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农村砸锅卖铁也要生儿子的根源探究
标签:
农村砸锅卖铁生儿子老人养老政府责任杂谈 |
分类: 原创2010 |
请注意我文章标题里强调的两个要点,第一个要点是生孩子就要生儿子,这从现象上看似乎是农村人重男轻女;第二个要点是砸锅卖铁也要生儿子,这就反映了生儿子的迫切感和非生不可的决心,也让人脑海里浮现出农村年轻父母想生儿子的那种渴望眼神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倔强面孔。
也许在城里人看来,农村这种非生儿子不可的死脑筋的人,主要原因是没有文化,抱着老祖宗的规矩不放,抱着重男轻女的思想不放,简直是愚昧无知。农村乡镇村多数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操作方法也是简单粗暴,无非就是罚款,拆房子,抓人去流产,催生了多少流落外地的超生游击队,甚至超生游击队都上了春晚小品。但是似乎很少有人真正到农村去调查,去研究这种现象,去思考产生这现象的根源。
我作为一个七十年代初出生人,一个受过党和国家多年教育的人,一直总是认为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必须无条件遵守,那些躲着生,偷着生想生儿子的人都是不开化的人。但今年母亲来给我讲的一件事情,让我对农村非要生儿子有了冷静和释然的思考。
母亲春节后来看儿媳妇,饭后闲聊,不知怎的说到我姑奶奶(注:外公姐姐)已经去世多少年了。姑奶奶去世的时候,我还很小,刚上小学,丧事我也没有去,因为离家太远又要上学,是母亲和父亲去的。只记得他们回来时心情很悲伤,也没有跟我们小孩讲什么,小孩知道死人总是很伤心的事情,没想太多。但母亲这次讲出了姑奶奶死亡的原因时,我震惊了,泪水在眼里久久不能离去。
姑奶比外公大五岁,成年后嫁到了一个离娘家远一些的村庄,丈夫去世的早,生了一个女儿。女儿长大后自由恋爱,嫁到了外县一个较远的村庄。姑奶本是想让女儿嫁得离家近一些,以后好照顾自己,但通情达理的她又不想干涉年轻人自由恋爱的婚事,也只能随他们了。为了年老后能有人在她生病时就近照顾她,姑奶把侄女,也就是我二姨介绍给她村里一后生,结婚了。
可侄女毕竟不是儿子,她不能成天跟你生活在一起,只是过几天来看看就不错了。二姨婚后生了一闺女小丫,小丫牙牙学语、会走路的时候,总喜欢独自走过几条巷子去看姑奶,因为独自生活的姑奶奶最疼小丫了,有好吃的总会留给小丫。这天小丫又来到姑奶家,天已大亮了,姑奶的院子的竹门还没开,小丫在门口叫了姑奶几声后,没有反应,小丫失望的回家了。又过了几天,小丫和小伙伴玩耍又来到姑奶门口小巷里,见姑奶竹门还没有开,淘气的几个小家伙就撬开竹门进去了。进到房间一看姑奶躺在地上,似乎睡着了。小丫赶紧回家告诉大人,姨娘和姨夫赶过来,原来姑奶已经死在家里几天了,就是没人知道。从现场来看,她是夜里口渴想爬起来喝水,从床上摔下来跌死的。二姨和家人后悔不已,可无尽的泪水也换不来姑奶生命的重生。
姑奶的悲怆去世经历让人唏嘘不已,也让我第一次重新思考农村人为什么非要生个儿子了。生儿子的原因不外乎:
第一..传宗接代的思想根深蒂固。其实这种思想也无可厚非,谁都想有个传后的人。你想人类保护大熊猫,保护金丝猴,就是为了让物种不灭绝,连保护动物尚如此,何况人呢?
第二..养儿防老的现实要求,这才是最根本的原因。你说像我姑奶这样的悲剧,够震撼吗?要是能和儿子生活在一起,至于夜里因为口渴从床上掉下来而没人知道,最终死在家里数日而无人知晓吗?也许有人说,为什么不住养老院呢?你可知道在农村以前没有养老院,就是有你也住不起,农村老人,他们除了亲戚接济一点,哪有一分钱收入来源呢?
姑奶去世已经几十年了,多数农村现在也有敬老院了,姑奶那样的悲剧似乎不会再上演了。农村只生一个闺女的家庭已经很多了,但是砸锅卖铁要生儿子的人还大有人在,因为农村还很穷,老年人悲惨的命运还时不时在某个地方上演着。农村老人特别是孤寡老人住的是很破的家徒四壁的老屋,过的是“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灯望我,我望灯”的凄凉晚景生活。在这种情况下,怎么样能够让如此倔强的生儿子观念不再是那么强烈,我认为各级政府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普通百姓响应国家号召,实行“只生一个好”政策也已经近三十年了,当时的独生子女家庭,尤其是“独生女”家庭的父母很多已经迈入空巢时代。农村人没有退休工资,也没有什么养老资金,如何安度晚年的问题日益突出,他们的老年是否老有所养,老有所靠也在影响着新生代农民工的生育观念,更长久的影响着中国的未来。
所以,我建议,政府应加大对农村老年事业的投入。第一.重点投资农村养老院、老年公寓等建设,让老年人,尤其是孤寡老人尽快搬进养老院,实现老有所养;第二.加快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实施,让老年人解决“人老后”没有饭吃,没钱看病的问题。这样才不会把儿子作为唯一的指望和依靠,实现老有所依。第三.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努力,尤其是中央财政在对农村事业上应加大投入,让最广大农村及偏远地区老百姓享受改革发展成果。第四.加大社会福利事业尤其是福彩基金对农村福利事业的帮扶,缩小城乡差距,发挥最大限度把钱花在刀刃上的作用。第五.就是努力实现前四项,不能光说不做,或者多说少做。老年人特别是孤寡老人不仅仅需要逢年过节作秀般的一袋米、一桶油、一床被窝和两三百元慰问金,更迫切需要的是常态化的关心老年人生活的健全制度和措施。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当全社会都来关心老年人,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安心颐养天年的时候,我们的社会才有了突破性的进步,砸锅卖铁也要生儿子才会真正成为历史。那样,伟大民族的复兴之路才会走得更加稳步和坚实!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