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用心理学看家庭(三):成年子女与父母关系里的秘密

(2016-04-29 15:42:32)
标签:

健康

精神分析

心理

治疗

咨询


作者:马健文  微信公众号:psy-key


  “用心理学看家庭”系列文章引言:家人是我们温暖的港湾,我们互相支持、彼此照顾。而正是家庭,其中微妙而复杂的关系,也容易让人纠结。那么,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存在哪些心理学秘密,又该如何调整?心理咨询师马健文将邀您一同用心理学看家庭中的你我他......



《母女之间,竟也会争风吃醋?》


 马健文

 

       名著《乱世佳人》为人熟知,女主角郝思嘉把所有女性看做竞争男人的对象,对爱情畸形竞争意识是极端而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性格。说到女主角性格由来,不得不提到她与父母间的关系。从小郝思嘉就在几姐妹中长得最漂亮,最受父亲宠爱。父女俩从小就很有默契,父亲有些事不想让妻子知道,而女儿有些事不想让母亲知道,他们也便形成一种愉快的父女联盟,逃避慈严兼备的母亲的管理。除了把母亲排除在外的同盟,郝思嘉还处处排挤两个妹妹,让自己能独享父亲的宠爱。

       

      文学是对现实生活的夸大,但必定来源于生活。父女在家庭中的同盟关系比比皆是,中国文化里也有许多词汇来描述这种父女间的关系,如“女儿是父亲的贴心棉袄”、“女儿是父亲上辈子的情人”等。心理学上把女儿喜欢与父亲黏在一起,敬佩或者依靠父亲的感觉称为埃勒克特拉情结,又叫恋父情结。这种情结的产生很自然,大部分女性都多少有这种倾向或在成长中曾经历过这个阶段。但如果过度发展,那么势必导致母亲与父女两人的关系疏离,使母亲感到自己像个局外人。其实母女作为同性别的亲子,潜在的竞争从孩子三岁的时候就开始了。女孩从小就把母亲当做自己的性别榜样,曾一度想成为母亲那样的女人,这里就蕴含了对母亲潜在的羡慕和嫉妒。特别在父女关系融洽的前提下,孩子更会嫉妒母亲与父亲的关系,就像妈妈分了爸爸的一份宠爱。在心理的健康发展下,女孩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意识到父母之间的爱与亲子之爱的差异,并体会到父母良性互动所带来的家庭温暖。而在一些家庭问题的影响下,比如母亲的失职缺席,父亲的过度溺爱等,可能带来这种心理状态的扭曲发展,孩子会通过建立过分紧密的父女联盟,形成恋父嫌母的心态。甚至通过生病、逆反等极端方式争取到父亲更多的关注。


       母亲,这个父亲的“真正情人”是如何面对这种潜在的母女竞争呢?曾有女性来访者在咨询中向我坦言,自己难以接受孩子出生后自己那种“失宠”的感觉,感到彷徨失落。对于年轻的妻子,看到丈夫疼爱孩子的程度超过自己,或许多少也有些吃醋。但一般而言,在孩子婴幼儿期时,母亲会倾向于把孩子看成与自己是一体的。这时母亲对自己的关注减少,更多地投注于孩子身上。正因为这种母子心连心的感觉,丈夫对女儿的疼爱也被感知为对自己爱的一种表现。这种“一体”的感觉会促使母亲成为一个更好的照顾者,直到孩子的成熟独立才慢慢变淡。但有些母亲因为某些特殊原因,比如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从孩子出生就把他看做与自己相互独立的个体,无法体验到与孩子极其亲密的感觉。这样的母亲更容易体会到孩子与自己的竞争关系:竞争爱、竞争本该由自己独享的资源,包括丈夫、父母、家中其他长辈的关注。程度较轻者会产生对孩子的嫉妒,重者甚至觉得孩子改变了自己整个生活而在产后出现抑郁和厌恶孩子的情绪。


       随着女儿的成长,会越来越表现出女性化的特质,特别是外形出众的少女更惹人喜欢。心态正常的母亲潜意识里会认为这是自己基因的一种延续,为女儿的婷婷玉立而感到由衷的欣慰。习惯将女儿看做“独立个体”的母亲,潜意识里把逐渐走向性成熟过程中的女儿视作“另一个异性”,会感到嫉妒与危机感,甚至抵制女儿与丈夫太过亲密。在内心深处她们也并不希望自己的女儿表现得太抢眼,以各种看似正当的理由阻止女儿打扮自己。特别是当女儿受到他人赞赏时,她表现得不会十分开心,并较少予以正面回应。这种潜意识里对女儿的嫉妒,如果没有被意识并得到良性的转化,便成为建立健康亲子关系的重大阻碍。


母女,这对同性别的亲子,存在有趣的潜在竞争。然而这种竞争最终是良性发展,还是走向恶化,其性质取决于母亲的人格特质、心理健康状况。良性的发展最终将演化为母女间的彼此认同,不健康的发展却使母女渐渐变得疏离。父母的人格健全程度对家庭关系、子女成长的影响是极其重大的。从今天起,多学点心理学,以更了解自己。




《继母杀女,两个女人关于爱的恶性竞争》


 马健文


       就在11月19日,杭州中院一审对一起“27岁继母杀害6岁女儿”的案件进行宣判,继母缪某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这起5月份发生在浙江富阳的惨案让人痛心疾首。继母对女儿下狠手的原因,竟然是因为老公偏爱女儿,让她感觉女儿影响了夫妻感情而觉得受尽委屈。

       

      不仅是继母对继女会产生嫉妒,现实生活中生母也或多或少会对亲生女儿产生嫉妒心理。曾有女性来访者在咨询中向我坦言,她难以接受女儿出生后自己那种“失宠”的感觉,感到彷徨失落。常说女儿是父亲上辈子的情人,年轻的妻子看到丈夫疼爱孩子的程度超过自己,都会吃醋。但一般而言,在孩子婴幼儿期时,母亲会倾向于把孩子看成与自己是一体的。这时母亲对自己的关注减少,更多地投注于孩子身上。正因为这种母子心连心的感觉,妻子会倾向于把丈夫对女儿的疼爱感知为夫妻爱情的延续和升华。


       但若缺乏血缘联接的母女关系,如继母与继女,则缺乏这种母女一体的感觉。母女之间围着一个男人转,竞争的关系在生活的细节处被突显出来。不仅竞争爸爸的爱,还有家中其他长辈的关注,在物质资源上存在着竞争关系。如果继母在心态上没有做好良好的准备,在教育上也没有很好的办法,则非常容易与继女产生对立情绪。程度严重者甚至觉得孩子毁了自己整个生活,正如前面所举缪某的例子。


       而有些母亲哪怕对于亲生的孩子,也难以体验到与孩子极其亲密的感觉。比如从小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对周围人的关爱有极强的占有欲的母亲。她们从孩子出生就倾向于看做与自己相互独立的个体,这会使得她们更容易体会到母女的竞争关系。随着女儿的成长,越来越表现出女性化的特质,特别是外形出众的少女更惹人喜欢。这类母亲在潜意识里把逐渐走向性成熟过程中的女儿视作“另一个异性”,而感到嫉妒与危机感,甚至抵制女儿与丈夫太过亲密。在内心深处她们也并不希望自己的女儿表现得太抢眼。这种潜意识里对女儿的嫉妒,如果没有被意识并得到良性的转化,便成为建立健康亲子关系的重大阻碍。


       对于有这种体会的母亲,可以做些什么化解自己的嫉妒心呢?1、应当正确理解丈夫对孩子的爱:无意识会把父女之爱与夫妻之爱放到一起对比,扰乱你的心智。然而两者并不是同个性质的感情,不具备可比性。也不是同个层次的爱,由丈夫分别给予,不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2、当出现嫉妒时,提醒自己:女儿是我基因的延续,所有他人对女儿的认可和关爱,也是对我这个创造者的肯定,我应该对此感到欣慰。3、若仍感到难以调整自我调节,可以考虑接受心理咨询的帮助。




《在外子女要多理解父母的心情》


 马健文


       李玫是一个北漂的女孩,大学毕业后就留在北京工作了五年,谈过两次恋爱但都没有修成正果。换过一次工作,目前的工作收入不高却还算稳定,因为是比较感兴趣的,所以她也很努力。让李玫最烦恼的是父母经常劝她回家工作、给她安排相亲,每次打电话回家谈到这些话题她就闭口不谈,一直觉得父母的思想太守旧让很难沟通。


       在不少北上广的年轻人都曾与李玫一样,不知如何处理与父母的沟通问题,对父母的不理解感到无奈。其实,我们总是习惯性地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才看不到问题的全貌。如果换个视角,从李玫父母的眼中,看到的则是事物完全不同的一面:李玫对婚姻大事不上心,两次恋爱莫名分手也未向父母说清楚原因。工作没有什么起色,对未来也好像没什么具体想法。在这样的视角之下,李玫的父母自然是十分担心。若这样一天过一天,事业上没有建树是一回事,到头来终身大事也可能被耽误。倒不如让她回家,找个安稳的工作,也好创造多些机会认识异性,最起码离家近点也好有个照料。


       父母对在外子女的担忧,其本质是担心子女对人生缺乏规划,而工作、家庭就是人生中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不知从何时起,“漂”一族认定父母劝自己回家就是源于控制欲,但其实大多父母就像李玫的父母一样,并不是想去主宰子女的人生,而是担心子女连想都没想就去冒险。


       有些不爱与父母沟通的在外子女,嘴上说是怕父母操心,其本质是自己对未来也缺乏规划和信心,自己都感到迷茫当然不知道如何向父母交代。觉得父母不好沟通,恰恰是子女与父母沟通不足的表现。越抵触,越让父母放心不下,子女对于沟通的消极应对促成了父母的不信任。父母不善于沟通,那么当你成长了就要自己尝试不同的沟通方式。如果父母不容易沟通就拒绝沟通,那就是逃避问题。当你开始去探索:父母操心的关键点究竟是什么?我尝试说点什么或做点儿什么才会让他们觉得安心?这才进入一种更具主导权的沟通模式。


       首先,在外的子女要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个相对清晰的规划,并努力去实现它,你与父母沟通时才更有底气。其次,学会分享,有助于相互理解和消除隔阂。不知道与父母聊什么,是因为我们不习惯向他们分享自己的生活体验。尝试告诉他们你为生活正在做的努力,让他们知道:你正在一步步接近自己的目标,你在用心地经营着自己的未来。第三,父母会更从实际出发去看你到底做了多少,不仅是你说了多少,怎么办?其实,在父母看来,不是功成名就才叫“做了什么”。哪怕从是一次小挫折之后的领悟,或是取得了一些小进步之后的总结,只要你愿意向父母分享,他们都能从中看到你的成长,看到你是一个认真对待自己的人生而且有思想的年轻人,担心自然会慢慢消除。


       中国是一个家庭氛围比较浓的国家,所以不仅是子女,每个家庭成员的举动都牵动着全家人的心,认为“我有权利决定自己的路”的想法是过分理想化的。每个人都有决定自己的权利,但这种决定务必还要考虑到周围人的感受。只考虑自己感受那是孩童般的自我为中心,而不是一个成年人该有的成熟。学会从对方的视角出发,就是有效沟通的诀窍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女汉子觅偶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