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小宝去幼儿园,是一个斗智斗勇的过程,但其中的真相不能小觑

标签:
育儿 |
分类: 沫沫话育儿 |
http://p3.itc.cn/images01/20201127/6f2ad7f490b6422dbffa6d03d32a3d90.jpeg
每个上学日的早上,我总是先被清晨的闹钟惊醒之后,翻身坐起,揉揉自己睡得有些发僵的身体,伸个大大的懒腰,然后下床,洗漱完毕,开始叫小宝起床。
小宝的睡眠向来比较浅,轻轻一叫立即清醒,而且他最大的特点是,叫醒了,人就醒了;偶有起床气,但无论什么时候都不犯迷糊。
只是~~~
http://p8.itc.cn/images01/20201127/f37c534732484997801332db6a0e5e81.jpeg
昨天早上,小宝从开始穿衣服就委委屈屈的说自己肚子疼,想要呕吐。
小宝的肠胃不太好,动辄会觉得肚子不舒服,在去幼儿园之前有过那么几回;上幼儿园之后,也有那么两三回。其中一次我提前把他接回来了,从此他就明白,原来肚子疼是可以请假回家的啊!
现在,一周总有那么一天、两天,他就会在早起的时候,嚷嚷着自己肚子疼。不发烧,也没有拉稀或者呕吐的症状,但是他就哼哼唧唧说自己肚子疼。
曾经一度担心他的健康问题,是否真的是身体不舒服?
可是倘若给他请假待在家里,他也能很是轻松愉悦的玩上一天,并没有生病的症状。去医院,把该做的检查都做了,也都是健康无碍的。
就连医生,也逗趣说他,“是不是在家里肚子就不疼了?”
小宝立即愁眉苦脸:“不是,在家里也疼,就是我能忍住!真的!”
http://p4.itc.cn/images01/20201127/a4f6d88448524baa96a10d37533f1c13.jpeg
所以现在我常常觉得有些拿捏不准。
若是真的送他去幼儿园,整天我都会在家中担心,怕他在幼儿园真的有什么不舒服;可是在家里,他也的确是生龙活虎,精神十足。
所以,我尝试和他沟通,说:“你如果是实在不想去幼儿园,也是可以和妈妈说实话的,我们根据情况适当的处理,但是不能说谎话,不能动辄就说自己肚子疼,这样妈妈会很担心、很担心的。”
正在玩玩具的小宝抬头看着我:“妈妈不相信我?我是真的肚子疼啊!”
我又问:“可是带你去检查,医生不是也说没什么问题吗?怎么还疼呢?”
结果,小宝听完后很是委屈,居然和我讲道理:“妈妈,你想想啊!如果你是我,我是你,你告诉我,你的肚子不舒服,我却不相信你,你会不会很伤心啊?!”
我想了想,小家伙还和我玩“换位思考”的讨论呢?!
小宝扑上来继续搂着我的脖子:“妈妈,我现在就很伤心啊!”
呃……可是我很担心啊!
http://p8.itc.cn/images01/20201127/728536798ce74dd389f0b38c58cb8721.jpeg
【撒谎可能是孩子的一种共性】
先为小宝排除了身体上真的不适之后,我就开始深思他为什么要用“肚子疼”,且坚定不移的用“肚子疼”来作为自己不去幼儿园的理由。
其实,加拿大儿童发展研究专家康·李教授和他的团队专门研究儿童说谎时生理上的变化。
他们用了20年的时间,得出了一个结论:
无论性别、国籍、宗教信仰,30%的2岁孩子会撒谎,3岁的孩子中,撒谎的人占了50%;4岁的孩子超过80%都会撒谎,大于4岁的孩子绝大部分都会撒谎。
孩子在6岁之前,会分不清现实和想象。这个时候的说谎,其实是一种无意的行为。
而6岁之后,事实证明,用谎言来掩饰自己的行为是非常正常的一种心理。就算是成年人,都有用谎言来掩盖错误的时候,何况是孩子。
http://p0.itc.cn/images01/20201127/3a7ab762c616441ebb7438de311b4488.jpeg
【孩子与家长有关的撒谎】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撒谎是孩子正常发展的标志。差不多从两岁左右开始,一直到四五岁,孩子都会进入这个敏感期。
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开始逐渐领悟一个人的行为之下,还有其他的目标或意图;还开始逐渐明白,有些事情是“我知道而你不知道”或者“你知道而我不知道”的现象;这是正常心理解读能力的发展。
而带给孩子这种领悟的,往往是孩子最为亲密的家长自身。
http://p4.itc.cn/images01/20201127/4c1023c137a24fe3bb4a9a3154af9a37.jpeg
1、家长好意的“谎言”
为了让孩子好好吃药,你告诉他“药不苦”,而实际上孩子喝上一口就要吐;
为了让孩子配合打针,你告诉他“针不疼”,而实际上孩子龇牙咧嘴痛哭流涕……
孩子怎么想?原来大人是用“欺骗”来达到自己的目标!
好,潜移默化、逐渐消化中!
http://p5.itc.cn/images01/20201127/369d8c1433b0428bb1f82b37253f9b1e.jpeg
2、家长不得已的“谎言”
成人世界动辄就是“言不由衷”,你懂我懂大家懂,但孩子不懂。
回家之后单位通知要加班,你让爱人接电话说自己不在家;
你骑车逆行被警察发现并罚款时,你脱口而出:“孩子生病,急着送医院”……
孩子怎么想?原来大人的“权宜之计”这么好用!
好,情急之下,脱口而出都是谎言!
http://p2.itc.cn/images01/20201127/9631aad5e8ec444988ba431a133f72b2.jpeg
3、家长引导性的“谎言”
你催着孩子起床,他却想多睡一会儿,你脱口而出:“是不是不舒服?”
“呃~~~是啊是啊,我身体不舒服啊!”
孩子回来告诉你他动手打小伙伴了,你不由自主:“是不是他先动手的?”“他头上的包是自己不小心摔得,对不对?”“你还没有动,他就哭了,是不是?”
“呃~~~是啊是啊,他先动手的!”
孩子怎么想?原来可以这般偷梁换柱、混淆黑白啊!
好,百般推诿、颠倒是非由此而来!
http://p3.itc.cn/images01/20201127/5f41add59ce140f795ba6254cdc52f3b.jpeg
【孩子自身成长中的撒谎】
孩子在6岁之前,可能会分不清现实和想象,年龄越小越是如此。所以,他们常常会把自己想象中的事物,描述成真实的发生,而也许,这只是其中的一段小情节而已。
比如孩子从幼儿园回来,妈妈看她的衣服有些脏,就问孩子发生了什么,孩子嚎啕大哭:“我把饭弄洒了,老师让我在卫生间罚站、清理,并且不能吃饭。”
事实上和老师沟通之后,又调取了监控得知:孩子把饭弄洒到衣服上了,老师把孩子带到卫生间,帮助她做清理,清理的时候自然是站着的;而饭洒了之后,老师还有其他小朋友要照顾,就先让孩子稍微等一会儿;随后又给孩子从其他班里调的饭菜。
而孩子的家庭生活中,父母是要求孩子“食不言、寝不语”的,所以吃饭的时候绝不能说话,也不能撒饭。
这就是很典型的孩子把自己的“臆想”以及实际发生的事情混为一谈后,再加上惧怕父母,为了逃避可能受到的谴责,从而脱口而出的“谎言”。
http://p7.itc.cn/images01/20201127/fd1889005a1b45a7b7f256eff71652c1.jpeg
对于家长来说,如何帮助孩子正确成长,的确是一个很头疼的问题。
但是就事论事来讲,针对幼儿园里的小朋友,很多时候他们脱口而出的“谎言”,其实是不能直接给他们扣上“爱撒谎”的大帽子,从而严加惩戒或者责打的。
这种做法,往往是“欲速则不达”的效果。
最理智的做法应该是:
1、理解孩子撒谎的前因后果,相信孩子的良善本性。
2、绝对不要以此羞辱孩子,或者进行“道德绑架”,或者冷落与谴责。
3、心平气和的和孩子讨论出遇到类似的事情应该怎么做才是最合适的办法,并坚决执行。
加油吧,亲爱的爸爸妈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