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盘点地理学的几大假说[摘录]

(2013-01-16 20:48:11)
标签:

杂谈

1.天圆地方说

   “天圆地方”一度被认为是古代人的愚昧: 古人由于缺乏科学知识,认为天似华盖,形圆;地如棋盘,形方。故曰“天圆地方”。天空分明是辽阔无垠的,我们所站的地球才是圆的。古人把由众多星体组成的茫茫宇宙称为“天”,把立足其间赖以生存的田土称为“地”,由于日月等天体都是在周而复始、永无休止地运动,好似一个闭合的圆周无始无终;而大地却静悄悄地在那里承载着我们,恰如一个方形的物体静止稳定,于是此概念便由此产生。古往今来,几乎人人皆知道天圆地方的说法,但是却找不到古人所表达其本意的依据。

2.地球中心说

  也叫地心说(或称天动说),是古人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而其它的星球都环绕着地球而运行的一种学说。地心说最初由古希腊学者欧多克斯提出,后经亚里士多德、托勒密进一步发展而逐渐建立和完善起来。托勒密认为,地球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从地球向外依次有月球、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和土星,在各自的轨道上绕地球运转。其中,行星的运动要比太阳、月球复杂些:行星在本轮上运动,而本轮又沿均轮绕地运行。在太阳、月球、行星之外,是镶嵌着所有恒星的天球恒星天。再外面,是推动天体运动的原动天。地心说是世界上第一个行星体系模型。

  中国古代的盖天说浑天说都是地心说。

  盖天说简介

  中国古代的一种宇宙学说。

  中国科学史家钱宝琮等认为,第一次盖天说出现在《晋书》。据《晋书·天文志》记载:“其言天似盖笠,地法覆盘,天地各中高外下。北极之下为天地之中,其地最高,而滂沲四?,三光隐映,以为昼夜。天中高于外衡冬至日之所在六万里。北极下地高于外衡下地亦六万里,外衡高于北极下地二万里。天地隆高相从,日去地恒八万里。”

  按照这个宇宙图式,天是一个穹形,地也是一个穹形,就如同心球穹,两个穹形的间距是八万里。北极是“盖笠”状的天穹的中央,日月星辰绕之旋转不息。盖天说认为,日月星辰的出没,并非真的出没,而只是离远了就看不见,离得近了,就看见它们照耀。据东汉学者王充解释:“今试使一人把大炬火,夜行于平地,去人十里,火光灭矣;非灭也,远使然耳。今,日西转不复见,是火灭之类也。”

  盖天说宇宙结构理论力图说明太阳运行的轨道,持此论者设计了一个七衡六间图,图中有七个同心圆。每年冬至,太阳沿最外一个圆,即“外衡”运行,因此,太阳出于东南没于西南,日中时地平高度最低;每年夏至,太阳沿最内一圆,即“内衡”运行,因此,太阳出于东北没于西北,日中时地平高度最高;春、秋分时太阳沿当中一个圆,即“中衡”运行,因此,太阳出于正东没于正西,日中时地平高度适中。各个不同节令太阳都沿不同的“衡”运动。这个七衡六间图是力图定量地表述盖天说的宇宙体系,载于汉赵爽注《周髀算经》。因此,盖天说亦称周髀说。又《晋书·天文志》亦载有:“周髀家云:‘天员(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这与《周髀算经》里所载的盖天说不同,实际上是较古的天圆地方说。这是第一次盖天说,而《周髀算经》所载的,则是第二次盖天说。南北朝时祖暅著《天文录》说:“盖天之说,又有三体:一云天如车盖,游乎八极之中;一云天形如笠,中央高而四边下;一云天如欹车盖,南高北下。”由此可见,盖天说宇宙结构理论也有不同的学派,可能是不同时代里向不同方向的发展。大体上可以说,盖天说形成于周初,而到了《周髀算经》的写作年代,即公元前一世纪,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定量化的体系。它反映了人们认识宇宙结构的一个阶段,在描述天体的视运动方面也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聂文涛眼中的盖天说

中医文化学者聂文涛则认为,盖天说远在《黄帝内经》成熟之前就已经存在。“天不足西北”,“地不满西南”,这种来自《素问》的说法是起源于“天塌西北、地陷东南”的盖天说。而在《黄帝内经》成熟的时候,同时有了更为科学的地心说,这就是浑天说。应该说,聂文涛先生的考证更有依据。因为浑天说显然出现在盖天说之后,人所共知的东汉科学家张衡就是浑天说的代表人物,这要比《晋书》早。事实上,聂文涛先生的各种文化考证都不断被认可。

  浑天说简介

  中国古代的一种宇宙学说。浑天说的代表作《张衡浑仪注》中说:“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又中分之﹐则半一百八十二度八分度之五覆地上﹐半绕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见半隐。其两端谓之南北极。北极乃天之中也﹐在正北﹐出地上三十六度。然则北极上规径七十二度﹐常见不隐。南极天地之中也﹐在正南﹐入地三十六度。南规七十二度常伏不见。两极相去一百八十二度强半。天转如车毂之运也﹐周旋无端﹐其形浑浑﹐故曰浑天。”可见浑天说比盖天说进了一步﹐它认为天不是一个半球形﹐而是一整个圆球﹐地球在其中﹐就如鸡蛋黄在鸡蛋内部一样。不过﹐浑天说并不认为“天球”就是宇宙的界限﹐它认为“天球”之外还有别的世界﹐即张衡所谓:“过此而往者﹐未之或知也。未之或知者﹐宇宙之谓也。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灵宪》)

  浑天说最初认为﹕地球不是孤零零地悬在空中的﹐而是浮在水上﹔后来又有发展﹐认为地球浮在气中﹐因此有可能回旋浮动﹐这就是“地有四游”的朴素地动说的先河。浑天说认为全天恒星都布于一个“天球”上﹐而日月五星则附丽于“天球”上运行﹐这与现代天文学的天球概念十分接近。因而浑天说采用球面坐标系﹐如赤道坐标系﹐来量度天体的位置﹐计量天体的运动。在古代﹐例如﹐对于恒星的昏旦中天﹐日月五星的顺逆去留﹐都采用浑天说体系来描述﹐所以﹐浑天说不只是一种宇宙学说﹐而且是一种观测和测量天体视运动的计算体系,类似现代的球面天文学。

  最初的浑天说

浑天说可能始于战国时期。屈原《天问》:“圜则九重﹐孰营度之﹖”这里的“圜”有的注家认为就是天球的意思。西汉末的扬雄提到了“浑天”这个词﹐这是现今所知的最早的记载。他在《法言·重黎》篇里说:“或问浑天。曰﹕落下闳营之﹐鲜于妄人度之﹐耿中丞象之。”这里的“浑天”是浑天仪﹐实即浑仪(见浑仪和浑象)的意思。扬雄是在和“盖天”对照的情况下来说这段话的。由此可见﹐落下闳时已有浑天说及其观庖瞧鳌

 

3.太阳中心说

  又叫日心说,也称为地动说,是关于天体运动的和地心说相立的学说,它认为太阳是银河系的中心,而不是地球。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有力地打破了长期以来居于宗教统治地位的“地心说”,实现了天文学的根本变革。

  日心说的观点是

①.地球是球形的。如果在船桅顶放一个光源,当船驶离海岸时,岸上的人们会看见亮光逐渐降低,直至消失。

②.地球在运动,并且24小时自转一周。因为天空比大地大的太多,如果无限大的天穹在旋转而地球不动,实在是不可想象。

③. 太阳是不动的,而且在太阳系中心,地球以及其他行星都一起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只有月亮环绕地球运行。

4.大陆漂移学说

  1620年英国人法西斯·培根在他提出了西半球曾经与欧洲和非洲连接的可能性。1668年法国R.P.F.普拉赛认为在大洪水以前﹐美洲与地球的其他部分不是分开的。到19世纪末﹐奥地利地质学家修斯﹐E.注意到南半球各大陆上的岩层非常一致﹐因而将它们拟合成一个单一大陆﹐称之为冈瓦纳古陆。1912年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并在1915年发表的《海陆的起源》一书中作了论证。由于不能更好地解释漂移的机制问题﹐当时曾受到地球物理学家的反对。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随着古地磁地震学﹑宇航观测的发展﹐使一度沉寂的大陆漂移说获得了新生﹐并为板块构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大陆漂移假说”主要内容为远古时代的地球只有一块“泛古陆”或称盘古大陆的庞大陆地,被称为“泛大洋”的水域包围,大约于2亿年以前“泛大陆”开始破裂,到距今约二、三百万年以前,漂移的大陆形成现在的七大洲和五大洋的基本地貌。

  值得一提的是大陆漂移学说与板块构造学说有些不同,前者假设推动力是潮汐,后者假想推动力是由于地幔出现对流,拖动板块。

5.海底扩张学说

  这是海底地壳生长和运动扩张的一种学说,是对大陆漂移说的进一步发展。它是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科学家H.H赫斯和R·S·迪茨分别提出的。H.H.赫斯于1960年首先提出洋盆的形成模式。随后R.S.迪茨于1961年用海底扩张作用讨论了大陆和洋盆的演化。赫斯于1962年对洋盆形成作了系统的分析和解释,并阐述了洋盆形成、洋底运移更新与大陆消长关系。这一理论为板块构造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并触发了地球科学的一场革命。海底扩张说从以下事实得到验证:①1963年F.J.瓦因和D.H.马修斯从地磁场极性的周期性倒转的分析发现洋中脊区的磁异常呈条带状、正负相间、平行于中脊两侧,对称延伸,其顺序与地磁反向年表一致。

这一事实证明了洋底是从洋中脊向外扩展而成,洋底磁异常条带因顺序相同而具有全球的可对比性。②1965年威尔逊提出了转换断层的概念,证明岩石圈板块的水平位移成为可能,并因此阐明了洋中脊的新生洋壳和海沟带的洋壳消减之间的消长平衡关系,即扩张速率与消减速率相等。通常用扩张速率来表示海底扩张作用的强度,一般以一侧的速率来表示。太平洋的扩张速率为每年5~7厘米,大西洋的扩张速率为每年1~2厘米。海底扩张说认为,高热流的地幔物质沿大洋中脊的裂谷上升,不断形成新洋壳;同时,以大洋脊为界,背道而驰的地幔流带动洋壳逐渐向两侧扩张;地幔流在大洋边缘海沟下沉,带动洋壳潜入地幔,被消化吸收;大西洋与太平洋的扩张形式不同:大西洋在洋中脊处扩张,大洋两侧与相邻的陆地一起向外漂移,大西洋不断展宽;太平洋底在东部的洋中脊处扩张,在西部的海沟处潜没,潜没的速度比扩张的快,所以大洋在逐步缩小,但洋底却不断更新,古老的太平洋与大西洋的洋底一样年轻。深海钻探的结果证实,海底扩张说的上述观点是成立的。

洋中脊处新洋壳不断形成,两侧离洋中脊越远处洋壳越老,证明了大洋底在不断扩张和更新。海底扩张说较好地解释了一系列海底地质地球物理现象。它的确立,使大陆漂移说由衰而兴,主张地壳存在大规模水平运动的活动论取得胜利,为板块构造说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但扩张说在扩张机理方面还存在有待解决的难题。

6.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亦称全球大地构造学说):该学说是法国科学家勒比逊于1968年提出的学说。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理论基础上,又根据大量的海洋地质、地球物理、海底地貌等资料,经过综合分析而提出的学说,因此有人把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称为全球大地构造理论发展的三部曲。板块构造学说是近代最盛行的全球构造理论。这个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地壳的生长边界海岭和转换断层,以及地壳的消亡边界海沟和造山带、地缝合线等一些构造带,分割成许多构造单元,这些构造单元叫做板块。全球的岩石圈分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共六大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完全是在海洋,其余五大板块都包括有大块陆地和大面积海洋。大板块还可划分成若干次一级的小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一般说来,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地壳不稳定。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是由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和张裂而形成的。在板块张裂的地区,常形成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就是这样形成的。在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常形成山脉。当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时,大洋板块因密度大、位置较低,便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这里往往形成海沟,成为海洋最深的地方;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成岛弧和海岸山脉。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沟和岛弧链,就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形成的。在两个大陆板块相碰撞处,常形成巨大的山脉。喜马拉雅山就是印度板块在向亚欧板块碰撞过程中产生的。目前板块构造理论已被用来解释火山、地震的形成和分布,以及矿产的生成和分布等。但是,是什么力量驱动着板块作大幅度、持续运动的驱动力问题,意见还不一致。

  板块构造学说由大陆漂移假说发展而来,并成为20世纪地球科学的主流。20世纪60年代,板块构造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面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是由板块组合而成。法国地质学家勒比雄把地球划分为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六大板块。板块学说的诞生,很好地解决了魏格纳生前一直没有解决的漂移动力的问题。赫斯等人将理论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海底扩张说。大陆漂移假说和海底扩张说为板块构造学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板块运动最为活跃的地带,经常会发生火山喷发、地震、岩层的挤压及断裂。例如印度尼西亚之所以有“火山国”之称,就是因为它处在太平洋板块、亚洲东部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点,三大板块不断碰撞挤压,使该地区火山、地震频繁发生。假如是两个坚硬的板块相碰撞,两个板块的接触带受挤压扭曲变形,就会形成巨大的山系,如喜马拉雅山就是在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挤压下形成的。据测算,喜马拉雅山的一些地方平均每万年升高20米到30米,至今仍在不断上升。
7.地球实心学说

  这就是高中地理书上所讲的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那部分内容。

8.地球空心学说

  详见本人前面的博客。

9.地球的第三种运动——翻转

  当人类进入太空时代之际,奇特的太空失重现象进入了人们的眼帘。当把太空失重现象与诸多科学上的无解和难解之谜结合,并合理解读各民族古籍记载的所谓“神话”以后,地球自转轴突发性快速翻转(简称为地球翻转)现象被中国人发现了。详见本人前面的博客。

10.地球的第四种运动——“大螺旋”运动

  上个世纪80年代,素有“中国一号在野科学家”之称的雷元星先生,提出了“行星大螺旋”理论。指明所有天体都是其引力中心外围的“自由落体”。据此,地球正以每天0.55 米的速度接近太阳,并会在2.5亿年后掉至现在的金星轨道上,现在的地球生物将全部灭绝,火星将来到现在地球的运行轨道上,成为下一个繁荣的人类世界。如果这一学说成立,无疑会对现代科学理论产生巨大的影响与冲击,从而推翻现有的人类自然科学史、改写地球人类的全部文明史。“大螺旋”科学大发现,即宇宙间的一切天体(包括星系、恒星、行星、彗星与人造卫星)皆是其引力中心之上的伽利略自由落体。凡是没有直线坠入其引力中心的天体皆会走上开普勒椭圆轨道,并向自己的引力中心螺旋式靠近,直到最后坠落并消失为止。地球做为太阳系内一颗承载着生命的行星也是如此,它过去由火星轨道走来,现在正以每天0.55米的速度向金星轨道逼近,7.5亿年后将坠入自己的引力中心——太阳,并在太空中永恒地消失。众所周知,是波兰人哥白尼告诉了人类地球正在绕着太阳公转,让我们明白了地球在宇空中的准确坐标位置。而今天雷元星则告诉人类地球正在慢慢向太阳掉落,让我们知道了地球在时间长河中的确切演化阶段,以让人类提前制订出撤离地球的时间表。

11.宇宙大爆炸学说

  宇宙学说与宇宙大爆炸
  比较科学的宇宙学说,出现于近三百年中,其中主要的有三种。
1,牛顿的无限宇宙。牛顿认为,宇宙像一个无边无际的大箱子,无穷的恒星均匀的分佈的其中,如此;
一:维持星际关系的力是“万有引力”,但是,引力是可以将所有星星、物质都“引”在一起的,就是有了“无穷大”,恒星不会被自己的引力挤在一起,因为在恒星的前后、左右、上下受的力都一样。
二:星星的运动、旋转是靠引力与惯性力的平衡,只要上帝第一次推动了行星的初启动,宇宙就不停的旋转,不耗能,不作功。
三:恒星的光和能量发出后,进入宇宙,因为宇宙是无穷大的,所以光与能无法累结,天空就应该是黑的、冷的。
四:宇宙间的力学规律与地球上的一样。
2,爱因斯坦的神秘宇宙学说。
爱因斯坦把宇宙看作一个有限的闭合连续区,他认为在宇宙中任何一处发出一束光线,都将沿着时空曲线,在若干亿万年后回到原地,所以他认为:
一:上帝造了一个转圈子的宇宙,人类永远也达不到宇宙的尽头,人类也永不能知道宇宙的全貌。
二:宇宙没有中心,“日心说”与“地心说”都一样。
三:该理论的计算,首先将时间与空间定为“协变”的,然后定为时间是空间的第四维,然后用非欧氏几何计算。
3,哈勃的“宇宙大爆炸”的理论。
  混混沌沌中,有一个“奇点”,累结了大量能量,突然发生了一次大爆炸,于是“空间”出现了,有了空间,就产生了时间,接着产生“力”,“力”使“基本粒子”产生,组成物,组成恒星、行星、星云等。宇宙就在引力作用下运转起来,再后来,可能,能量耗尽,物质在引力下又挤在了一起,回到奇点,宇宙消灭。
“宇宙大爆炸”理论的三个理由:
一:科学测量,地球外所有从星星上上传到地球上的光线,其频率都变小了(光谱向“红”的方向移动),就像二列火车分开(反向行驰)时,其声音变宽了(频率变小)。这说明:天际的各类星星现在正在不断扩散,宇宙正在不断扩大,星星都在远离地球而去。它们的光都向“红”端移动,科学上称之谓“红移”。
  例如:“马卡良609”星系发出的光谱,在500纳米与650纳米处共有5条光谱线,与地面实验室所得的光谱线比较,全都向长波方向移动了一些距离,根据这个位移距离,哈勃计算出了它相对于地球的退移速度。他又将其他一些星系的光谱退移的速度与其离地球的距离绘制于图上,结果得一条直线。他由此立了个公式:
V = H * S (膨胀速度等于哈勃系数乘星系团与地球的相对距离。)
他认为,宇宙正在膨胀,“倘若倒转历史方向,就应该发现宇宙从某个更小、更密的状态—其尺度为零—变化而来。”这就是一次“大爆炸”。
二:科学家在太空发现有2。73(K)度的温度,它不是从某个星星或某个方向射来的,似乎是空间中固有的。空间中的游离能量来自何方?,科学家认为这是大爆炸的残余能量,所以能在在宇宙背景中被找到。
哈勃定理发现后的1948年,有人预言:“从大爆炸散落的残余辐射由于宇宙膨胀而冷却,如今它具有的温度约为绝对温度以上5度左右。”1957年、1965年这些残余能量被发现,测量结果为2.73度,1986年用宇宙背景探测器(COBE)探测得这个宇宙中最完美的黑体谱,,它显示了光滑又完备的“余弦式”曲线。
三:实验室内的高温物理研究取得的资料,与现实观测到的、各类星星的不同发展时期的物化反应基本一致。说几个主要的:
宇宙处于10(15次方)K以上的高温时,宇宙中物质处在“沸汤”状态内,“弱力”尚未产生,不可能有电子、中子、质子等等基本粒子的存在,由于爆炸后温度下降极快,在爆炸后一秒钟,其温度就能产生粒子与分子。而在宇宙温度继续下降中,没有特殊情况,在低温的太空中,应继续保侍着这些新生原子的比例。由地球试验室得出的结果是:氢占77%,氦点22%,氘只点十万分之一,而锂只点几百万分之一。用现代测量方法,宇宙中这个比例是符合的。
中微子是从降温过程中产生粒子时的陪生物,中微子在以后的时间内,极难再与其他粒子发生关系而形起变化,所以对中微子的研究,可以得到许多爆炸初期的信息,近来的研究,在许多方面,都简接证明了,宇宙初期高温高压的存在。
纵观以上三种学说,前二种(无限与相对)都以本身的理论出发,向宇宙作推断,而第三种理论(大爆炸),是以宇宙本身中取得资料,用比较科学的方法研究的,所以目前比较吃香,下面我重点叙述之。
3.3.5 “宇宙大爆炸”学说的主要弱点。
一:“爆炸”应该有个中心,“宇宙大爆炸”者,在现代宇宙中找不到中心;在“哈勃图”中说明:在地以外的星星都在离开地球而去。似乎地球就是宇宙中心,但是;现代天文学告诉,太阳系只是银河系的一个个旋臂上的一小粒,地球不是宇宙中心。“宇宙大爆炸”学说对此问题的解释非常妙:“我们的宇宙的弯曲空间,有如某个四维球上的三维表面。我们无法直观的看透这一点”此话他们是这样解释的:“设想我们的宇宙只有二个空间维度的:‘平地’。这时,它好像是某个不难描绘的三维球的表面。现在再设想这个三维球可以变大,它是一个正在膨胀的二维宇宙。如果我们在其上面标出二个点,那末随着气球的膨胀,这二个点可以彼此朝后远退。现在在气球表面作出许许多多的标记,并再次将它吹胀起来。这时,无论你停在那个标记上,你都会发现其他所有的标记仿佛都随看气球的膨胀而离你远去。当你观察其他标记退行时,你将看到某种哈勃膨胀律。这个例子告诉我们,该气球的表面代表了(三维)空间,但是气球膨胀“中心”却根本不在那个表面上,在这个气球表面上并不存在膨胀中心,也不存在着任何边缘:宇宙不是膨胀到任何东西时去,它就是存在着的一切。”
  它的解释是说:“三维吹胀起来的气球,生活在表面上的二维生物是看不见中心的,是由四维空间吹胀起来的气球,生活在三维空间中的人是看不见中心的。”
既然“宇宙大爆炸”是在四维空间中进行的,三维空间的人看不见的。那末爆炸后的“红移”怎能看见?
这是一篇神学语言,也是一篇祷告词,是一个信仰,不想批驳。
二:光线“红移”的原因,可能有四种:一,由于发光体的重力;二,由于发光体自身有远离地球的运动;三,空间在扩大;四:能量在运动中不断的耗散。哈勃在在制作“哈勃常数图”时,没有科学的分清情况,一律归入了属于空间扩大。
三:目前在宇宙背景中发现了有2。73 K的“残余”能量, “爆”论者反推,在宇宙初时,约10 秒时,宇宙体积为3*10 厘米,温度为10 开。上述除了2。73开的数字为实测外,其余的数字,如10 秒、3*10 厘米、10 开,都是反推的,作为证据的作用比较弱。
四:宇宙中的星星五花八门,形形色色,是从一点“膨胀“出来的?如中子星。宇宙中,中子星不少,它的密度达到10 的15次文与16次方之间,可以想像,在这种状态下,核空间,原子空间都没有了,中子与质子也不知挤成什么样子,那末宏观与微观的规律,还能有效吗?
爆发星系。爆发星系能喷出能量与粒子流,最大的喷量,可以形成5个光年的粒子流;有的地方,平时什么也没有,突然会来个大爆发,大量的光与能向四周幅射,过了一段时间,又回复到原来。
有的星系之间,被发现有相对运动,如大麦伦星云为+270千米/秒;三角星系为-190千米/秒。
星系结构形形色色,比万筒中的花色还多,如有有扁形的、园形的、棒槌状的、旋臂状的、纳粹国旗式的、双翅膀式的、多翅膀式的、四不像的等,很不像是一个模子中出来的。
3.3.6 宇宙能量流动论。
  宇宙飞行已证明,太阳是带着太阳系空间(或说以太)运动,例如,一架直升飞机,停在“太阳系的太空”中,那末;它就相对于太阳的速度是0,相对于银河系中心的运动是250Km/s,相对于武仙座方向运动是20Km/s,这个实践意味着,太阳系的空间是太阳系自己产生的;而太阳系的空间又形影不离的跟着太阳而“行”,说明:空间不但由太阳的能量产生,而且在太阳产生空间后,不是成了与太阳无关的“东西”,而是在由太阳能量时时不断的维持着这个空间。
  根据“宇宙大爆炸”理论的明显问题,本人提出“宇宙能量流动论”,实际就是利用它的的科学已有成果,避其矛盾、错误之处;并结合太阳系空间跟着太阳“走”的实验,主要校正的地方有二点:
一:创造宇宙或维持宇宙运转是耗“能”的,光谱“红移”的主要原因是发光(热)体的光(热)在空间运行中,不断被消耗的结果(这也说明恒星在数百年来发出的光和热不能照暖和照亮天体)。
二:宇宙膨胀不是发生于宇宙的一个中心,凡是在宇宙中发“能”(包括光、热、射电等)点,都可能产生物质与空间。
  第一阶段,从中微子的研究,说明宇宙初期是处于高温阶段。根据高能物理研究,处在高温高压下,即温度在10的28方以上,组成物质的粒子全部消失,科学家称为“沸汤”,“沸汤”在降温过程中。首先发生“弱力”, “弱力”在“沸汤”中组成一种“粒子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大量的能量集中,其能量以一定空间关系排列,能量在各个关键位置上形成“基本粒子”;后来“沸汤”中出现了“强力”,“强力”又将“沸汤”中的部分能量集中,也是将能量以一定关系组织起来,它的空间比粒子空是为大,并且包含了粒子空间,组成“核空间”;再后来,“沸汤”中出现了“电磁力”,随着温度再降低,“弱力”与“强力”变弱,而“电磁力”增加。温度下降到10的16次方时,电磁力超过了“弱力”与“强力”,电磁力将粒子与核子组织于原子空间中。
  必须说明,高温的“沸汤”也算是一种“空间”的话,那末它是个“无谓空间”,因为在这个`“无谓空间”中,能量随便起伏与“流动”,它不但与上述的微观世界的空间不同,与人类可以生存的宏观空间更是大的空间不同,因为宏观空间中有电磁波,有磁导率,也有三度性质。“沸汤”只能说是一种抽象空间。
  经过几次“力”的作用,将“沸汤”中的能量集中、分配并固定之。这时“弱力”与“强力”的作用基本消失,而剩下的电磁力却随温度的下降而大增,
  第二阶段:此时“沸汤”内的能量已经分配完毕,“弱力”与“强力”的作用在“沸汤”中已结束,“力”已经留在核空间与粒子空间中的粒子内,而“沸汤”中,随着温度的下降,电磁力大增,电磁力在“沸汤”中建立起原子空间,将游荡的电子与核空间组织起来,形成能组成物质的“原子”。
这时整个系统的温度继续下降,温度降至10 电子伏特后,“沸汤”中已经只有很少能量,于是粒子空间与核空间,以用原子空间的能量以放射性或裂变,或呈自由粒子(光子、电子等)将能量带出,这些能量最后都江堰市以电子或电磁波的形式组织在一起,形成了宏观世界,在这个空间里,不但充满了三度的电磁波,还具备了空间常数是3。14……(π);磁导率是4π×10(负7次方)H/m ;空间的电容率是1 / 4π*9×10(9次方) F / m 。等等宏观空间所没有的特性。
此时,可能从各空间中溢出粒子过多,宏观世界产生了爆炸,这可能就是人们在太空中发现的超新星爆炸。经过剧烈的变动产生的宏观世界,其中心仍是具有高温高压的恒星,恒星继续发出高能量继持着宏观空间与被抛出物的运转,这是,这个恒星系统运基本上是以能量“场”的形式,所以比较有秩序,而这个宇宙秩序的指挥者是能量,不是粒子们所含的“力”。
运恒星以质子—质子链、碳循环等过程将微观空间中的能量射出,经过场内运转后,以“熵”的形式耗掉,恒星系统温度也渐渐降低,这作时期一般要延续几十亿、甚之一百多亿年。天文学家天体中恒星系统不同温度记录了一张“海罗”图,恒星从高温到低温过程中,温度与亮度呈直线型的规律变化,
第三阶段是能量即将耗尽,空间与物质被除压缩的阶段。
在天文学上被观察到的可以分为三期:白矮星期、中子星期与黑洞期。
白矮星期是星系小宇宙能量即将耗尽期,这期特点是,星系能量即将耗尽,微观空间的能量已经耗尽,粒子空间与核空间已经耗散,而宏观空间也因设有了能量供应而缩小,许许多多的自由粒子挤在一起,组成电子气体,其密度在10的8次方克/厘米左右,这种白矮星,在天空中已经发现有上千颗。
中子星期是星系能量已经耗尽,所有物质已经收缩在一起,星系已经没有了微观空间,所有电子都挤入了质子中,也没有了自己的宏观空间,此语的意义是:假若有一架直升飞机,停在地球上空一米处,直升飞机上的观察者看见自己与地球的相对速度为0,而有一架直升飞机,停在中子星上空一米处,直升飞机上的观察者看见自己与中子星的相对速度为不是0。
这时中子星内的全部粒子都成了中子。其密度比白矮星更大。
黑洞期是一种尚未被实物证明的星星分期。其特点是:“引力”极大,凡射到它上面的光或电磁波,一律不能反射,可能是内部物质全部被除挤压在一起,密度比中子星还大;也可组成物质的粒子已经被挤碎、被脱“能”,进入“沸汤”状态。
以上物质与空间的四个阶段,就像人类“生老病死”的四个阶段,不断循环。
宇宙大爆炸(Big Bang)仅仅是一种学说,是根据天文观测研究后得到的一种设想。大约在150亿年前,宇宙所有的物质都高度密集在一点,有着极高的温度,因而发生了巨大的爆炸。大爆炸以后,物质开始向外大膨胀,就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宇宙。大爆炸的整个过程是复杂的,现在只能从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描绘过去远古的宇宙发展史。在这150亿年中先后诞生了星系团、星系、我们的银河系、恒星、太阳系、行星、卫星等。现在我们看见的和看不见的一切天体和宇宙物质,形成了当今的宇宙形态,人类就是在这一宇宙演变中诞生的。
  人们是怎样能推测出曾经可能有过宇宙大爆炸呢?这就要依赖天文学的观测和研究。我们的太阳只是银河系中的一两千亿个恒星中的一个。像我们银河系同类的恒星系 —— 河外星系还有千千万万。从观测中发现了那些遥远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离我们越远的星系,飞奔的速度越快,因而形成了膨胀的宇宙。

  对此,人们开始反思,如果把这些向四面八方远离中的星系运动倒过来看,它们可能当初是从同一源头发射出去的,是不是在宇宙之初发生过一次难以想象的宇宙大爆炸呢?后来又观测到了充满宇宙的微波背景辐射,就是说大约在137亿年前宇宙大爆炸所产生的余波虽然是微弱的但确实存在。这一发现对宇宙大爆炸是个有力的支持。

  宇宙大爆炸理论是现代宇宙学的一个主要流派,它能较满意地解释宇宙中的一些根本问题。宇宙大爆炸理论虽然在20世纪40年代才提出,但20年代以来就有了萌芽。20年代时,若干天文学者均观测到,许多河外星系的光谱线与地球上同种元素的谱线相比,都有波长变化,即红移现象。

  到了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总结出星系谱线红移星与星系同地球之间的距离成正比的规律。他在理论中指出:如果认为谱线红移是多普勒效果的结果,则意味着河外星系都在离开我们向远方退行,而且距离越远的星系远离我们的速度越快。这正是一幅宇宙膨胀的图像。

  1932年勒梅特首次提出了现代宇宙大爆炸理论:整个宇宙最初聚集在一个“原始原子”中,后来发生了大爆炸,碎片向四面八方散开,形成了我们的宇宙。美籍俄国天体物理学家伽莫夫第一次将广义相对论融入到宇宙理论中,提出了热大爆炸宇宙学模型:宇宙开始于高温、高密度的原始物质,最初的温度超过几十亿度,随着温度的继续下降,宇宙开始膨胀。

  大爆炸理论是关于宇宙形成的最有影响的一种学说,大爆炸理论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在40年代得到补充和发展,但一直寂寂无闻。 40年代美国天体物理学家伽莫夫等人正式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理论。该理论认为,宇宙在遥远的过去曾处于一种极度高温和极大密度的状态,这种状态被形象地称为“原始火球”。所谓原始火球也就是一个无限小的点,现在的宇宙仍会继续膨胀,也就是无限大,有可能宇宙爆炸的能量散发到极限的时候,宇宙又会变成一个原始火焰即无限小的点以后,火球爆炸,宇宙就开始膨胀,物质密度逐渐变稀,温度也逐渐降低,直到今天的状态。这个理论能自然地说明河外天体的谱线红移现象,也能圆满地解释许多天体物理学问题。直到50年代,人们才开始广泛注意这个理论。

  60年代,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发现了宇宙大爆炸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他们发现了宇宙背景辐射,后来他们证实宇宙背景辐射是宇宙大爆炸时留下的遗迹,从而为宇宙大爆炸理论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他们在测定高银维的射电强度。但在7.35cm波长上,意外探测到一种微波噪声,无论天线转向何方,无论白天黑夜,春夏秋冬,这种神秘的噪声都持续和稳定。相当于三K摄氏度的黑体发出的辐射。这一发现使天文学家们异常兴奋,他们早就估计到当年大爆炸后,今天总会留下点什么,每一个阶段的平衡状态,都应该有一个对应的等效温度,作为时间前进的嘀嗒声。彭齐亚斯和威尔逊也因此获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0世纪科学的智慧和毅力在霍金的身上得到了集中的体现。他对于宇宙起源后10 ~ 43秒以来的宇宙演化图景作了清晰的阐释. 宇宙的起源:最初是比原子还要小的奇点,然后是大爆炸,通过大爆炸的能量形成了一些基本粒子,这些粒子在能量的作用下,逐渐形成了宇宙中的各种物质。至此,大爆炸宇宙模型成为最有说服力的宇宙图景理论。然而,至今宇宙大爆炸理论仍然缺乏大量实验的支持,而且我们尚不知晓宇宙开始爆炸和爆炸前的图景。

 

12.生命起源说

13.生物进化论

14.地球起源学说

15.月球起源学说

16.海洋起源学说

17.黑洞,白洞与虫洞假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