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存的哲学》

(2009-10-10 19:42:27)
标签:

哲理

生存的哲学

外界

无遮

陈染

杂谈

分类: 时世话语

《生存的哲学》
                                      ——请勿转载.谢谢!           

     对于我来说,没有比身置表面熟悉热闹,而在内心深处却十分遥远的人群里更为胆怯的了。在这样一种人群里,我虽然依旧穿着衣服,也依旧在一处有遮拦的房间或厅堂里畅谈着,但我却感到四处无遮,脸颊上浮着不自在的甚至僵硬的微笑,心里却十分尴尬,说着自己也听不懂的话语……越是努力与大家保持融洽,希望带给别人一份温暖或帮助,却越是像一个可怜的异类。

    这实在是一个矛盾。

    有一位德国的哲学家曾说:“人整个的生存,可以说是别人赠送的礼物。”

    这的确是一种聪明的说法。“利他”这种品质,在现代人眼中几乎已经转弯抹角地演变成“利己”,这很容易理解,“利他”是为了更好地“利己”,“ 爱他人”是为了更好地“爱自己”。

    出于生存的本能,我们是懂得一个人无论为任何理由而切断与外界团体的关系,都是在伤害自己,都会遭到生存上孤立自己的危险。个人与外界如果完全隔绝,那么个人的生存便会出现危机,就会枯萎和凋谢。我们身边的每个人都知道,他必须努力与周遭集体建立起某种相依相存的关系使他个人的生存能够仰仗一个庞大而安全的秩序。

    人们已经意识到:一方面人是独立的个体,只能依赖自己,这是唯一可靠而持久的基石;另一方面,个人必须依赖他人而存活。孤立自己、切断与他人的依存关系所导致的结果,只能是伤害自己。

    我们在理性上是这样看待世界的。但是,在现实中,理性往往不能完全主宰我们日常生活。很多时候,出于对外部的胆怯,或者说,是一种心理方面的懦弱,始终不肯冒险对外界做出探寻式的姿态,使自己有机会得以与外部团体中的伙伴发生真实的接触。这种恐惧感,有些人直到成年、直到成为一个深谙人世的人,依然如此。

    很多时候我正是这样,我很难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响应这样一个事实:收敛或者干脆放弃自己的个性化,战胜无缘由的懦弱,把生命中的普遍化向外界彻底地敞开大门。我知道,这就等于为自己的生存敞开了方便之门;而反过来,就等于为自己的生存关闭了大门。

    道理终归是道理,我的“行动”却像一个“未成人”,迟迟地走在我的“理性”身后。很多时候我无法依照我的理性来决定我的行为。

    人群,对于我,就如同一个陡峭而光滑的斜坡,攀缘的艰难成为一个永恒的主题                                    陈染

                                       【<<<新民晚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