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气死我了,我都想去自杀16岁孩子撒泼耍赖,爸爸一招治好

(2021-08-23 18:26:06)
标签:

育儿

分类: 沫沫话育儿

https://p0.itc.cn/q_70/images01/20210823/a0e331fa4b7d451cb834a6a654577b5f.png

前两天,闺蜜给我吐槽她家的“直男”老公对6岁小宝的一通“修理”。

起因是小孩子童言无忌。

那天大概是小家伙想要做什么事情,但是遭到了爸爸的拒绝。小家伙想都不想,张口说了句:“气死我了,我都想去自杀!”

暑假期间,大概是孩子看了太多的电视,从剧情里学会了很多打打杀杀的东西,以及这些奇奇怪怪的言论。

闺蜜还没有来得及仔细询问因果,她老公就已经火冒三丈,直接把孩子从沙发上扛起来,扛到了洗手间,让孩子的脑袋对着马桶,说:“你还想不想自杀?说!”

小孩子吓坏了,哇哇大哭,没有回答。

于是她老公直接把孩子的脑袋塞进马桶里,虽然只是头发湿了,但孩子也着实吓得不轻。

从那天开始,小宝再也不敢说“我想要自杀”这句话了。

https://p7.itc.cn/q_70/images01/20210823/9dee355980f24cddb0c8e1a6cd77a780.png

事后,闺蜜带着小宝和我一起聊天。当时她尝试着问小宝具体的想法,为什么会说“想要自杀”这样的话?

小宝回答说:“就是在电视里学的,其实我也就是说说而已,没有想到爸爸却当真了。”

闺蜜继续给小宝解释,告诉孩子:“你说这样的话,爸爸妈妈其实很伤心。你是我们的宝贝,是我们家庭最为重要的一份子,我们的家人,缺一不可。知道吗?”

小宝似懂非懂的点点头,然后和我家的小儿子开心地玩在了一起。

https://p8.itc.cn/q_70/images01/20210823/1c778e0a115844cf89d8de17fe21d4c5.png

闺蜜却依旧很担心,总觉得6岁的孩子,脱口而出这样的话,是不是有些过于早熟,或者会不会真的有什么极端的想法。

我看着两个年龄相仿的小男孩活力四射的样子,更愿意相信这是孩子的“有口无心”,而且在爸爸强势的参与下,已经得到了足够的修正。

闺蜜依旧很担心,觉得孩子爸爸的方法属于“以暴制暴”,会不会让孩子“口服心不服”,最终导致“阳奉阴违”?而且,现在的教育,不是都要崇尚“快乐教育”,多讲道理,少用棍棒吗?孩子爸爸的做法,会不会让孩子的心灵受到伤害?

真真是可怜天下老母亲的心啊!遇到孩子的问题,左也担心,右也担忧,说是不堪其苦,却又乐在其中。

https://p5.itc.cn/q_70/images01/20210823/93b50399562449b6a322478d00a024d4.png

现在的教育,的确反对“棍棒出孝子”的简单粗暴方式,而讲求了解孩子、理解孩子、赏识孩子,遇到问题后力求有方法地温婉的帮助孩子。

渐渐地,父母已经在各种对家长的要求和规则中,束缚了手脚、迷失了自己,不知道究竟怎样才算是能够教育好孩子了。

渐渐地,孩子在父母有意无意的纵容或者仅仅是无关痛痒的口头教育下,更加胆大妄为,更加肆无忌惮。

因为顽皮是孩子的本性。若是有束缚,顽皮会变为有收敛的调皮,抖个小机灵,玩个小花招,仅此而已;若是没有束缚,顽皮就会变成刻意的顽劣,为所欲为,无所畏忌,最终无可收拾。

https://p0.itc.cn/q_70/images01/20210823/7732ff2838584f9aaa6e6fbdd52b05e8.png

所以,公安大学的李玫瑾教授在分析青少年犯罪行为时,认为这些孩子犯罪的真正原因是心中没有敬畏感。

因此才有了她在《圆桌派》中的一席话,很是中肯,值得深思:

“人的成长过程中,要形成一些东西,除了爱之外,还要有敬畏。如果孩子违法了,惩罚实际上是一种保护,让他知道怕,知道后悔,以后再也不敢了,真的让他不敢了,才是保护他。”

这里面的一个重点,就是“让孩子知道怕,知道敬畏”。

因为在成长中,又让孩子足够怕的东西,他才知道要收敛、约束自己的行为。

https://p3.itc.cn/q_70/images01/20210823/b437668b6113429bae2ea4db6e805841.png

是的,小到2-3岁的幼儿,从他们懂事起,他们的内心深处就清楚是非对错,而他们的无意犯错,有时候是自我控制能力不足,有时候却是有意为之,来试探父母管教的底线。

说教并非不可以,但总是用一成不变的“说教”来企图解决问题,真的有些太乐观了。说教的直接对应关系就是唠叨,唠叨会让孩子烦不胜烦,小孩子自动开始“左耳进右耳出”的模式,大孩子则会直接走到对立面去。

尤其是针对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唯有让孩子产生“敬畏感”,产生“怕”,他们才会守规矩。

https://p3.itc.cn/q_70/images01/20210823/68747a2b2a904761bcc40242b005c10a.png

对于父母来讲,也不必太“玻璃心”,认为对孩子“凶”一点,就会让孩子受不了。

是的,现在的孩子的确太脆弱了。脆弱到动辄就想要用“结束生命”,来解脱自己、惩罚别人。事实上,惩罚的,只不过是最爱自己的人罢了;而所谓的解脱,就是对生命毫无敬畏之心,甚至盲目相信人生还可以重来。

造就孩子“脆弱感”的,难道不是对孩子从小的娇生惯养,对他们保护过度,让他们从不经历风雨的缘故吗?

https://p2.itc.cn/q_70/images01/20210823/8eb32ef52a7c4fc58bb8aea97fa1db07.png

最好的做法,就是父母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赏罚分明”,并且在孩子不断地成长中,逐步地完善健全“赏与罚的界限”,且坚持执行下来。

毕竟人生有许多界限是不能触碰的,而惩罚,不仅仅是因为犯了错,而是要为了让他们日后不再犯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