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学古文就在想学它究竟有什么用,多年后没想到竟然在写有关《弟子规》的几篇教育类约稿文章时也就用上了。其实想想这也不是第一次,每每写到与古代经典相关的文章时,我就庆幸自己当初还是有用功学古文。大概我当年也没想到,一个抱持着考古无用论的年轻人,多年后竟然对古代艺术品会感兴趣,学习古代文学的积淀对我欣赏这些古人留下的宝贝,提供了许多内在的支撑。
一篇讲现代教育的文章,古文注释重要么?我觉得重要!既然是文章一部分就不容含糊。要鉴古,就该先弄清楚。只看译文当然不够,随便看看就发表长篇大论对读者对自己都不负责任,万一别人翻得不准确呢?对这类文章,我往往选择多篇译文或材料,逐字逐句理解学习,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整理简化,正如我高中时学古文做的一样。
其实每次写心理学的文章,哪怕再熟的专题,我也总得查查资料确认一下,有时写一篇文章1000字,我花几个小时去写。这很值得,起码对得起看你文字的人。最近看到几篇样稿是名头很大的人写的东西,看过之后笑而不语。不是说我写的就好,只是觉得写文章不是小事,握着笔杆子的人拥有着改变人思想的权力,这种权力很大,看得出门道的人就该谨慎小心一些、更负责任一些,更多传播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心理学、教育学本来就是软科学,再经不起虾扯蛋。
关于学习一事,很多中学生找我咨询时会问我:学这个有什么用,学那个有什么用。就像本文举的例子,大概求学之人在学的时候都无法完全感受到所学知识对自己的切身作用。但事实是这样,你所学的东西,必须积累到一定程度,并在你想象不到的情况下会成为你的助手。本质上讲,心理咨询也是一种学习,没必要在你刚开始做咨询的时候就问咨询师谈这个有什么用,谈那个有什么用。你与咨询师探讨的每一个话题,也许在当下看不到直接的作用,但咨询师自有考虑。你需要做的就是投入其中,这些探讨的主题会一点点逐渐拼凑成足够影响你思想和症状的力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