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教孩子就是“鸡飞狗跳”?其实除了“吼叫”,还有很多好办法

标签:
育儿 |
分类: 沫沫话育儿 |
http://p5.itc.cn/images01/20200727/1074920514a84e0eb7b8c2a0f0193ee4.jpeg
大家越来越习惯于用“母慈子孝”和“鸡飞狗跳”来形容家长管教孩子的现状。
其实但凡做家长的,心中都有数。
大部分时候还真是如此,你把要求说千百遍,孩子一副波澜不惊我行我素状;你把习题讲上千百遍,孩子却是一脸蒙圈,让你心中顿生各种抓狂,恨不能把他塞回肚子里重新回回炉……
http://p5.itc.cn/images01/20200727/e0e3460baf2f4415a8598c393ddafc53.jpeg
【“吼”孩子,真不是一个好方法】
不过,孩子就是父母的镜子,教育孩子的同时也是在重塑自己。
我们都是第一次当家长,难免经验不足,也是在摸索中前进。孩子不是完美的,同样,每个父母都不是完美的,我们要做的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逐渐去学会如何教育孩子。
而“吼”孩子,最初可能会立竿见影,然而从长远看,真不是一个好方法。
这是因为人的大脑有个特性,对习惯性的东西常常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因此当父母第一次大声责骂时,孩子“如你所愿”能被吓哭,但是次数多后,他就习惯了,每次被骂的时候注意力都是游离的,他根本没有在听,所谓“入鲍鱼之肆,久闻而不知其臭”。
http://p1.itc.cn/images01/20200727/13f22b9a3be3480c81aad1571f60212d.jpeg
【“吼”孩子,常常会陷入一种怪圈】
有很多这样的例子:父母脾气越大,孩子越顽劣;父母越气急败坏,孩子越难管;父母脾气升级,孩子的坏行为也跟着渐长。
许多人陷入一种思想怪圈儿,他认为吼孩子没用,就得骂,骂的“力度”不够,开始打,奉行“棍棒出孝子”。实际上是自己的方向搞反了,力度越大情况越糟。
吼孩子的时候,孩子的紧张会让自己的大脑自动转入逃生机制,他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如何逃过一劫,父母就白费唇舌了。
因此,要孩子注意听家长说话,不必大声吼。不妨利用孩子强烈的好奇心:往往越是听不清楚的,越会注意去听;你越不要他听见,他越会注意听。
另外,家长脾气不好,让孩子不敢亲近、不敢跟你敞开心扉、时刻处在担心受怕中,没安全感,成长中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
此外,模仿是孩子的天性,你大声吼他,他将来在外面也大声吼别人,这会使他没有人缘,交不到朋友,情商堪忧。
http://p1.itc.cn/images01/20200727/28b984c9a6754896aab6d3f7794298a9.jpeg
【学会和孩子沟通,才是正确的解决问题之道】
气急攻心的家长在面对不听管教的孩子时,通常会失去理智,口不择言。但是这样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管教孩子,关键是要找出孩子犯错的原因,从源头下手,把原因除去。“以情理教育”,比大发雷霆效果好的多。让家中充满感情和沟通,而不是充满暴力和训斥。
比如看到孩子作业没写完,家长立即火冒三丈:“你怎么还没写?天天就知道玩!” 孩子会因此而好好写作业吗?当然不会,孩子会更抵触。
此时家长应先冷静下来,多一分耐心,问问孩子为什么还没有写完,然后和孩子一起找找原因。当家长的心思已经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并想办法帮孩子解决问题时,也许就会发现孩子的行为其实是情有可原的,并且也已经释放掉了很多负面的情绪。
http://p6.itc.cn/images01/20200727/9bc362c9749a49eaaeb245623f6f8fe6.jpeg
【让孩子自己体验后果,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
家长之所以会对孩子着急上火,多是因为从成人的角度,能够很清晰地看到这件事情的结果是什么;而孩子却看不到。
家长不想让孩子受到伤害,或者只想让孩子少走弯路,所以动辄就想要用自己的方式方法来帮助孩子处理问题,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来。
可惜,人生的路往往就是这样: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孩子从出生那一刻起已经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父母和孩子首先应建立平等的关系,不要把自己搞的高高在上,蹲下来和孩子沟通,和孩子做朋友,比如对一件事情一起制定规则,一起遵守等。
家长还应多给孩子耐心、宽容和信任空间,虽然看着孩子犯错而不马上纠正,很考验父母的承受力,但我们要相信孩子有自我纠错的能力。
在保证安全和没有恶劣后果的前提下,家长也可以让孩子自己会“自食恶果”的滋味。通过自身的切实体验,孩子将能深刻领悟到家长的教导有多么正确和重要。
人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自我反省、自我纠错的过程,我们应尊重孩子享受这个过程的权利。
http://p4.itc.cn/images01/20200727/c9760b4f7227480b9997831850eeda33.jpeg
【想要愉快的引导孩子,最好让孩子做“选择题”,而不是“填空题”】
当孩子犯了错误,家长不要只是吼叫孩子,或者讲一些泛泛的大道理,不妨给孩子一种选择。也就是说,不要只说“不可以”,请指出一条可以的路来给他走。
例如,当孩子提出想打游戏的要求时,爸爸妈妈们一般会说,你作业写完了吗?都什么时候了,还要玩游戏,不玩了不行吗?
这句话相当于给孩子出了个是非判断题,学习是对的,游戏是错的;没有商量的余地。结果可想而知,孩子会忍不住顶撞或者失落没心情,家长则看着孩子的样子怒火中烧。
如果换种方法,家长给孩子留有选择的空间,比如和孩子协商:是写完作业再玩儿还是玩会儿就去写作业呢?是玩儿一个小时还是半个小时呢?
选项是父母设置的,所以孩子无论怎么选择,都是在可控范围内,而且在父母让出决定权后,孩子反而会更加珍惜自己的支配权。
时时给出孩子合理的选项,孩子也能感受到,爸爸妈妈是在帮助自己解决问题的,而不是要争辩、管教什么。
据心理学家分析,给出越具体可行的条件,孩子越容易接受。
所以,出好选择题,让出决定权,往往就就会收获更好的亲子关系。
http://p9.itc.cn/images01/20200727/759766ecfa784c778463ac581e13de4b.jpeg
教育孩子,往往是一种智慧,考验的不仅仅是家长的人生经验和阅历,还有更多的是一种亲子间的磨合,在这个过程中,本就是“教学相长”。
家长陪伴着孩子,孩子陪伴着家长;家长教育着孩子,孩子同样反馈着教育的真谛。
亲子间关系越和谐,家长的教育效果越好;家长的教育效果越好,越会远离“吼叫”与“训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