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1/mw690/001J6ulkzy78P7qBVvcca&690
你多久没有看过一部歌舞片或音乐剧?是否依旧停留在《雨中曲》《猫》《歌剧魅影》或是《音乐之声》《歌舞青春》的旋律中?2016年底,一部名叫La
La Land《爱乐之城》的歌舞电影席卷奥斯卡提名,原声带于首映前全部公布,不过走进影院才知电影远不止此。那一首首音乐和舞步勾画出洛杉矶的晚霞、酒吧,以及鲜活生长或瞬间摧毁的梦想。
在修辞手法中,自认为通感(移觉)Synaesthesia是最回归艺术的表达,音符飘起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舞步踢踏出人们波动的情绪,女主角鲜亮单色的衣服闻出春夏秋冬的气味...La
La Land影片名大有意味,中国引进翻成《爱乐之城》凸显歌舞片的形式,却隐藏了电影表达内容。词典上讲La La Land,"an
euphoric dreamlike mental state detached from the harsher realities
of life"(一个远离人生残忍现实的、如梦般的极乐状态),把梦境般的现实放到城市舞台,比故事的情感更耐人寻味。La
La不仅是音阶中的La,代表音乐旋律,更是洛杉矶Los
Angeles的缩写。三个单词把故事地点、故事形式、故事内容凝结,妙哉。
http://s10/mw690/001J6ulkzy78P70POT769&690
好莱坞,美国文化集中地,充斥着梦想和欲望。美国西海岸,掘金之地,多少年轻人在此寻觅前程。与以往美国梦影片不同的是,《爱乐之城》冲淡了世俗,女主角屡屡试镜,接连失败,有时一句台词没说完就被剥夺了机会。男主角钟情爵士乐,钢琴是他维持生计的手段,却生活在爵士乐最落魄的阶段。两个失败者相遇,互相勉励,偶有争吵,但所有的戏剧冲突化为音符,说明一切。导演的镜头运用的实在娴熟,长镜头、镜头转切、蒙太奇...不觉炫技的到位。
http://s2/mw690/001J6ulkzy78P725a6t91&690
洛杉矶的清晨、正午、夕阳、黑夜,从早到晚布景宛若油画,点点星光又像梵高的手笔,在这城市无数努力挣扎的夜晚,仿佛从远方听到成功者的欢呼或是梦碎者的叹息。留白,这是美术中常用的技巧,当在这部电影出现,驾轻就熟,无言胜有声。没有撕心裂肺,没有控诉现实,更没有《伟大的盖茨比》中绚烂的服装,单色调,不泼墨,有简单的人,有更简单的背景,余下的,观众自知。Less
is more(少即是多)是一种艺术手法,更是哲学,无论做事做人,留下些许空间,获得无限自由。
http://s4/mw690/001J6ulkzy78P72QeL903&690
《爱乐之城》情节并不新鲜,结束后令观众久久不能离位的缘故,也许是电影制作了一个回到过去的时光机。古老事物总是令人心动,一首首旋律是新作的,画面却是充满对先前影片的致敬,如1952年的《雨中曲》,1961年的《西区故事》,2001年的《红磨坊》等十余部经典。普希金说,“一切过去了的都会变成亲切的怀念”,旧日子给予我们幸福,回到简单质朴,那时候人们多一些交流,少一些隔阂,多一些敬畏,少一些清高,多一些瞬时创意,少一些例行公事,《爱乐之城》就像留声机,不仅放出男主角最爱的爵士,也把人们带回最初的美好。
影片中最爱的片段莫属女主角Mia(艾玛斯通)在最后成功试镜时的唱词,一个人一台戏,镜头聚焦,面部成为唯一的表达,讲述一个悲伤动人的故事,The
Fools Who Dream(做梦的愚人)。几句台词点了题,Mia的姑妈立志做一名喜剧演员,在法国时纵身一跃投入塞纳河,她后来说“a
bit of madness is key / to give us new colors to see/ who knows where it will lead us/ and
that's why they need us/ so bring on the rebels/ the ripples from
pebbles/ the painters and poets and plays/ and here's to the fools
who dream”(一丝疯狂给我们的人生添了新色彩,没有人预知未来生活如何,这就是为何人生需要疯狂,带着一颗桀骜不驯的心,鹅卵石激起波浪,画家诗人和戏剧都是这样,致做梦的愚人们。)姑妈说,即使再一次,在大雪之中,也要跳入塞纳河。
如同《音乐之声》,这部影片可以作为音乐赏析课,串起黄金时代的歌舞片史;也可以作为美术欣赏课,学构图学留白学创作;也可以作为文学导引课,学戏剧冲突和布景设置...但所有的所有,都不及慢慢品味,想想曾经,那一点愚钝的梦、天马行空的想法和不切实际的坚持。当然,如果你不再拥有,唯一可以做的,大概是不要忘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