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做精神分析,思路要对!

(2014-05-29 00:35:07)
标签:

马健文

心理咨询

汕头

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

作者:汕头市爱家心理咨询研究所  马健文

阅读更多有价值的心理文章请登录:www.stxljk.com

       连续参加了三次在南医大举办的中德精神分析班,收获匪浅。其中,德国教授Singer的工作方式最令我印象深刻。他反复提到,在德国精神分析师开始治疗前要进行五次访谈,五次里面只能搜集资料,避免开展治疗。

       这套德国模式在第一次培训里就被提出,当时课堂上就引起一片哗然。因为这在中国简直天方夜谭!许多中国咨询师在五次的时间里就已经结束了一个治疗,甚至许多中国来访者要求一次就要看到效果。Singer其实并不是告诉我们照搬德国模式,我们不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这个“五次”而被吓退,而应该体会Singer所强调的是什么。

       他强调的核心是:你先要全方位去了解你的来访者,再去做治疗。

       听起来没好像你我也知道,没什么特别。但实际上,中国大部分心理师是用一种完全相反的方式在开展工作!我们在还不了解我们的来访者,就先治了再说!

       这得从我们所受的教育说起。中国的心理咨询教材,都是围绕问题为中心來编的,比如从每一个心理问题说起,应该怎样诊断,怎么处理。所以,老师们上课也就是沿用这样的模式。这种方式类似于生物医学模式,通俗点说就是见什么病,给什么药。

       而当你以相同的思维模式来开展你的心理咨询工作时,你会发现根本行不通。这就是为什么让一个心理专业应届毕业生,面见来访者开展咨询,他直接就会懵掉!直接的感受是处处碰壁,他所说的别人都知道,或者尝试的方法都没有用。

       问题在于,我们整个思路错了!

       来访者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怎么来的呢?一个人通过自己经历的家庭、环境、教育,会逐渐发展出一套自己的生活逻辑,其中包括对一切事物、一切人的看法。与此同时,他也在遇见一些人,面对一些事时,就会用这套生活逻辑做出一个个分析、判断和选择,进一步塑造自己的人生经历。渐渐地,我们每个人变得越来越不同。世界上本来有千千万万种可能性等待着我们,从我们有意识开始,就面临一个又一个的权衡和选择。到最后,有的人就最终走入自己所一点点建筑的心灵困境。

       当我们从来访者的问题出发,并只了解与问题有直接关联的一切,事实上这是以问题为核心去勾勒一个来访者形象的。渐渐地,我们也深陷于来访者为自己所构筑的思维迷宫,陪着他在解决问题的道路上碰运气。最终,咨询师也会感到无能为力。

       如果来访者能看到这整个思维迷宫的全貌,那么便豁然开朗,不是么?所以,咨询师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勾勒坐在你面前这个人的整个人际画卷、生活画卷、成长画卷,包括与问题或症状有关的,也包括无关的。当你一点点了解这个人,你也就慢慢知道是什么推动他一步步走到今天这样的。这时,你才知道应该怎么帮他,而你为他所制定的治疗方案,才变得切实有效。

       Singer所强调的,实际上是围绕这个人为中心去思考他的问题,而不是围绕问题为中心来了解这个人。

       弄懂问题背后的这个活生生的人,才是精神分析治疗的正确思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