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痛的发声练习

(2012-07-16 17:05:41)
标签:

死亡

尤利西斯

乔伊斯

呐喊

冬吴相对论

分类: 关于生活


 ——为什么你身上有股鱼腥味?

 ——你姐说的没错,你是有股腥味。

 ——因为我是海的女儿。  

 

    是的,我又回来了,带着叹息和担忧,在每年最热的时刻归家了。叹的是差点迈出脚步却没迈,忧的是被高血压折磨的妈妈。一向身体不错的妈妈,在姥爷生病之后梦魇连连,在某日哭醒之后血压骤升了。娘是我的主心骨,女强人,二十多年来没见她慌过。而今,她脆弱得像个孩子,无力地躺在床上,我终于感受到心绞痛的意义。

http://s11/middle/5e54c822gc4fd3e7fe55a&690

    如我心仪的作家余华一般,我十五年成长在医院,熟悉消毒水和福尔马林的混合气味,也曾面无改色站在太平间前,听诊器是少许玩具之一。那天陪妈妈测血压后,我拿着童年用来敲锣打鼓的工具,第一次贴到了胸膛,“庞德庞德庞德”(怪不得心跳在英文中叫pound,虽然我惯用动感更强的throb)。那一瞬,只觉得一个活生生血淋淋的机体在运动,而随着时光流逝,这个机体也在老去,越来越慢,直至停顿,再也搏动不起来。最近两期“冬吴相对论”恰好谈到这些话题,和妈妈一起在kindle上听完,“告别抑郁”和“疾病的救赎”,梁冬,你痛风的时间太准时了吧?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08EN00SIGG.gif我们倍受鼓舞,也感谢吴伯凡老师!

    死亡的恐惧初次降临在高中,晚自习回家躺在床上,疲惫不堪,然后就想,指不定哪天我就不在了,我不在了去哪儿呢,在我消失之前外公外婆爸爸妈妈会不会也不在...接着,呼吸紧促,脑子空白,虚汗渗出。之后的日子里,该过程时不时重演。学习工作时不会触及终极问题,一旦思考,世间的任何活动都无法进行。深夜,它就像魔鬼般闯入我的大脑,翻江倒海,折腾到入睡。

    姥姥对妈妈说,年纪都大了,出点事也不要慌,想躲也躲不了。我以为,妈妈在手术台看过太多殒灭的生命,有些人连手术台没推上就离开了,对生老病死早已熟习。可我忘了,《挪威的森林》提到“死是另一种生”或是佛教的轮回说,谁又会笃信呢?伴着一声太息,肉体和灵魂归于死寂,全无交流,有谁能无动于衷?有时,听到不熟识的人殁了,我会落泪,很久才平复,更别提亲人。四个老人都在,天伦之乐自不必说,可我从未想过谁会先离开的问题。终究要发生的四次打击将会摧毁他们的孩子,还有孩子的孩子们,至少我挺不住。

    过去、现在、未来三个维度,我心里始终是过去,即便马叔唱着living in the moment。和陈旧的过往相逢总是世上最美的事,打开那扇窗,开启重塑回忆的审美过程。那天爸爸整理东西,我瞥到了两张结婚证(男女方各一张)。1984年8月1日,我的父亲与母亲正式组成了家庭,开始憧憬新生活。80年代典型的证书,大红装帧,朴素简单,没房没车没存款,一张纸就这样铺开了28年的人生。而属于我的那张纸,又在哪里?

http://s7/bmiddle/5e54c822gc4ede5b0cd26&690

http://s14/middle/5e54c822gc4edf1fb6b8d&690
   

   六月份完全被Jason Mraz占据,七月继续在马叔声音中过活。就连追的韩剧《绅士的品格》满满的都是他,I'm yours, Lucky, living in the moment, only human, bella luna,butterfly...这种美丽的巧合总让我兴奋,就像是我让小时的闺蜜与现在的闺蜜相识(呃,The metaphor is awkward)。后来下载的iTunes香港Live真心赞,与方大同合唱Ain't No Sunshine,与邓紫棋演绎中文Lucky,还有出彩的Butterfly,Unfold..最惊艳的是个新作,讲述了tour is a four letter world的点点滴滴,"see I'm half there, and I'm half there, I'm half way around the world..."动了我的心...你是幸福的,我就是快乐的。

   连续三篇博文都在讲“爱”,不了解我的以为俺是一枚浪漫主义者,我深知人生十之八九痛苦才是真实。最近只读了一本书,Ulysses。之前被老师警告过,读《尤利西斯》需要极大的勇气和素养,果不其然,这个100人只有10人能读完的意识流巅峰疯癫了我。里面横亘几页的段落层出不穷,长词长句让我恨不得把乔伊斯叫醒掌掴他几个来回,让这位爱尔兰国宝为折磨后人付出代价。虽然眼睛瞟完了五百多页,却深知连个表皮都没摸着,这始终是我啃不掉的一本书。不过,乔童鞋和我的诸多相似让我与他亲近不少,我们都怕狗,怕电闪雷鸣到了近乎phobia的程度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06EN00SIGG.gif。关于文学美学很多观点我相当认同,对故乡都柏林"dear dirty Dublin"的定义真实温暖。最诡异的是,James Joyce和Virginia Woolf同年生同年死(1882-1941),难道这两朵现代主义的奇葩真是上帝限量版派送?尽管这混乱不堪的故事无情推回了作为active reader的我,但我坚信,有一天,我会准备好,重新翻开忧伤的都柏林故事,像玛丽莲梦露一样艰苦地阅读...

http://s6/middle/5e54c822gc4eebd5fdc05&690

    二十岁后按理说我已经自然具备了抗击打能力,承受长大的痛苦,但我总反应迟钝。英语中表示“痛”的词里,个人最欣赏agony。a-go-ny,三个音节,挣扎与呻吟的苦一并倒了出来。蒙克的名画《呐喊》(?)很好诠释了这个词。无需了解画中人及创作背景,单单看一眼,仿佛听到那拖长的生命和拖长的尖叫:a-go-ny!!a-go-ny!!!~~~~

http://s12/bmiddle/5e54c822gc4eef2ed661b&690
(此画原名Der Schrei der Natur (The Scream of Nature). 画家本人曾对自己的创作灵感有过说明,是天边的火烧云让他“sensed an infinite scream passing through nature”。将其翻译成“呐喊”有误读之嫌。)

  

    现在的我正向画中这位仁兄学习,练习痛的发声。无论天边有没有火烧云,无论未来途中落了小雨还是中雨,我都要学会消化痛苦,发出具有deafening silence的三个最强音,a----go----ny!!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