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域名全民化,一个无厘头的闹剧产品
(2009-04-29 08:36:27)
标签:
.中国国际域名中文域名域名注册杂谈 |
分类: 互联网 |
文/朱翊
看到一则消息,说CNNIC昨天(4月27日)开始对跟域名“.中国”作全面的测试。在CNNIC的说明中,将首批的使用对象赋予了新浪及其他一些网站,自此“.中国”域名有望在不久远的将来成为和.com一样平起平坐的互联网域名。根据官方CNNIC的说法,实现“.中国”域名的全范围使用有着很好很强大的意义,虽然“.中国”域名进驻跟域名系统并且得到大范围的使用从某些方面来说确实有一定的好处,但在朱翊看来,全力推广“.中国”域名的使用纯粹是一个场无厘头的闹剧产品。
首先,朱翊想到的第一个问题是,“.中国”域名对于外国人来说如何使用?如果“.中国”真有一天像CNNIC期望的那样和全世界拥抱了和.com称兄道弟了的时候,不懂汉语的外国人如何在浏览器里输入诸如“新浪.中国”这样的域名来访问?难不成到时候为了访问几个这样的域名,还得让老外去学习几年汉语?对于这些老外来说,即使其懂点汉语,但为了访问几个“.中国”域名的网站,还得下载一款中文输入法?---不过这倒是顺便推动了一款中文输入法的国际化道路了,如果到时候真这样了,要说功劳的话这应该算是“.中国”域名最大的功劳了。虽然“.中国”域名是一个尝试,对于传播我国的文化什么的有很大的意义,但互联网不依赖于某种意识而存在,“.中国”这样的域名在传播和使用程度上的缺点导致的发展是远远不能和.com相提并论的。
其次,“.中国”域名对互联网路径地址带来的破坏性也不容小觑。随着互联网信息资源的丰富及互联网用户的快节奏生活越来越强,人们在网上已经习惯了直接点击地址访问网页的形式而不是手工输入访问地址的形式,现在的互联网路径在浏览器终端显示的时候,只要符合标准的URL地址浏览器都会以超链接形式的地址让用户访问,用户只需要轻轻一点就可以访问对象网页。但在“.中国”域名的使用环境下,要想实现鼠标一点就访问对象网页无异于天方夜谭,因为“.中国”域名中的“.中国”两汉字就破坏了浏览器对于超链接地址的认识;朱翊想没有多少人会有那个耐心用鼠标选择、复制、粘贴、回车“.中国”地址到浏览器地址栏访问的吧?另外,“.中国”域名对于网页地址的破坏性还表现在其他产品中,对于很多网页设计师或是软件开发人员来说,其在程序代码中要使用URL地址的时候,“.中国”域名的地址如何能穿插在代码中?
再次,“.中国”对于一个企业的品牌和知识产权保护来说,要付出太多华而不实的保护代价。仅仅因为中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就要让这些大企业在这个门槛上吃大亏,如果“.中国”真被广泛应用了,那么企业的品牌保护自是不能落后的,比如腾讯要保护的“.中国”中文域名大概就有成千上万个:“腾讯.中国”、“腾讯.QQ”、“腾讯.空间”……以此类推腾讯要保护的“.中国”域名至少都能列举出上万个,无论腾讯之类的门户是多么巨大的网站,在品牌保护方面有着多么强劲的优势,但在精力和劳力上的代价,真的是伤财又累人呀;如果劳民伤财的代价能换回一些让人信服的成果也好,但“.中国”的意义,朱翊实在不觉得能超过英文域名的意义。
“.中国”从某个方面来说,对于传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及普及汉语教育的确有一些作用,但这并不是“.中国”域名最大的功劳;而对于能将“.中国”写入全球跟域名系统对于我国的互联网发展情况来说也是一件值得可喜可贺的事。但是“.中国”域名虽然有着如此的优点,我们并不能将其神圣化,“.中国”所具有的劣势同样也是决定用户对其进行取舍的关键,对于中国的互联网环境来说,“.中国”能进入全球跟域名系统固然是好事,但我们更应该看到“.中国”这个域名对于我们的实用性。
中国人在标新立异与别出心裁方面有着无与伦比的天赋,比如网站的备案与内容的监控,这些措施固然是和谐社会发展所不可缺少的,但朱翊还是觉得,真正做点实际意义的事情会比弄一些无厘头的产品有更多意义。生意场上有句话说顾客是上帝,互联网上何尝不是呢?一个产品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用户是否需要而非强行塞给用户。(朱翊/文)
原文地址:http://zhuyi.org/blog/post/My-view-of-Chinese-domain.html
圈子地址:http://www.e-cifco.com/group/topic.shtml?domain=zhuyi&topicId=6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