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无真货,果真如此?鄙人不信,决定一试。
下面这把剑就是从网上收来的。 此剑全长52.4CM,剑格至剑首9.2CM.乍看就有股子杀气。剑体朴素,精神内敛。虽有锈斑,仍光芒四射。多年对古董的喜好告诉我,此剑不失青铜兵器中的精品。但奇特的剑茎也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和疑惑。
http://s2/bmiddle/5e4e96a1ta856daaccdb1&690 郭学工" TITLE="我的收藏:战国晚期楚式青铜剑 郭学工" />
介绍此剑前先说一下剑的各部位名称,以便与各位网友沟通起来方便些。那么就从剑体的前身向后逐一道来。
http://s12/bmiddle/5e4e96a1ta856e12ab3fb&690 郭学工" TITLE="我的收藏:战国晚期楚式青铜剑 郭学工" />
剑身部分:1、前端尖突部位为“锋”;2、剑身中央突起的直线棱称“脊”,脊的两侧称“从”,脊与从合称为“腊”;3、两侧的刃称“锷”。
http://s2/bmiddle/5e4e96a1ta85991729681&690 郭学工" TITLE="我的收藏:战国晚期楚式青铜剑 郭学工" />
剑把部分:握手的部位为“茎”,茎中间突起的环状为“箍”;茎与腊中间的突出部位,起护手作用的为“格”,又称“镡”;茎的尾部突出部位为“首”。
为慎重起见,将网上图片传给玩剑的朋友,征求他们的看法。普遍看法是又高兴,又担心。高兴的是,此剑各部尺寸合理,包浆深厚,品相极佳。担心的是,茎的造型奇特,难断真假。
http://s10/middle/5e4e96a1ta856dbf81c59&690 郭学工" TITLE="我的收藏:战国晚期楚式青铜剑 郭学工" />
遇到难题自然想到老师。老师告诉我,此剑奇特的茎与它的品相正好对应。品相说明其是“水坑”之物,出自南方;奇特的剑茎有战国楚式剑的特点。两者不谋而合。定为战国楚式剑无疑。
玩古董,长学问,是第一要义。只有真正弄懂了,才会有收获,心情才会真的愉悦。顺着老师给的思路,再从书上寻求更为确切的答案,使定论依据细化。资料表明,楚式剑的发展是由短到长,由轻薄到厚重,由无首到有首,无格到有格。具体说是由空茎窄格演进为半空茎窄格、实茎窄格,继尔发展为实茎一箍、双箍、多箍。我们常见的多为无格扁茎剑、薄格圆茎剑或是厚格圆茎剑,以及实茎实箍剑。而空茎窄格、半空茎窄格则很少见到。
http://s14/bmiddle/5e4e96a1ta85911224433&690 郭学工" TITLE="我的收藏:战国晚期楚式青铜剑 郭学工" />
此剑茎呈半空半实状,前扁后圆,前实后空,属半空扁茎薄格剑。是楚国青铜剑由无格扁茎向厚格圆茎剑发展中的实证。堪为少见。
http://s14/bmiddle/5e4e96a1ta856e0644d3d&690 郭学工" TITLE="我的收藏:战国晚期楚式青铜剑 郭学工" />
鉴赏研究形成的基本看法是,此件藏品剑身素纹,通透光素,阔口,剑茎黝黑,锈迹真实。剑格微薄,剑首为传统样式,剑刃锋利,剑脊切功讲究,剑身沿脊部纵向打磨成型,开刃是垂直脊部进行的,磨合符合当时工艺。剑身开片自然。从其包浆看,出土后存放了相当一段时间,已经过二次氧化。剑表面色泽变深,黄中有一种暗暗的深沉红,以及出现的点状、小块状斑驳绿锈,就是这种反映。
没得说,自然是要收入囊中了。学问又让我得一宝物。我真喜欢“学问”这个东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