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求名誉是人的自尊心的表现,虽然有名僵利锁之警告,社会之为社会,人生之为人生,永远不可能绝对超越它们。不过在有良知的求知者那里,所谓名,通常是以道德认同为基础的。名誉总是与勇敢、勤奋、廉洁、忠诚等品德密切相联。因此,对于名的追求,实际上是一种道德完善与升华的过程。虚名、浮名都不过是这个真名的沦丧和变异。虚名益盛,浮名益涨,则其道德水准的堕落益甚,至于贪图虚荣,欺世盗名,则更为正直的学者所不齿。
贪图虚荣者往往重名轻实。
《易经》认为,智者不无功受禄,强者不吃嗟来之食,贤人不坐享其成,圣人干脆放弃所有功名,只做一个自然的人。这是最平凡的人,又是最伟大的人。
有德的人追求的是为人称颂的高尚之名。有道德的人日夜忧虑的是德业不成,功业不就,害怕自己活着的时候,没有可以称述的道德和功业,而追求的不是虚浮之名。
****
荣誉就像玩具****
居里夫人成名后的一天,她的一位朋友来到了她家。在居里夫人的家中,朋友发现她的小女儿手里正玩着皇家学会刚刚奖给居里夫人的一枚金盾奖章。
朋友看了,吃惊地问:“能够得到皇家学会颁发的奖章是很高的荣誉,你怎么能把这枚奖章拿给女儿随便玩呢?”
居里夫人听了朋友的话,笑着说:“我就是想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就是玩具,只能玩玩而已。”
是啊!荣誉只能代表过去,而不能代表将来。它只是对人们以往成就的褒奖。如果我们能这样看待荣誉,我们就不会躺在荣誉的功劳簿上睡大觉,而会更加努力地工作,把荣誉当成工作的新起点。居里夫人就是这样的人。因此,她把荣誉看作“玩具”,继续努力工作,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位两次获诺贝尔奖的得主。
荣誉的获得应该是自身努力奋斗的结果。
用自己的才华、能力获得桂冠,令人敬佩;用自己的智慧、劳动获得赞誉,让人钦佩。但用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等手段来骗取荣誉是卑鄙的行为,是正直的人所不齿的。
贪图虚荣源于人的贪欲,是利己主义的情感反映。
一徒有虚名,无异于挥霍自己的精神与生命,一个人所具有的价值也就随之荡然无存。
英国哲学家培根认为:“人的荣誉应当与人的价值相称。如果荣誉大于价值,不会使人服气。
一个正直的人,有高尚的自尊心的人,非但不会沽名钓誉,不以弄虚作假骗取虚荣,不贬损别人抬高自己,而且会在社会赞誉面前,具有“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自知之明,想到自己的不足,虚心学习他人长处,力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注:此文选自《北大名师告诉你——这样读书最有效》 一书
刘国生编著
2010年3月30日18:23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