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登陆新浪,陡然发现博客首页最显眼处,赫然出现了关于家乡吉林的消息!毕竟身处异乡多时,有关家乡的字眼总是能带来一些亲切与温暖,而且吉林那片土地长时间习惯了默默无闻,能够引起如此轰动的新闻着实不多。所以在最初的一瞬,我本能地感到惊喜。
可这份惊喜仅仅保持了一秒钟,在第二秒的时候我就看到了那些与“吉林”相伴的,也更加刺眼的词句:“高考舞弊”,“作弊猖獗”…
吉林教育这回把事情真的闹大了。
作为一名吉林人,心中最初的惊喜转瞬间变成了……变成了…平静.
没错,是平静。这件事在我的心中早已经无法激起更多的波澜。
相信对于每位吉林人,尤其是跟教育沾边的人来说,这件事,都无法激起更多的震惊。唯有一份意料之中的平静。充其量再稍加一丝疑惑-----疑惑这件事怎么直到今天才被闹大?
这次舞弊事件中情形最严重的地方是松原。其实在很多年前,在我还在读初中的时候,从周围一些人的嘴里,我就已经有了一个意识:“在松原参加中考或高考,会比在其他地方容易很多。”
这事在整个吉林省,估计早已经成为了一个“尽人皆知的秘密”。
我从小在吉林市长大,(这是全国唯一一座与所在省同名的城市)。对省内的其他城市并不了解,所以我不想对它们的教育情况妄加描述与评论。
我只想谈谈我所熟悉的,吉林市的教育。
来到大学之后,偶尔与宿舍的室友聊到各自的升学经历,在交谈中,每当谈到吉林市“初升高”这一环节时,总会引来他们的惊讶与感叹。经过对比,我发现,吉林市中考的分数与其他省市相比,无形中被抬高到了一个在他们看来很夸张的高度。满分600分,最好的学校的录取分数线定在585,排第2的学校定在580,第3的是578….第N的是568,第N+1的是550....按照某室友的一句话来说“吉林市的中考考分也太毛了”。
这还不是结束,录取线定得高,学生达不到,可又得念高中,怎么办呢?对,交钱吧。起步价几乎都是一万八至两万,且按照“相差分数每分一千块”的标准逐分递增。其实这并没有什么大问题,自费生在全国各地都是存在的,这很合理。但我想知道的是,像吉林市这样,在一个排在前5名之外的高中,在一个60人的班级中,只有4,5个人不是自费生,这是否还依然合理?
这样导致的结果便是:在吉林市,最好的高中与最完备的师资力量并不是给那些成绩最棒的学生准备的,而是给那些家境最殷实,后台最硬的学生准备的。
由此结果再衍生出的现象就是:最好高中里的学生也是最像混混的。他们闹出来的事也是相对更大的。比如,在08年,吉林市最好的高中里,就接连出现了学生群架斗殴事件,甚至有两个男生因争抢同一女生而大打出手,动刀行凶,造成了一人死亡的命案。
这次让松原引起争议的原因是考试作弊,其实作弊在吉林市,也早已经屡见不鲜。以高中每年都会有的会考为例。在会考之前,除了考试规定可以携带的一张备忘录之外,(备忘录是省教委规定的,在会考时允许考生带进考场的一张统一印制白纸,考生可以在上面抄写任何想抄写的东西,但规定仅许带一张),大部分学生都会带额外的第2张,甚至第3张第4张。这种用纸因为印有特殊字样与标识,普通白纸无法替代。那学生们的用纸究竟从何而来呢?答案是,在会考前的一个月,在吉林市大小的文具用品商店,你都可以以一块钱一张的价格买到这种本应由省教委统一印制发放的备忘录用纸。更夸张的是,即便你是一个孤陋寡闻的学生,在大多数学校,老师也都会主动告诉学生买到这种纸的方法,甚至还会阴阳怪调地讽刺挖苦那些遵守规定只写一张备忘录的学生:“哟,学的好么你?一张就够了?”。
在吉林市会考过程中,备忘录的滥用只是其中一个小手段,更重要的作弊手段是手机短信。在会考前,同学间做的最多的事就是四处找朋友,约定会考时给自己发一份答案,为了确保万一,大部分学生还会同时找到多名同学帮忙,以便考试时对多份答案进行整合。老师甚至还会“耐心”地“点拨接收答案的学生”,到了考场该把手机放在哪。如何把握看手机屏幕的时机。同时“细心”地“指导发送答案的学生”,用何种格式发送答案才不会让接收者看花眼…
会考考场的监考老师,都是各个高中的老师,对此套路见怪不怪,一般都会“通情达理”地“半睁半闭”,甚至还会体贴地为考生“把风”,留意走廊有没有巡考走过,一旦又巡考过来,教室里的监考老师都会咳嗽一声,小声道“巡考来了,等他过去你们再抄…”
现在想来,此话还真是经典.
由此,相信大家能够想象,高中会考在吉林市,其实更像是一场全民参与的秀。
会考如此,高考在吉林市虽然相对有所收敛,但想要作弊,还是很容易的。以我的高考经历为例,坐在考场前3排,依然可以回头抄到选择题答案,甚至可以隔着一个人进行核对!纸条嘛,只要胆子够大,我也亲眼见到传递成功的。
最经典的一个例子是,高考结束,走出考场时,一位同学笑着对我说:“刚才那场英语,我坐第一排,还剩5分钟时,我选择题都没写,就等着抄呢。我就回头看我后面那女生的答案。那监考老师,女的,就坐我前面,盯着我咳嗽,不让我抄。我就跟她说,‘老师,我都读了12念书了,九九八十一拜都拜了,就差英语这科最后一哆嗦了,你就让我看看吧。’那老师笑了,把头转到一边,跟我说,‘那你注意点,别被外面巡考看见。’”
哦,原来这样都行……
此外,在吉林市,高中与高中间的恶性竞争也很严重.以我的母校“十二中”为例,多年来,与同区的另一所高中“化一”的竞争日趋激烈,大有不共戴天的架势。两所学校的敌对味道浓重到全市学生都有所耳闻。举个最简明的例子,就足以体现这种竞争之激烈:在上文中提到的,吉林市最为轻松的高中会考中,学生都是被分批安排到其他不同学校参加考试。在我们十二中,得知自己被分配到“化一”考场的同学,往往都会痛不欲生,仰天长啸,做崩溃状并高喊“老天瞎了眼”,而被分配到其他学校考试的则暗自庆幸,顿觉轻松。究其原因,很简单,“化一”的校长宣布过:在会考中,监考老师每抓到一个“十二中”的学生作弊,奖励100元钱。(在“化一”的朋友无意间透露的,当时我心说“丫的够狠”)
另外,两所学校的恶性竞争还体现在每一年高考结束之后的校内总结上。每一年的高考过后,我们十二中都会举行“庆功活动”,活动上,校长都会站在主席台上高声宣读关于高考成绩的一系列数据,表明我们几乎在每一项对比上都压倒了“化一”,在大白天放几千响的鞭炮以示庆祝。并在绵绵不断的鞭炮声中将一大块印制精美,写满对比数据的“喜报”抬到校门口。
单独看这件事情,不存在任何问题。
但如果我告诉你,距离并不远的“化一”几乎在同一时间也采取了同样的做法,庆祝它们在每一项高考对比中都压倒了“十二中”。你是否会觉得晕?
这件事情曾经被新浪新闻揭露并批判过,那是我的母校“十二中”在新浪上唯一的一条新闻…
就像有些朋友所说的那样,吉林省内虽然高校很多,但质量并没有优势。原因很简单,在很多高校,靠送礼,靠后台,靠趟关系,靠走后门,抢占名额挤入大学的现象普遍又猖獗。这在省内尽人皆知。这样一来,“高中升大学”就又一次陷入了最初所说的那种“初中升高中”的怪圈。由此开始新的一轮恶性循环,无休无止,如同一个魔咒,使吉林省的教育越发腐朽。
乱收费。死板老套。体罚与变相体罚。形式主义.….等等这些在全国各地都会有的普遍现象,吉林一定有,不然就不会有初中女生在学校心脏病发作,请假却不获准,以至于死在课堂上的惨剧发生。但这些问题在全国各地实在是太普遍了,很多人已经很好的探讨过,在这篇文章中我就不多加笔墨。我只想借着这次松原的作弊事件,谈谈家乡吉林的教育。只说那些我所亲身感受到的。说那些大部分人都知道的。说真话……
我无意对我的家乡幸灾乐祸。只是我始终觉得,想要变得更好的前提,需要有正视事实的勇气与承认过错的坦诚.
对一个人来说,是这样. 对吉林教育,也是这样…
( 一些题外话:发现这几天,有很多能人志士,都在热火朝天地探究作弊风气盛行的成因,其实远没有那么复杂。在中国,在这种分数与花费呈反比例关系的升学模式中,在这种教育资源明显分配不均的教育环境中,作弊必然拥有其很强的必要性。在知识水平相同的情况下,对有钱的富人来说,作弊可以让自己有机会把钱交到更牛逼的人物手里,对于没钱的穷人来说,作弊可以让自己不用花那份原本就拿不出的“走后门”的钱。
另外,而今的松原只是一个缩影,我坚信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一定还有很多地方像松原一样,只是运气更好一点而已。)
希望在评论中分享您的想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