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数除两位数“笔算除法”
(2013-03-10 22:57:45)
标签:
教育 |
分类: 追梦的舞台(课堂教学) |
试教前
【不同教材】
苏教版:准备题“把6根小棒和6捆小棒平均分成3份,并列出算式。通过类推,从实际中体会被除数十位上的商是几个十。”
北师大版:用拆数法口算42÷2、65÷3。
人教版:例1:是一位数除两位数,被除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都能被整除,主要解决除的顺序和竖式写法的问题。
例2:也是一位数除两位数,但除到被除数十位上有余数。
【教材地位】
本课时是在口算除法(用口诀求商)和除法竖式(商是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为学生掌握一位数除多位数、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知识和思维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探索笔算的合理程序,经历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过程,理解一位数除两位数笔算除法的算理、基本的运算思路(顺序)和竖式写法,初步形成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先用一位数去除十位上的数,然后将余数和个位上的数合并,再用除数去除)。
【教学难点】
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算理(为什么要先除十位上的数?)
一次试教后
经过一次试教后,我意识到除法竖式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很难的问题。究其原因,学生不是不懂除法计算,而是不懂除法竖式的含义和写法。由此可见,让学生领悟除法竖式的实质是非常重要的。
(一)
(二)
(三)
【教材重组上的几点思考】:
思考一:要不要情境?如果要,那该要什么样的情境?
虽然学生在三上初步接触过除法竖式,但是那时的竖式意义还很不明显,或者说竖式的本质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因此,本课时相当于竖式学习的“起始课、准备课”,这就要求教师务必要在学生正式学习竖式之前先提供小棒材料,建立大量的活动经验,使得竖式最后水到渠成。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个人认为不能为了情境而情境,不能让生活味冲淡数学味。再者,分小棒的过程本身也就是一个半生活的数学情境。所以本课作为正式学习竖式的第一课时,可以把课本上的植树情境放到练习中。
思考二:如何将本课时内容与学生已掌握的除法口算的经验进行沟通联系,达到正迁移?
引导学生利用“4个十÷2=2个十”的旧知来学习“42÷2”的新知。这个口算的过程与直观操作的过程是一致的,只是脱离了直观,应用已有的口算经验来解决。在除十位上的数时,教师可以遮住个位上的数,而在除个位上的数时,教师可以遮住十位上的数,这样就将除法竖式按顺序分解为“4÷2”和“2÷2”这样的简单计算,便于学生掌握算法。因此,在板书第一个4(商2和除数2的乘积)时,可以不写0,在最后说明算理时进行适当补充即可。
思考三:怎么处理例1与例2的关系?
在处理42÷2时,应该允许学生出现“(1)先分整捆再分单根;(2)先分单根再分整捆;(3)把整捆拆开与单根合并后,再平均分”这样三种情况,但是到了例2,必须逐渐引导学生先分整捆的,这是为了“从高位除起”而服务的。42÷3与52÷2的最大不同在于不方便从单根的小棒开始分,这更有利于学生理解为什么“从高位开始除”,所以我把例2换成了42÷3。
【设计理念】
1、按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除法口算的经验设计教学。课始,引导学生利用40÷2和2÷2的旧知来学习42÷2的新知,同时让学生感悟到笔算与口算之间的联系。
2、结合一定的直观操作活动,让学生在经历平均分小棒的活动,并将分的过程与笔算过程相结合的过程中,帮助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探索用竖式计算的合理程序。
3、使学生养成一种有序地思考和操作的习惯,学会“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接着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的有序思考方法,从而自主概括出笔算除法的计算规律,同时学会竖式的简便写法。
4、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表述思考过程,实际上是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整理运算程序和运算规律的过程,是计算活动过程的提炼和升华。
【教学过程】
一、运用知识迁移,唤醒活动经验。
1、
2、
3、
一共分掉了几根?分完了没有?一次就把12根小棒分完了。
4、
(1)
(2)
(3)
过渡:和你想的一样吗?
二、探究新知。
(一)42÷2
1、提出问题。
出示小棒图,师:把4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根?(等待4秒)
2、算式怎么写?(预设生:42÷2=21根)板书:42÷2
3、分小棒活动。
【意图:经历从实物操作到算式表达的过程,把除法这种比较复杂的运算,分解为一些按顺序计算的简单计算,沟通除法算式从直观到抽象的联系,并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
过渡:你是怎么分的?能不能把你分的过程摆出来给老师看一下?
(1)
(2)
(预设:A先分整捆再分单根,B先分单根再分整捆,C先拆捆,后单根分,再凑捆。
师引导全班学生作出比较,肯定A和B比较简便、合理,C也能得出结果,但有点麻烦。)
(3)课件再现A方法,并列式。
师:请大家把小棒放回上课前的样子。
师:刚才A和B都是把4捆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2捆。这一步能用什么算式表示?
师:一共分了多少?分完了吗?
师:第二步,再把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1根。能用什么算式表示?
(师:2根也就是2个一,除以2等于1个一。板书:2个一÷2=1个一)
师:分完了吗?结果每份得到2个十加1等于21根。板书20+1=21
(4)同桌互说。师:你能不能也像老师这样说一说,第一步怎么分,第二步怎么分,结果每份得到多少。悄悄地和同桌说一说吧。
4、探索竖式。
过渡:刚才我们用横式来表示分小棒的过程和结果,如果要把分小棒的过程体现在竖式上,该怎么写呢?
(1)
(2)
预设,生1:单层竖式;生2:分步(两道独立)竖式;生3:两层竖式。
(3)
A.肯定。师:这三种可看作计算除法的三种方法,他们都表示出了分的结果是每份21根。
B. 排除1。师:但是这三种看起来又不一样。你觉得哪一种更能详细地记录分的步骤?
得出:第2和第3种都能反映刚才分小棒的两个步骤,第1种虽然简单,但体现不出分的步骤,特别是在被除数比较大,不能用口诀的时候很难直接看出结果。
C. 排除2。2和3都体现了刚才分小棒的两个步骤和结果,哪一种更简洁?
得出:2用了两个竖式,比较浪费,还是一个竖式对应一个问题好。3把除法这种比较复杂的运算,分解为一步一步按顺序的简单计算,并适当地记录了每一个步骤的过程和结果,既详细又简洁。
D.以后我们就用这样的竖式来计算一些比较复杂的除法。
5、 分析算理,并用谈话方式讲述计算顺序、格式。
(1)师:刚才分小棒的时候,我们先分的是?(闪烁整捆小棒)所以笔算时要先从被除数的哪一位算起?每份分得2捆小棒(课件演示),所以4个十除以2商得几个十?2个十的2要写在被除数的哪一位上?(板书商2)一份2个十,两份一共分掉了几个十?(虚线轮廓闪烁)我们用商2个十乘2等于4个十来表示已经分了40根。整捆的分完了吗?4个十减4个十得0。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第二步再分剩下来的2根小棒,为了区分第二步和第一步,把2移到横线下面继续除。每份分到几根小棒?(演示)所以2除以2商1,商写在被除数的哪一位上面?用商1乘除数2等于2,表示已经分了2根小棒。分完了吗?所以2减2等于0,我们就在横线下面写上0。结果是21根。
(2)提问:商21的十位上2表示什么?个位上1表示什么?随学生的回答连线横式。
6、 归纳算法。
(1)
引导学生思考:先从被除数的哪一位除起?40除以2商多少?写在被除数的哪一位上面?接着再算什么?被除数十位上的数分完了怎么办?个位上的2除以2商写在哪里?最后还要算什么?(得出: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要先除十位上的数,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的上面,剩下来的数要抄到竖式的下面一层继续除。)
(2)拿起笔写一写竖式。
(二)42÷3
1、提出问题:4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根?
2、列出算式:42÷3。
3、活动经验。
(1)先静静地想一想,小棒怎么分?再与同桌交流。
(2)汇报。
(3)课件演示。
师强调“余1捆怎么办”:余下1捆能平均分成3份吗?(不能)一捆也就是1个十不能平均分成3份,怎么办呢?我们就把它和剩下2根合并在一起,然后把这1个十拆开变成十个一,加上旁边单根2个一就是12,继续分……
4、探索竖式。
师:通过刚才分小棒的过程,想一想42÷3该怎么笔算?
板演。教师注意巡回指导。
请生介绍含义。(随意说)
师课件演示,并适时板书竖式。
师提问:第一次除后,横线下的12是哪里来的?(1变红色)
(三)对比,内化算理和算法。
(1)比较42÷2和42÷3的竖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得出相同点:A.都是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B.都从十位算起。C.都是分两步计算。
不同点:第一个竖式十位上的数正好分完,第二个竖式十位上的数没有分完,还有余数。
追问:当余下1个十怎么办?要把余下的数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继续除。
(2)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板书“笔算除法”。
(3)比较上两道竖式和12÷2的竖式,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得出:12÷2可以用我们学过的表内口诀直接算出得数,竖式只有一层。另两道不能直接用口诀,竖式要分两步骤。
三、巩固练习。
1、列竖式计算63÷3
2、解决问题。
四、总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
板书设计:
12÷2=6(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