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汕头爱家心理咨询中心
技术总监 马健文
近日,一个叫丁锦昊的孩子在埃及古文物上留言,被社会严重批评。今年2月,演员黄渤微博吐槽在帕劳潜水,捞到一个中华烟盒,觉得无地自容。在国外某市场调研机构的调查中,中国游客名列“最差游客榜”第二名,身为中国人当然不愿接受,但事实是不仅在旅游素质上,暴露公民素质问题的新闻此起彼伏: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近两天,就接连爆出的深圳“最彪悍闯红灯大妈”事件(5月29日新闻),佛山南海“保时捷女掌掴油站女工
只因心情不好”事件(5月30日新闻),都让人哭笑不得、嗔目结舌。
自从丁锦昊事件暴露之后,网络上讨伐声此起彼伏,巨大的压力使得当事人的母亲也发微博请求原谅。声讨当中不乏极为粗俗不堪的言论,对于这样的“中国式”声讨,我们其实也并不陌生,用更不文明的语言去声讨不文明行为,这确实是一种“中国式”讽刺。因此,本文不再声讨某个人,也许中国人更需要的是审视自己。
早在近500年前所著的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第七回中写到,孙悟空为了向佛祖炫耀自己一跟斗十万八千里的能耐,拔下毫毛变成墨笔,在他自认为是“尽头路”的柱子上大书“齐天大圣到此一游”,这是国人这一行为的最早起源,说是文化、集体潜意识也不为过。孙悟空是个什么人?降妖除魔,惩恶扬善的英雄,但这个人物身上也有人性弱点:正是狂妄自大,而这一情节正好在灵现刻画孙悟空的这一弱点。从我小时候开始,每个寒暑假《西游记》的电视剧就在各频道会反复重播,孙悟空这号人物一直是小孩子争相模仿的对象,只可惜青少年的是非分辨能力尚不完整,在模仿学习这位英雄人物时,顺便也将糟粕学来,正所谓,学坏易,学好难啊。
人的判断力、道德意识都是随着年龄逐渐成熟的,成长过程中孩子的许多行为是需要父母的指导和斧正的,而行为会影响认知,正确的行为会推动获得正面的思维方式。正如事件主人公丁锦昊,刻字行为也发生在他小学期间。而丁锦昊的母亲“从小就经常带孩子出去玩,但见到乱写乱画的现象,也没有想到告诉他这种做法是不对的。”看出丁锦昊家长从小的教育就有失职。但落到自己头上,是否大家就能做好呢?事实上是我在咨询的工作中,经常发现相当一部分中国父母不知道孩子的行为哪些应该制止,哪些可以放任,严厉到什么程度,掌握不了教育的尺度在哪里。这直接导致,有的父母控制过多,有的溺爱过度,有的则完全忽视。家庭教育咨询有相当重要一个议题就是使父母领悟教育的度究竟在哪。
而我们的学校教育为公民素质问题做了什么呢?“重视素质教育”作为一个口号已经被高举很多年,高举这个招数,天朝成长起来的我们也不陌生。在中国,但凡被“高举”的,事实上都在口号的掩护下走向反面。事实上,“分数”仍是学校衡量老师教育水平的金标准。把素质教育凌驾到知识教育之上,在中国显然不现实,我也觉得没这个必要。把道德、素质教育在不经意间融化在文化课讲学中,使学生耳濡目染,更现实有效一些,比如语文老师需要展现自己对文化、圣贤的尊重,历史的老师需要自然流露出对待文物的正确态度等。我给读医学的大学生们讲心理课时,也会讲到自己做心理咨询时,面对来访者的责任感和专业态度。虽然我不是专门讲医学伦理或医德医风的老师,但我会有意识地给学生们一个更直观而正确的职业道德榜样,这比背诵大段的职业道德、伦理学规范的文字要有效的多。
今天就写这么多吧,困了,想到什么到时再往下写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