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 |
分类: 沫沫话育儿 |
https://p0.itc.cn/images01/20210227/3a586d2d4a34452d8030962442ec1297.png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安全感”成为一个张口既来的词语,而且与“幸福感”紧紧挂钩。仿佛幸福感的来源,就是安全感;安全感,就是幸福感的奠基石。
尤其是对于小孩子来讲。
当孩子嚎啕大哭的时候,总有人在旁边指手画脚:这个孩子缺乏安全感;
当孩子唯唯诺诺的时候,也有人在旁边脱口而出:这个孩子缺乏安全感;
当孩子心生胆怯的时候,还有人在旁边品头论足:这个孩子缺乏安全感;
……
我好奇怪,你又不是分分钟的陪伴着别人家孩子成长,那么孩子在某个瞬间表现出来的行为,怎么就轻而易举的与“缺乏安全感”画上等号呢?
https://p5.itc.cn/images01/20210227/42e085ab7f9649a98c38b88cfa783235.png
【安全感究竟是什么?】
安全感其实是一种很微妙的心理发展,对于孩子来讲,从温暖的子宫呱呱坠地的那一瞬间,他的第一声大声啼哭,既是对这个未知世界的欣喜,也是对这个未知世界的惶恐。所以,安全感,这个概念已经油然而生。
那个时候,安全感就是妈妈香甜的乳汁、温暖的怀抱、亲密的絮语、细心地照顾。
随着孩子慢慢地成长,安全感就变成了孩子心灵成长的一块重要基石。在生命早期,孩子的心理、生理营养都能够得到充满的满足,形成了安全依恋的亲子关系,那么孩子就会在安全感满满中,自然、顺利的一步一步成长。
所以,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是和父母功能的发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也就是说,只有父母是温暖的、笃定的、安全感满满的,那么孩子才会同样如此。
https://p2.itc.cn/images01/20210227/763baadec7b54335b7aff96563483dc3.png
【安全感对于父母又是什么?】
既然安全感是一种传承,那么对于父母来讲,安全感的建立,同等重要。
1、安全感是相知相守相爱的夫妻关系
是的,首先是夫妻关系,然后才是亲子关系。可惜很多家庭本末倒置了。
父母相亲相爱,对于孩子来讲就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安全感。因为在孩子心中,尤其是小孩子心中,父母就是他的整个世界,“父母安好,便是晴天!”
当父母之间总是冲突不断的时候,孩子还不能够区分自己的行为和环境的关系,因此会想当然地认为是自己不好、不乖,才会导致父母的关系紧张,从而产生很大的不安和负罪感。
所以,父母能够送给孩子最大的安全感,就是自己美好的婚姻,一家人可以相知相守的和谐关系。
https://p0.itc.cn/images01/20210227/99a47dda413d408b85feb6eab7a8e059.png
2、安全感是能够平和地面对孩子成长中的各种问题
“别人家的孩子”永远是父母心中的白月光,只能远观罢了。而自家孩子的成长,总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小问题,层出不穷,此起彼伏,让人头痛不已。
其实,这才是真正的、真实的成长啊!每个孩子都如此。
因此,家长能够平和自己的情绪来面对孩子的成长,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有些家长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草木皆兵,过于焦虑、过度关注且不可自拔,哪怕是孩子出现某个成长阶段的共性问题,他们也会不停歇的寻找教育方法,然后开始探索和怀疑,整日惴惴难安。
https://p9.itc.cn/images01/20210227/691e93310a44420cbe5d542edccde206.png
我身边有一位朋友就是这样一个极端:
比如在孩子小的时候就是吃喝拉撒、行走坐卧这些行为,孩子哪怕是比约定俗成的时间晚了一两天没有做到,她就立即开始寻找各种可能的原因,是不是大脑发育问题,会不会是身体出现异常等等,天天自己吓自己;
到了孩子大一些开启了幼儿园时光,又开始各种担忧,孩子天天笑嘻嘻,担心孩子什么都没有学到,天天瞎玩儿;孩子一旦情绪失控,立即联想到各种可怕的事情发生,会不会老师有体罚,是不是小朋友打闹过度……
到了孩子的青春期,孩子呆在家里,担心孩子没朋友;孩子要出去玩,又担心孩子的朋友靠不靠谱;孩子回家晚一会儿,就开始浮想联翩:是不是早恋了,会不会出事儿了……
殊不知,正是自己的这种态度,造就了孩子的两种极端:小的时候跟着家长时时处处紧张过度,反应太灵敏,忐忑不安;青春期后反其道而行之,对环境刺激麻木,反应不灵敏,马虎度日。
https://p9.itc.cn/images01/20210227/a59af54c5fd44f57b4865740ca2ee48d.png
【想要让孩子拥有安全感,作为家长,自身要先拥有安全感】
作为家长的安全感,更多的应该是对孩子成长的一种笃定的心态,信任的心理。
优秀的亲子教育,最为重要的一条就是信任孩子。
相信孩子是独一无二的,自有自己的光芒所在,而不是动辄就把自家孩子拿来和别人家孩子做各种的比较,从而产生不必要的焦虑,甚至影响了孩子而不自知。
相信孩子心中有与生俱来的善恶是非,并能够在自己不断地成长和学习中,完善自我;而父母,能做到的就是根据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状态来有的放矢地帮助孩子。
最终可以笃定的相信孩子能够做他能做的事情,并且能够做好他本质的事情。
足够的信任,来源于家长对孩子足够的尊重,只有尊重,才能让孩子快乐无忧的成长。
https://p0.itc.cn/images01/20210227/acede3f164d64139b03589156fd4dc8a.png
忽然想起一个比较经典的案例:
假如明天会挨饿。
有一类家长会抱着孩子痛哭流涕、悲伤万分的说:“宝贝,我们明天开始就要挨饿了,爸爸妈妈会尽可能的把家里最后一粒米留给你吃。”
另一类家长同样抱着孩子,坦然地说:“孩子,我们明天开始,会挨饿。但是只要我们全家人一起努力,就一定会度过这个阶段的。”
前者,看似和孩子同甘共苦,实则是把自己的悲伤过度了孩子,让孩子在心灵透支中惶恐不安,何谈安全感?
后者,帮助孩子形成一种信念,苦难大家一起分担,一起努力总会度过的。孩子又怎会没有安全感?
你是哪种家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