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及民国时期瓷器上的婴戏图案

标签:
婴戏图案收藏文化 |
分类: 瓷器 |
明清和民国时期是婴戏图的鼎盛期,从简单的一两个幼童形象发展到百多个幼童,幼童神态各异。婴戏图的流行,反映了封建社会把传宗接代的观念深入人心,因而寓意连生贵子、五子登科、百子千孙的图案,就成为瓷器常见的装饰图案。
宣德以前多为“庭园婴戏”,孩子们在庭园内活动。宣德后,多为郊外婴戏,孩子们嬉戏在户外,且婴孩的形象变化尤为分明,永、宣时期,孩童矮胖,头大,前脑尤大,圆圆的脸,额上几根流海,几个孩子一起玩,又叫群婴戏;嘉靖、万历时期,孩子们长袍大褂,显得头重脚轻,头特大,后脑凸出;明未天启、崇祯两朝社会动荡,战争不断,国力衰竭,这些社会现实折射在婴戏图中,孩童们瘦骨嶙峋,脚奇长,后脑特大,形体十分抽象,看起来奇形怪状。清朝中期的嘉庆、道光、咸丰三朝,婴戏图上人物呆板笨拙,儿童粗头大脑,反映了国运衰落的现实。雍正、乾隆两朝的官窑瓷器,婴戏图画工严谨,多见儿童衣纹清晰,眉清目秀,动作天真烂漫,惹人喜爱。儿童姿态多样,动作夸张,画面多呈热闹愉悦的气氛。此外,明清和民国时期的瓷器绘制的婴戏图,采用的既有青花五彩、五彩、青花,也有粉彩、浅绛彩,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