环中出来,父母调整自己的心态,孩子调整自己的学习,各司其职,相互支持,变成一种和谐的合作、共赢。

https://p6.itc.cn/images01/20211116/5380821aa127428d8a28546db69461c8.jpeg

所以,为人父母者,当你认为自己有一个问题小孩的时候,可能是自己已经有了问题,要先从自己身上寻找问题的根源,并及时调整、改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