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 |
分类: 沫沫话育儿 |
https://p6.itc.cn/q_70/images01/20210810/4db48954ed0b4b39a0ef44ea35b15b6d.png
很久以前,看过一个小故事。
讲的是一位妈妈对自己的婆婆非常不好,动辄训斥、怒骂,还总是让老人吃不饱、穿不暖,她总是习惯性会用一个缺了口的破碗给老人盛饭,并且禁止老人和他们一起吃饭,把老人丢在厨房的角落里自己吃残羹冷炙。
这时家里那位童言无忌的孩子,一副天真无邪的口吻对妈妈说:“妈妈,奶奶的那个破碗要好好留着,将来等你老了,我也要用这个碗给你盛饭。”
孩子可能是有口无心,但是却着实给妈妈上了一课。所谓言传身教的力量,以及孩子的模仿能力,就是这样强大。
https://p6.itc.cn/q_70/images01/20210810/7c31bbae2a2846cfa260cf9571fa57fa.png
儿童教育专家、《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老师曾专门指出这一点,大意是说:“儿童的一切都是在模仿成人,父母怎么对他,他也怎样对待别人。一个人不可能给出自己没有的东西,从小缺爱的孩子,又怎么给别人爱?”
我有位朋友,刚刚成为妈妈的时候,特别信奉“科学喂养”:认为父母给孩子的爱,绝不能是溺爱,而父母能够给予孩子最好的,就是独立。
道理是没有错。
https://p2.itc.cn/q_70/images01/20210810/528f6b945c4a4852b67cd46f0816b72f.png
只不过,从孩子出生开始,就是独立一张小床,哭了不抱,不哭才抱;从小到大,孩子所有想要的玩具、零食,全部执行“延迟满足”;刚入幼儿园,把孩子交给老师后,毅然决然地离开,从不逗留,亦不回头。
到了小学,但凡是寒暑假,是一定要给孩子报名参加各种训练营,要孩子独立参与;或者干脆把孩子送回老家去,尽可能独立生活一段时间。
说实话,孩子真的被训练得很独立,也很坚强。我们共同带孩子外出游玩的时候,她家孩子总是有勇有谋的角色担当,得到大家一致的夸奖。
https://p7.itc.cn/q_70/images01/20210810/165be8b9b70d42e9a12524ecab19ba0f.png
可是,随着孩子上了中学之后,朋友开始焦虑起来。
首先,孩子的独立性随着年龄的增加,更为凸显。
但凡有个假期或空余时间,孩子几乎从不在家里多呆,要么和同学们相约一起玩,要么直接在自己房间里锁上门。
其次,与家长的距离感明显增加,日渐疏远。
如果朋友想要和孩子聊天,孩子也是一副颇不耐烦的样子,很容易就和妈妈一言不合起冲突。
而朋友看着别人家孩子亲亲热热地搂着妈妈一起散步、逛街、玩耍,也邀请孩子和她一起的时候,孩子总是一副不屑的模样,来一句:“这么大的人了,无聊不无聊啊!”
再者,孩子显示出比同龄人更加成熟的疏离感。
因为孩子的自理能力非常强,也比同龄大部分孩子独立,所以她很难融入到同学们中间;对于女孩子们在一起交流的话题,也总是嗤之以鼻,认为她们太幼稚。
与此同时,孩子也表现出与年龄无关的“成熟感”。对任何人甚至父母的不信任,总是用怀疑的态度来衡量父母说过的话,或者别人对她表现的善意。比如孩子的口头禅:身不由己的怀疑“真的吗?”“哦?”“是吗?”,或者不信任的妥协“好吧好吧,你说了算。”
https://p8.itc.cn/q_70/images01/20210810/d7b047b2a2c84752bc14a4cf89a66b91.png
正如尹建莉老师说的:“过早独立的孩子往往早早丧失了童真。也许家庭经济环境不错,但家长认为制造了复杂的生存环境,迫使孩子早早成熟。就像在丛林中独立生活的小动物,需要时时保护好自己,缺乏安全感,敏感多疑。”
诚然,家长想要训练孩子的独立性,本是出于好意,出于对孩子未来的考量。
但是,孩子的独立性,并不完全体现在身体上的独立,同时也是心理的强大和独立。只有孩子在心理上完全可以独立,才能够有效地让孩子真正的独立和强大。
https://p6.itc.cn/q_70/images01/20210810/c10cac301b1542a1be5647df6fdb20e9.png
而孩子在心理上能够强大和独立的根源,完全是源自于“爱”:源自于父母对自己坚定不移的爱,让孩子坚信父母是自己的强大后盾,永远不弃不离,是自己可以休憩、放松乃至疗伤的安全港湾。
所以,父母要让孩子可以独立,并非是把孩子完全“推出去”:
是用自己耐心的陪伴,有意识地引导,让孩子相信自己有实力、有能力可以扬帆起航,可以自由翱翔在天地间。
是父母时时刻刻都在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孩子:亲爱的,勇敢往前走,别害怕,爸爸妈妈永远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