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人的书架中的书籍上方,放了一个落满了灰尘的小碗。它虽然貌不惊人,但却五彩斑斓,吸人眼球。记得那是七八年前,我遇到了在某大学历史系任副教授的同学并谈起了收藏,我特意让我的司机回家从书架上取来了这个小碗。她看了看说东西不对,从此它就静静地原处躺到了现在。国庆节期间,我在擦拭书架时又发现了这个小碗,在反复观察和比较之后,我认为它应该是一个老器物,而且使用了釉下窑变釉,虽然装饰的碗内花卉纹和外壁上的斑点发生了严重的流淌现象而显得模糊不清。高倍放大镜下,该碗外壁稀疏的开片深入胎骨,疏朗的气泡聊若星辰,不多见的“死亡气泡”清晰明了。
http://s5/middle/5e54ca7fhaf4dbcd5e3f4&690
中国的宋代风行斗茶,文人士大夫以品茶、斗茶为乐,饮茶的使用的器具也比较讲究。根据史料记载,本人收藏的小碗与吉州窑鹧鸪斑纹茶盏较为相近,所以把它归入吉州窑系列。本人认为还是把它称作“鹧鸪斑茶盏”较为妥当,但它究竟是吉州窑还是建窑?本人也无法明确区分。因本人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系统研究,现把查阅有关资料和互联网了解到的相关资料一同挂出来,供大家研究、鉴赏,本人也想利用这个机会向高人学习,丰富自己的收藏知识。
http://s16/middle/5e54ca7fhaf4db960d1ef&690
http://s6/middle/5e54ca7fhaf4dc531fe35&690
http://s13/middle/5e54ca7fhaf4dca23231c&690
http://s16/middle/5e54ca7fhaf4dd14a3a4f&690
http://s7/middle/5e54ca7fhaf4dd4de0076&690
http://s14/middle/5e54ca7fhaf4dd7f7767d&690
http://s5/middle/5e54ca7fhaf4ddbb584e4&690
http://s15/middle/5e54ca7fhaf4dcd88ccfe&690
有关“鹧鸪斑”纹饰的记载最早见于近千年前的陶谷所著《清异录》一书,其中说“闽中造盏,花纹鹧鸪斑点,试茶家珍之。因展蜀画鹧鸪于书馆,江南黄是甫见之曰‘鹧鸪亦数种,此锦地鸥也’。”此后多有诗词对这种茶盏进行赞颂,如“建安瓷盏鹧鸪斑”等。
明清前后,一些古籍方志中也有对鹧鸪斑茶盏的记述:“永和窑黑釉瓷兔毫纹、鹧鸪斑、玳瑁斑茶盏,在形制上明显受建窑影响……有全黑和窑变釉斑装饰两种。用窑变釉斑装饰的品种有兔毫纹、玳瑁斑、鹧鸪斑、洒釉、白釉绘花等数种……”
产于吉州窑的鹧鸪斑纹茶盏,侈口圆唇,腹向内斜收,矮圈足,胎质坚硬呈黄白色,碗内外壁均施黑釉,在内壁黑色釉面上淋漓以不规则的黄褐色斑纹,黄釉流淌晕散、渗入黑釉之中,外壁涂不规则黄褐斑如鹧鸪鸟的斑纹一样,此种装饰为宋代吉州窑所独有,是中国古代黑釉瓷器中的名贵品种之一。
鹧鸪斑纹的色釉肌理是怎么形成的?据科学鉴定分析,鹧鸪斑纹在高温烧制过程中形成的,当温度达到1300度以上时,釉层中产生的气泡将其中的铁质带到了釉层表面;当温度下降到1000度时,则从中析出富铁的小晶体,发生自然窑变,变成天然的白色卵点斑,形成了鹧鸪斑或油滴。其鉴别要点是新仿品的白色圆点是釉上彩,白色与下面的黑底有明显界限。真品是釉下彩,在白点之上还有一层透明釉,迎光观看白彩与黑底是融为一体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