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大学教授网上拜神想到的
(2014-06-05 12:02:23)
标签:
马健文心理咨询情感教育佛学 |
作者:汕头爱家心理咨询研究所 马健文
高考临近,某高考家长论坛,首页最火的两个帖子就是“网上拜菩萨”。
一名在高校当副教授的家长说,自己也背着孩子偷偷在网上拜了拜菩萨。“虽然我受过高等教育,知道这些都是迷信的一套,但是人在这个时候,在这个气场里,好像就不得不这么做。生怕有一点没做到,就真的影响孩子高考。”
大家会做这样的事情,只能说明高考对于中国考生、家长都太重要了。人一旦面临要完成关键的任务,就产生焦虑感,其实适当的焦虑感是会激发人类产生应对问题的动力和能力的。但是高考这件事不仅关键,而且受试题难度、个人发挥等很多外在因素影响,更使人有不确定感,不确定就会让人缺乏安全感,进一步感到焦虑和不安,影响考生的心态和家长的心情。
上网拜神,是把这种不确定感交由神明来保佑的一种信念,如果能降低由于不确定所带来的焦虑,那这无疑是一种积极的自我催眠。其实就算是教授,也没有操纵众多客观因素的能力,所以作为一名普通的考生家长,他也会产生焦虑,也需要一个信念让自己平静下来。
宗教的信仰和科学本身并不矛盾,但是中国人的观念里一直喜欢把他们混为一谈。国外很多著名科学家都有信仰,宗教信仰是精神层面的概念,但是科学是物质层面的概念,就像两条平行线。人类需要发展科学让自己生活过得更有保障,也需要信仰让自己内心更踏实、有界限。
其实,宗教就是起源于古代人类对自然现象的未知的恐惧,那时人类还暴露于自然界中,对生存、环境有诸多不确定性,非常缺乏安全感。于是人们聚集在一起,通过某些宗教仪式让自己的内心感觉更踏实。渐渐地,宗教发展为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并会向人宣扬一些理念,以改变人们的精神世界。
所以,宗教信仰最早是对人类有帮助的,如果可以传播一些积极的信念,比如劝人从善,那么对社会的安定团结也有裨益。但也有一部分人利用宗教的形式来达到一己私利,所以需要信众自己对所信仰的宗教历史、教义有所更深入的了解,弄明白究竟什么才是这个宗教要传达的正统理念,这些理念又是否符合自己的世界观,避免听信某些传教者的一家之言而被误导。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