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抱怨孩子不愿和你交流?父母不妨先从自己入手,寻找原因

标签:
育儿 |
分类: 沫沫话育儿 |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200513/c0c400a4fdb64fa69c43ee9a0fbb2251.jpeg
这段时间“神兽们纷纷归笼”,一些忙的说不上话的家长群又渐渐开始热闹起来。
昨天有位妈妈吐槽说,感觉自己和孩子的对话失败率越来越高。往往自己也是一腔热血的想和孩子说些什么、随意的聊聊天,可是孩子却不想听,或者压根儿不搭理自己。
这位妈妈的吐槽很快引起一片“和声”,很多潜水多时的妈妈也上来留言,说自己是同等的情况,真真是“同样的妈妈,同样的孩子”啊!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200513/da83f4df6825410c98cb0a366e227b2e.jpeg
其实,父母的焦虑是显而易见的,尤其在网络发达的今天,父母和孩子的代沟更是会无形中扩大很多倍。父母喜欢的,孩子不理解;孩子喜欢的,父母不接受。渐渐地,父母子女渐行渐远。
渐行渐远也是一种正常的归属,毕竟孩子要有自己的未来,自己的路去走。可是父母的焦虑往往是来自于孩子和自己内心的距离。这种不理解、不屑,会导致家长心态在不自觉中崩溃。
家长的心态决定教育孩子的效果。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200513/97062d91e13340219d39dd97265f02c6.jpeg
专家指出:
父母往往都有一个危险的认知误区,即在对子女教育的心态上,总持有一种“产权所有”心态——这是我的孩子,我要把他指上一条光明的大道,不自觉地将孩子当成了自己的私有“财产”,而不是将其当作一个独立的人,因此将自己的生活理想强加于孩子身上,“驾驭”孩子去完成自己未完成的目标,孩子成功时就觉得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孩子失败了就觉得是丢了自己的脸。
而对孩子来说,不可能自然地产生与父母相同的动机。
过多的强迫,必然让孩子产生抗拒,所以专家认为,青少年时期的子女叛逆,常常是孩子长期受到这种来自父母压力的反弹作用。
如何做才能达成很好的沟通呢?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200513/6ea5dbd8b3b848a58a584d2ae5b711ba.jpeg
【父母用心听孩子的话很重要】
用心听的意思是真心实意地听孩子说话,而不是形式上的用耳朵听,要让孩子感到“妈妈正在认真听我讲”。
但是,我们周围很多爱说话的人都不太重视倾听,但又都希望自己说话的时候对方能够倾听,并且明白他的心声。
因此会倾听的妈妈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是可信赖的人。
对比于孩子没有干劲的时候,只会泛泛的说“加油”、“认真点”,倾听和支持明显效果更佳。孩子已经很努力了,妈妈还说“认真点”,很容易让孩子觉得妈妈不是跟他站在同一立场上。
另外,孩子越大越有自己的想法,而且他们的着力点可能和家长不一样。这个时候的倾听更重要。
比如我家大宝最近的确非常喜欢玩手游,也非常喜欢在不能玩手机的时候,主动和我分享他游戏的心得体会,以及游戏里面的角色、武力值等等。
最初我是有些不怎么听的,只是盲目的点头,敷衍的说“好、好、好”,后来我发现他的兴致也不高了。
诚然我不喜欢手游,但是孩子喜欢,这样就需要我们有一个磨合。而这种磨合中,我即便是不玩手游,也是可以听一听孩子的想法,他的“战术”,他的“成就”等等。
这种分享的快乐,才是亲子间关系最好的体现。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200513/a5f444df217246de9f285eb57d630f50.jpeg
【不要轻视孩子说的话】
有的家长会不自觉对孩子的话,持轻视或旁观的态度。
前段时间,我家姑娘动辄就说自己这里疼,那里不舒服。我仔细的听她讲完之后,和她分析了一下她之所以会不舒服的基本原因,比如最近运动太少导致身体不适,比如春天长个子太快导致缺钙……
孩子就很愿意和我继续聊天,也保持很好的沟通关系。
可是同样的事情,在我闺蜜那里就出了问题。
她的孩子也是同样的诉说,闺蜜也是同样的担心,但嘴巴里却不由自主的说:“你看,这就是天天玩手机的必然结果。以后要听话,我不让你玩,你就别玩了,早一点睡觉什么都好了。”
虽然她也是第一时间给孩子买了钙片,可是孩子依旧不怎么愿意和她讲话,她也很苦恼。
另外,和孩子聊天的时候家长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姿势和身体动作,特别是眼睛要平视孩子,托起腮帮子坐着或是扬起手的姿势会给孩子压迫感。
很多时候,是成人自己都没察觉到的一些习惯性动作也许会引发孩子不愉快的情绪。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200513/b47bb8484be847f99cebea40e870efa4.jpeg
【教育孩子切忌带情绪】
不少父母随着孩子的成长,这样的感觉会越来越明显:孩子越大越难管,教育孩子往往越说越上火,效果却有限。
其实,当家长觉得自己“越来越上火”的时候,就已经夹带了自己的情绪在里面。而教育孩子时,切忌夹带自己的其他感情,情绪越纯粹,效果越好。
诚然,现今各种社会压力巨大,父母除了是父母,还是社会人,那么在工作、生活中难免会郁积很多负面情绪,而多数人会不自觉地将这些情绪在教育孩子时“顺带”发泄出来。
专家指出,千万不要低估孩子的分辨力。
父母的教训甚至责骂中哪些是实事求是指出其过失、帮助其改进的,哪些是他们不该承受的额外责备甚至伤害,他们会迅速作出判断。
当父母冷静而客观地指出其过错,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时,孩子会心悦诚服,教育效果良好。
反过来,如果父母在教育过程中有“情感夹私”行为,孩子就会觉得委屈,会因对这些的不满而抵消掉对自己过错的认识,甚至产生抗拒和叛逆心理。
因此,就事论事,不带自己的情绪,教育孩子的效果反而会更好。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200513/d4feafa756294fe8870a3690d9842211.jpeg
当父母想要教育孩子的时候,不妨先问问自己:自己的出发点是什么?是在帮助孩子成长,还是不过是借着教训孩子的机会,来弥补自己未完成的理想呢?
只有父母摆正自己的心态,重言传更重身教;在孩子做错事、学习有困难时,不是简单骂孩子来发泄心中的不满,而是冷静地帮助他找出原因,更帮助他想到有效的办法,走出困境,这样才会得到孩子更多的喜欢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