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19:用最基本的供求关系预测风险

标签:
房产财经房价供求关系格林豪泰酒店徐曙光香港 |
分类: 我就是喜欢创业 |
用最基本的供求关系预测风险
由于对建筑行业的兴趣不大,徐曙光一直就希望转型。而真正促使他采取行动的,则是2004年他对南加州房地产行业的悲观预测。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众多银行和房地产企业深陷其间,破产倒闭者比比皆是。但是,徐曙光麾下的太平洋地产,却因早已预先处理了各项投资,全面收缩了战线,完好无损地避开了这次灭顶之灾。
徐曙光进行预测所依据的原理非常简单,那就是供需平衡原理。
“对于房地产行业而言,供需双方一定要平衡。只有消费者能够买得起房,这个行业才能持续健康地发展,如果房价长期高于消费者的购买力,肯定会累积越来越多的泡沫,最终导致崩盘,大家一损俱损。”
徐曙光经历过一个完整的房地产牛熊周期,深谙此中三味。1989年是房地产高潮期,房价达到了极高的位置,消费者的房价负担指数创下历史新低,此时,南加州房地产危机降临,熊市一直持续了7年。当时,苏联解体,美苏之间的冷战随之结束。南加州一直是美国军工企业重地,冷战的结束导致了军工企业的业务大量缩减。不少研究人员认为,这导致了南加州经济放缓,失业人数增加,居民收入锐减,从而支付不起房价,致使房地产市场下滑到谷底。
时间到了2004年,在一片乐观的气氛中,研究人员认为,南加州的各种产业保持了稳定的发展,银行也不会再被军工企业牵连,找不到任何发生危机的理由,房地产业出现危机的理由已经不复存在了。
徐曙光却是这样看问题的:“其实,价格才是经济规律中的重要因素。在任何时间,任何国家,经济规律总是发挥着它固有的作用,不是谁能轻易改变的。1989年的时候,只有18%的人负担得起房价,2004年与1989年的情况非常类似,明显是不正常不健康的。房价不可能孤独地高高在上,迟早要掉下来。”
在徐曙光看来,当人们沉浸在大把赚钱的喜悦中时,往往会忽略风险的存在,更加不会记得去运用一些简单的经济学基本知识来作分析,而这些最基本的原理恰恰具有普适性,可以昭示出市场的未来走势。
徐曙光听过一个犹太人讲的故事,记忆深刻。
那个犹太人说:“日本是一个岛国,平原少,人口密度很高。日本的经济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腾飞,房价随之上涨,股市也随之攀升。到20世纪80年代末,整个日本的房地产总值,超过美国房地产的总值加上股市的总值。那时人们都说日本的房价不会跌,日本政府更是鼓励银行放贷,全力支持。可他们忘了那个支撑物价的基本规律:供求关系。即需求必须是有效的。什么是有效的需求呢?就是人们要负担得起。我当时就预测日本的房价撑不了多久,结果呢,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崩盘,不到两年,很多地方的房价便跌回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水平。记住,没有一棵树能够永远朝上长。
“房地产是商品,就一定会符合商品的价值规律。在衡量一只股票的价格高低和有无泡沫时,我们通常用的是P/E值(Price to Earning,市盈率),也就是价格和所得之比。比如通用电气公司的股价,目前在40美元上下,每股每年的所得为4美元左右,其P/E值在10左右,属于合理价位。如果P/E值超过15,就是高估了,有泡沫之嫌。当然,在具体分析时,还要看那个公司是属于成长型还是成熟型等。同样,看一个地区的房价有没有泡沫,首先可以看房价和收入之比,也就是当地的平均房价和当地居民的平均收入之比,参考位置地点,一般在3~5之间属于合理,超过6就离谱了。还有一个房价与租金之比更为准确,一般在10~15之间属于合理范围。比如我目前居住的森林小丘,一套两居室的公寓平均价格在20万左右,而每年的租金在16万左右,房价与租金之比大约是12,还不算离谱。注意一下香港,我有个朋友在那儿租了一套市价为500万港币的房子,每年只付十五六万房租,房价与租金之比超过30,我看那儿的房价是被高估了!”
这个犹太人是对的,他的话后来在香港、泰国、马来西亚等地都得到了验证。就拿香港来说,也曾有许多人认为香港的房价是绝对不会跌的,土地在香港太金贵了。不幸的是,1997年后香港的房价跌了70%。纽约的房价这些年虽然迅猛上涨,但有些地区的房价还没有1988年时高。多伦多、温哥华的情况也类似。多伦多这些年房价涨得也很厉害,不过也还只是5倍,依然在合理范围内,没有超过1988年时的房价。
http://998.com/active/images/cover.jpg
点击上图查看全书
http://img.users.51.la/3833847.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