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生命时报》心理问答:明知不应该,为何忍不住(2014.3.7)

(2014-03-07 18:05:54)
标签:

马健文

汕头

心理咨询

心理医生

明明病

情感

    上海读者龚女士问:最近,我在网上看到一个新词“明明病”。我看了一下列举的“症状”,简直就是在说我。比如明知道该减肥,却总也忍受不了美食的诱惑;明知道该努力工作,可还是得过且过。我该如何调整心态?

 

  广东省爱家心理研究所理事长马健文答:“明明病”是网络新词,并非疾病,却带有普遍性。“明明病”一般由4种“病因”引起,各有“解药”。

 

  1.侥幸心:有人想减肥,但看到美食就劝自己“多吃一餐不会胖”,可总这样体重肯定会增加。有的女性明知道天气冷该多穿点,却为了美而侥幸认为“自己还年轻,冻一下应该没事”,结果让关节病乘虚而入。

  解药:要认识到,侥幸心只是自我催眠,同时用“有可能”来警示、约束自己,比如“吃了就有可能胖”,“冻了就有可能伤关节”。

 

  2.行动力不足:说白了就是“懒”,那些在学习、工作中得过且过者多属此类。

  解药:用“我选择”的主动观念代替“不得不”的被动观念。比如我选择成为好员工,所以要认真对待工作,而不是被迫完成。

 

  3.完美主义:觉得一旦做了就要做到最好,但可能导致拖延,结果明知道要做,却迟迟不愿开展行动。

  解药:完美主义者往往“想比做多”。建议不论如何都要先动手,一开始可稍微粗糙些,但留出时间调整。还要暗示自己“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4.逆反心:多见于青少年,明知道不该做某些事情,却因父母阻拦而执意要做。

  解药:要知道,跟父母对着干不是成熟,而是幼稚。想让别人尊重自己的意见,先要让自己理智起来。家长也要先把孩子的话听完再发表意见,给建议时要以讨论的姿态、平和的语气。

 

    更详尽信息请查阅“人民网”:http://paper.people.com.cn/smsb/html/2014-03/07/content_1398605.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