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我国的瓷器大批量烧造采用了青花钴料这一釉下彩新工艺,不但创烧了闻名中外的青花瓷器,也为在器物上创作各种纹饰绘画奠定了基础。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也称唐青花,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代康熙乾隆时期发展到了顶峰。从我国瓷器的发展看,青花瓷器的发展轨迹给我们留下了清晰的脉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历史性和阶段性较强。观察和鉴赏一件老瓷器,在胎土、工艺、钴料等方面确认是老瓷器的同时,仔细观察其器型、青花钴料和纹饰,就可以大致上确认该器物的烧造年代。就像“布拉吉”(前苏联时期的连衣裙)和绿军装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国内的流行服饰一样,瓷器的造型和纹饰也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喜好和风尚,是历史烙在器物上的印记。
一、青花钴料能反射瓷器制作的年代。我国宋代以前瓷器的特点基本是青瓷为主,元明清是青花瓷为主。元代以后所烧制的青花瓷器在绘画纹饰所用的钴料又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即以元代和明初使用的高铁低锰的进口钴料和明代中期至清代使用的高锰低铁的国产钴料,清代末期和民国时期乃至建国后瓷器生产使用的是化学青料。进口钴料称为“苏麻离青”,也叫苏泥麻青、苏勃泥青、苏泥勃青等,为深蓝色或绘画用的深蓝色粉末颜料,青花呈色浓重青翠,有“铁锈斑”。元代瓷器的大部分青花瓷器和明永乐、宣德官窑瓷器所用青料均采用这种钴料。国产料分别为平等青、石子青、回青、浙料、珠明料和化学青料等。平等青
又称陂唐青,产于江西乐平。明“空白期”晚期和成化、弘治、正德早期经常使用,呈色淡雅、青亮、稳定;石子青
又称石青,产于江西高安、宜丰、上高一带。单独使用时,青花发色灰暗甚至发黑,明清时期民窑普遍采用此料,官窑则多与回青调和使用;回青产于新疆、云南等地,发色菁幽泛紫,若单独使用则浑散不收,故多与石子青混合使用,明代嘉靖至万历前期多用此料;浙料又称浙青,产于绍兴、金华一带,为国产料中的上乘品,发色青翠,明代万历中期至清代,景德镇官窑青花器均采用此料。
珠明料
产于云南宣威、会泽、宜良等县,其中以宣威料为最,发色明丽纯正,康熙青花瓷多采用此料。化学青料即采用化学制品氧化钴配制的青料,发色紫蓝、纯粹、浓艳,但轻浮而缺乏附着力,价格也低廉。使用此料制作的青花器,缺乏天然青料的美感,清代末期宣统时开始出现化学青料。
二、纹饰反映了人们向往美好的愿望。绘画是人的精神世界的表露,不同时期纹饰反映的是不同的追求。如,元代的松竹梅“岁寒三友”反映的是文人士大夫不向统治者低头的高尚品格;鱼藻纹是期望官场上公正廉洁;莲荷鸳鸯表达的是忠贞不屈的爱情;历史人物题材表达的是当时流行的历史故事传说,如“昭君出塞”、“蒙恬将军”、“四爱图”、“西厢记”、“月下追寒信”等,还有反映佛教、道教的“八宝”纹饰,龙凤呈祥、珍兽瑞鸟等,充满了汉文化丰厚的文化底蕴。另外,与永乐年间创烧的甜白瓷一样,从有些瓷器的纹饰上也可区分瓷器的大致年代,如元代的缠枝莲缠枝牡丹纹、洪武朝的扁菊纹、宣德朝独特的猪嘴龙和应龙纹、“空白期”的人物服饰飘带纹、成化嘉靖朝的婴戏纹、嘉靖朝头部很大和额角及后脑勺凸出的儿童形象纹、崇祯朝瓷器上的“孤独的太阳”纹、康熙朝的博古纹、乾隆朝一个瓷器上使用多种釉色等,因其特有的纹饰和辨认特征,为确认瓷器的烧制年代奠定了基础。
三、器型代表了当时的社会风尚。从我国的瓷器发展史上,可一窥端倪:宋代以前崇尚青瓷,器型比较单一,人们把主要精力放在器物的釉色上,追求的是天青釉、“百圾碎”、“蟹爪纹”、“泥鳅走泥纹”,只有在陪葬品中才制作一些五管瓶、谷仓(魂瓶)等比较复杂一些的瓷器。元明清时期的瓷器则特色鲜明:元代瓷器大都浑圆厚重,体积较大,如大罐、大瓶、大碗、大盘等比比皆是,制作工艺比较粗糙,切绝大多数器物底部不施釉,常见螺旋纹,反映了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后的不拘一格的粗犷风格; 明代青花瓷器具有丰满、浑厚、古朴特点,器型线条柔和圆润,给人以质朴、庄重之感,露胎处多有火石红斑痕迹,大件器足多为砂底,有塌底、沾砂、放射状刮削跳刀痕;清代瓷器造型各自的特点既突出又典型,顺治、康熙时的一般都古拙、丰满、浑厚,雍正时的秀巧俊永,乾隆时的则显规整,嘉庆、道光以后的稚拙笨重,说明制瓷水平滑入低谷。
四、纹饰绘制的精细程度是区分官、民窑的分水岭。同是元明清时代的器物,制作工艺和纹饰有粗有细。官窑瓷器的使用对象是朝廷官府、达官贵人,其作品可以不计成本,精工细作,不满意可以砸掉重来,绘画技师也多是当时的画家和名流。民窑是窑工养家糊口的手段,不具备官窑那种财力和人力优势,其产品是面向劳苦大众的,其纹饰不可能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精雕细刻、精心绘画。所以从总体上观察这一时期的瓷器产品,官窑瓷器制作精细、民窑瓷器制作粗糙;官窑瓷器纹饰繁琐、民窑瓷器纹饰简略;官窑瓷器绘画一丝不苟,民窑瓷器绘制随心所欲;官窑瓷器所用青花钴料昂贵,民窑瓷器所用青花钴料就地取材。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官窑瓷器则价值连城,民窑瓷器收藏和鉴赏的价值不是很高。
上述观点只是本人的一孔之见,有些想法和看法还很不成熟。把它挂在网上的目的,一方面是与同行交流;另一方面则给刚入门者一点启示,以勉励他们多学、多问、多思考,尽快进步,少走弯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