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 |
分类: 沫沫话育儿 |
https://p4.itc.cn/images01/20210327/6deb68a42d31479cbf065ac09ec74a4e.png
常常会看到,一群孩子玩耍,总会有那么一两个孩子,因为这种那种原因,或是比赛失败了,或是游戏一时输了,就会立即嚎啕大哭,妥妥的“只能赢不能输”的输不起模样。
这时候,如果父母只是尴尬地陪着笑(因为在一起玩的孩子大多彼此认识,家长也熟悉),心不在焉地安慰着孩子,却忍不住有些着急:这孩子,怎么就不这输不起呢?
或者父母干脆冲着孩子大吼大叫:输就输了,哭什么哭,大不了不和他们玩就是了。走,咱们回家!
这两种做法真的都是极端的错误,白白浪费了最佳陪伴孩子的时间和教育孩子的机会。
https://p2.itc.cn/images01/20210327/ff06f13e652f4f9297b861b0802d4756.png
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孩子“输不起”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无论什么时候,孩子至纯至善的初衷都是希望自己能够做得更好,处处比别人强,也能够随时得到周围人尤其是父母的认可和夸赞。
但是因为孩子年龄小,心理成长并不成熟,也不了解自己的强势和劣势,争胜心又强。在集体活动中,一旦出现输给别人的时候,就自然而然表现出各种不愉快或者哭闹。
https://p0.itc.cn/images01/20210327/86f02ed2f5bc4274875f8e7aa83eda68.png
对于“输不起”的孩子,家长要首先反省一下自己有没有这些做法:
1、家长本身是完美主义者
所谓言传身教,就是如此的力量啊。有些家长本身就是完美主义者,事事追求完美、追求极致。这种做法在成人世界的工作中也许并不是坏事,但在有些时候,比如对孩子成长的管理规划上来讲,要求孩子处处都要同样做到最好,可能就有些过于严苛了。
2、家长自身比较在意输赢
很多时候孩子的输赢意识是在家长的无意引导或“攀比”下形成的。
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总是会无意识的对比孩子之间的身高、体重、学能等各种指标,到孩子大一些了,又会无形中对孩子所在的幼儿园、小学等硬件进行对比,当然,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兴趣爱好等更是挂在嘴上。
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怎么会不在意输赢呢?
https://p9.itc.cn/images01/20210327/c34e9ead20b94b8084c8ce4601115d2f.png
3、家长对孩子的成败过于“喜怒形于色”
当孩子失败的时候,家长不是不鼓励他、安慰他,只不过态度过于敷衍、心情过于低落;当孩子成功的时候,家长的喜悦之情却是溢于言表,恨不能普天告知。
这样对比下,敏锐的孩子怎会感受不到成败之间的对比?怎么会不在意输赢?怎能“输得起”?
https://p1.itc.cn/images01/20210327/2ae9dba8b40140edbb9208af7b11e3b8.png
“输得起”很多的时候,是一种气度。
1、是对对手的尊敬和对自我的认可
不管是一场比赛也罢,还是一场考试也好,总会有人成功,有人失败;而成败得失之间,最为不变的是“没有常胜的将军”。
所以,即便是失败了,也不忘和对手打个招呼,表示一下祝福,这同样也是对自我的一种认可,因为我知道,一次的失败不代表什么,我们重头再来。
https://p0.itc.cn/images01/20210327/6d6441f8817e4b7da8d11d417cf7862a.png
2、是训练自己“胜不骄败不馁”的最佳时机
只有屡次的“胜不骄、败不馁”,才最终形成自我的风格,王者的风范。
试问有谁喜欢“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又有谁愿意相信“一次挫折就一蹶不振”的人可以有重新站起的勇气?
3、是自我总结经验教训的一次次沉淀
输得起,才会有一次次的自我总结,成也好,败也好,皆有经验教训可以归总,可以沉淀。
所以,与其一直为失败而哭泣,不如快快让自己稳定情绪,总结自我,为下一次争取先机。
https://p7.itc.cn/images01/20210327/7adaf97f2c5f44d9aa57fdf01fb73abb.png
另外在很多时候,家长陪孩子玩耍的时候,尤其是小孩子,总是会身不由己的就让着他们。毕竟,个体的实力悬殊还是非常大的,故意“放水”也无可厚非。
不过,想要培养孩子输不起,家长还真的不要总是故意让着孩子,让他永远都是胜利者。很多家长会问:如果孩子一直失败,岂不是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吗?
其实改变的方法也很简单,家长可以有的放矢地找一些失败了也有奖励的方法。让孩子从最初的的勉强能够接受失败,渐渐转变为正确地面对失败,并且学会在一次次失败中思索、总结,最终成为真正的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