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图:***2009年7月拍于黄果树景区***请勿转载
人这一辈子,如果一直平平淡淡、按部就班、风平浪静、无惊无险,那也很遗憾、乏味。无论如何,总得“爆发”一两回,即所谓“寻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以一展平生所学,建奇功、立绝学、创精品,一举成名天下知。
“爆发”,就是一个人在特殊时期,在极短的时间里迸发出极大的能量,达到自己人生的高峰,做出一生中最重要的贡献,创作出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就像油田的井喷一样。
据传:老子一辈子默默无闻,五十岁那年,连个小芝麻官也丢了。于是,他骑着牛离开家乡西行,到秦国去讲学。过函谷关时,他被关令伊给截住了,要他留点东西再走,于是就有了函谷关前那一次大“爆发”,留下了伟大著作《道德经》。老子的“爆发”,用了两天时间。
法国天才数学家伽罗华21岁就死于非命,在临死前一夜,他有了一次总“爆发”。他知道第二天必死,就一夜无眠,把自己生平的数学研究心得简明扼要地写出来,并附以论文手稿。特别是他在天亮之前那最后几个小时写出的东西,为一个折磨了数学家们几个世纪的问题找到了真正的答案,并且开创了数学领域的一片新天地——提出了“群”的概念。伽罗华的“爆发”,用了一夜光阴。
《黄河大合唱》,则是诗人光未然和音乐家冼星海共同“爆发”的结果。1939年暮春,光未然躺在延安的窑洞里,他用五天时间写出了全部歌词。接着,冼星海在小窑洞里花了六天时间谱曲,中华民族音乐史上的不朽杰作就这样问世了。这既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他们自己一生创作的最高峰。
安史之乱时,大书法家颜真卿听到他最喜欢的侄子死了的消息,五内如焚,痛不欲生,愤怒的情绪无以排遣,他抓起狼毫笔走龙蛇,一气呵成,写下了著名的《祭侄季明文稿》。悲愤之情溢于字里行间,抒发得淋漓尽致,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二行书,成为颜真卿书法创作的一个高峰。
陆放翁一生写诗九千多首,佳作颇多,各有千秋,但人们公认他临死时写的《示儿》为最佳。这首诗凝聚了他一生的报国之情,是千古不朽的传世之作。至于先前写的那近万首诗,都是为他最后的“爆发”作铺垫的。
苏东坡也是个高产“作家”,但写的最好的几篇词、赋,却是他被贬到湖北黄州期间“爆发”的结果。仿佛他的前半生都是为这次“爆发”在积蓄能量,积累知识,积聚豪情,一旦机会成熟,就不可遏制地喷薄而出:《念奴娇.赤壁怀古》闪亮登场,石破天惊;前后《赤壁赋》联袂而至,辉映古今。
当然,“爆发”看似只有几天甚至更短的时间,但其可能是一个人数十年努力积累的结果,甚至可能是一生不懈奋斗的一个总结,所谓得之在瞬间,积之在平时。也就是说,“爆发”固然需要灵感,需要激情,需要过人的智慧,但更需要数十年如一日扎扎实实地工作、认认真真地积累、苦心孤诣地研究。这样,一旦遇到天时、地利、人和,便能“该出手时就出手”,实现自己人生的重要“爆发”,“攀登”上人生的最高境界。
陈鲁民
摘自
生活晨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