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青花瓷器使用的釉主要有三种:影青釉、青白釉和卵白釉。三种釉的化学成份不同,决定着青花透明程度不同,对青花的发色效果影响也不相同。下面这只梅瓶,初看一定以为是墨彩:发黑偏暗,黑褐色的结晶斑上浮,与其他发色鲜艳的元代办青花瓷有着天壤之别。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它也是青花瓷器,在厚厚的釉层下,淡淡的青花时隐时现。发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它使用的是釉层较厚而色如鹅蛋青的卵白釉。

八角梅瓶高33厘米,口径5厘米,底径12.3厘米,在元代青花瓷器中也算得上中等器物了。
卵白釉是元代创新的釉种,含钙量低,钾钠成分较高,粘度较大,釉面细腻而光洁。早期器物釉中含铁量稍多,颜色闪青,晚期含铁量减少,色泽趋于纯正。施卵白釉烧制的白瓷非常名贵,但烧成的青花瓷却不理想:发色浅淡,青花瓷原有的风采尽失,原因是卵白釉厚而凝重,浊而失透,青花在釉下就象被罩在磨光玻璃下,色彩根本就发不出来,偏离了青花本色。

下面展现的是梅瓶的口和肩部。元青花梅瓶口沿常见爆釉或窑裂,但该瓶的口沿施釉较厚,釉色莹润,光滑似玉,根本原因也是卵白釉。卵白釉又称石灰石釉,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釉质细密,粘稠度高,高温下流动性差,釉面细腻。
八角梅瓶的青花发色不正,但釉下的铁锈斑清晰可见。青花是一种钴料,对胎体和釉面都有腐蚀作用,经高温烧制,钴料与胎体密切结合,并不断向胎体内渗透,也向釉面扩张,时间越长,渗透越深,扩张越广。这种无止静的釉下化学活动是人的眼睛所无法观测到的,该梅瓶釉面的大片铁锈斑和凹凸不平就是有力证明。

八角梅瓶表面给人的感觉是黑褐色的,不细看还有可能认为是墨彩,但仔细观察青花钴料发出的浅蓝色清晰可见,点状和线状的铁锈斑所组合成的特殊的晕散效果也是一目了然的。从构图画面分析,该瓶共描绘了五层纹饰:肩部的重云纹和折枝莲纹,下部的一周几何图案纹,腹部的缠枝牡丹纹,下腹部的卷草纹和足部的变形莲叶纹,画面密密麻麻,繁而不乱。
从该瓶的胎釉结合处,可看到圈足外侧有明显的窑红,这种俗称“一线红”的火石红现象时隐时现,生动自然,是当前的科学技术条件下人们无法仿造的。
梅瓶底部是八角形宽圈足,挖底较浅,无螺旋痕,圈足底出现火石红和粘窑沙,瓶底有部分沾釉,生动自然。局部地方有窑裂,修足较为规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