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宝宝发呆就是有问题,爱动就是多动症?妈妈科学育儿,不要玻璃心

(2020-05-22 17:59:33)
标签:

育儿

分类: 沫沫话育儿

http://p2.itc.cn/images01/20200522/fce97f57795247d6bf01c52bf17b4635.jpeg

昨天一个育儿群里的妈妈很是焦虑地在询问大家:

自己5岁的孩子动辄就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坐着发呆;还常常一个人玩玩具,对谁都置之不理;也不爱和幼儿园的小朋友们一起玩……

是不是有“自闭症”的可能?

http://p6.itc.cn/images01/20200522/574fa7cd8f63424dae7cb228018eb9bc.jpeg

随后,她又发了几段孩子的小视频。

视频里的小男孩在笑,天真灿漫;小男孩在哭,惊天动地;更多是小男孩在聚精会神的玩玩具:

类似那种拼装积木的玩具,孩子捯饬捯饬这里,调整调整那里,然后又把手中的积木翻过来倒过去的左看右看,随后又伸头看了看图纸,最后调整方向,把积木的一部分拼装完毕!

说实话,我从视频里看到更多的是孩子的专注力与锲而不舍的精神。

不过,我更能理解作为孩子妈妈那种“关心则乱”的心情。

http://p6.itc.cn/images01/20200522/8f1222c8a1cc4b4791fc4d3625a03458.jpeg

最近我家4岁的小宝对于拼装类的玩具也很是痴迷。

前段时间我给他买了变形数字,他用了差不多一周左右的时间,把那些个数字和符号的拼装摸个烂熟,就是闭上眼睛,他也能够准确地完成变形。

而在这个过程中,他常常也是一个人坐在沙发上或者地垫上,小手拿着玩具抠抠摸摸,就是睡觉,也要把玩具拿到手里,甚至最为喜欢、也是刚刚得到玩具的前两天,连睡前故事都不要听了,直接握着变形玩具,把自己给“变形”睡着为止。

昨天我刚给他买了拼图,他在睡梦中都能够忽然抬起头来,小手在床单上划来划去,最后说上一句“拼好了”,又继续沉睡。

我才明白原来刚刚他是在做梦啊!

http://p4.itc.cn/images01/20200522/4454f985237847948b69141d5d4ea658.jpeg

所以,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都是不一样的,妈妈可以有千万种的担心,也会有万万种的憧憬,但是不要太过于纠结某个“度”,而是要综合地看孩子的发展和表现。

【爱发呆的孩子不见得是有问题】

1、星星的孩子

随着“星星的孩子”这个非常文艺的说法在育儿圈广谱,“自闭症”作为一种多发症也引起家长的莫名恐慌。

其实,自闭症是有自己非常典型的特点。

比如语言障碍,自闭症儿童的语言与正常人的语言在逻辑、内容、形式上有很大差别。

比如有破坏性行为,自闭症儿童常常无法进行建设性游戏。

比如社交障碍,自闭症儿童在与人交往时会表现出异常。

还包括自闭症儿童可能会遇到危险而不自知,例如忽然横穿马路、在高处攀爬等;

有些极端的自闭症儿童还可能有自残行为,例如咬手腕、咬手背、抓头发、以头撞墙等。

……

http://p3.itc.cn/images01/20200522/d14d212138fd4bc287d95a1a41ed19c2.jpeg

2、偶尔发呆的小孩

但是,如果一个平日里表现都非常正常的孩子,只是喜欢一个人坐在房间里发发呆,妈妈就开始怀疑孩子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或者是在浪费时间;也是大可不必的。

有专家认为,孩子发呆也是一种学习,尽管可能本身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干什么,但也是处于一种学习状态中。

因为,学习分为“外显性学习”和“内隐性学习”,前者表现为学习某些课程,学习某项技能等,后者则是一种无意识学习。

其实在我们觉得什么都没想的时候,大脑也是在储存、整理和加工一些信息,只是不是用意识去努力地实行而已。

因此,家长应该理解孩子,了解孩子个性、气质特色,顺其自然,让他们的天性得以发展,创造适合他们自由成长的环境。

http://p9.itc.cn/images01/20200522/84544973587c4948af4d5beaee73e9cb.jpeg

3、“慢半拍”不代表“笨”

还有一种情况,可能是孩子学一件事情比别的孩子速度要慢一些,到了一个新环境也许很长时间会不适应等,这些行为都容易被家长认为是“笨孩子”或“慢半拍”的表现。

但是专家却认为,也许孩子的这些表现只是适应性比较低而已。也就是说,孩子的“慢”,并不能代表他的能力不行,只是这类孩子的一种行为方式。

因为“慢孩子”可能只是学一首诗的速度比较慢,但他们一般相应地会记得比较牢、比较久,这是他们学习事物的一种习惯方式。

而且,这些“慢孩子”长大后很有可能具备其他“快孩子”没有的优势——在遇到不良刺激比如吸毒、偷窃等诱惑时,不像那些接受快的孩子一样容易改变,而是抱着审视的态度去接受。

国外学能专家还建议家长让孩子学会控制节奏,慢慢去想、慢慢去做一些事情,这个可以帮助孩子学习怎么去控制他的行为和一些语言的节奏。

http://p6.itc.cn/images01/20200522/ba55499a471b4bdf8f43145cc36969c1.jpeg

【爱动的孩子也不见得就是多动症】

1、多动症的孩子

多动症其实是孩子的一种注意缺陷障碍。

通常孩子的智力是正常的,但是活动过多,注意力难以集中,情绪容易冲动,且有认知障碍,学习困难等方面的表象。当然也不排除有些孩子因神经发育异常而导致的病症。

儿童多动症的患病率在3%—5%,多发于6-12岁的孩子。

但并非所有爱动、爱闹的孩子,就要简单粗暴的被冠上“多动症”,这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做法。

http://p6.itc.cn/images01/20200522/be501c402af3487aa7f86460f15acd6f.jpeg

2、不注意听课的孩子

通常一个课堂上,有的孩子会认真的听课、做笔记,也有的孩子就会左顾右盼、思想走神;还有一种孩子则喜欢说说话,做做小动作等,用来扰乱课堂秩……

那么这些不注意听讲,爱做小动作的孩子,就一定是多动症患者吗?

其实,这类孩子可能比较聪明,听老师讲了一半课程,就已经掌握了基本要领,知道下面该讲什么了,感觉无聊便开始做做小动作而已。

当然,也有可能是压根儿听不懂或者觉得自己学不会,就开始习惯性的调皮捣蛋。

专家指出,有些看似注意力很难集中的孩子,往往创造力非常强,他们的脑子常常冒出一些新的想法并快速的想要加以实施。

而大人们恰恰会忽略了他们的创造性,而把重点放到他们没有集中注意力上面来。

对这类孩子,家长要和老师及时沟通,适当的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注意力方面的问题,也同时让他们将自己的创造性在课下或者家里发挥出来。

http://p1.itc.cn/images01/20200522/482e94c6bce74b279e4bf224f1444d63.jpeg

有时候,家长判断孩子是不是有问题,可能会因为“关心则乱”的因素,从而不能够全面、正确的解读自家孩子。

其实大部分的孩子都是以正常的、健康的方式,愉快的在不知不觉中成长着。

当遇到孩子的“异常”行为,不妨先观察一下孩子周边的“外因”,是否因为哪些方面的改变而导致孩子发生的变化;在细心地寻找一下孩子自身的“内因”,是否因为孩子心态的变化而导致他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而往往孩子心态的变化,也总是会有触因的。只有找准了方向,才能够准确的帮助孩子啊!而最忌讳的是家长动辄就盲目的瞎猜,自己吓自己不说,还让孩子得不到真正的理解和帮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