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男人】不可思议的王洛勇
文:鹿鸣
十几岁时,他是个少年京剧演员。
青春期快结束时,他曾报考各家艺术院校,屡试不第的滋味也尝过,广院说他不是国字脸,不适合学播音,电影学院嫌他个子不够高。
后来,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后,他一句英文不会,却去了美国读书。
耳聪目明却茫茫然的异乡孤独之中,他愣是用几块木头块、后来升级为一颗小石头含进口中,练就了纯正的纽约百老汇发音,闭着眼听他说话,分不出那些元音辅音的南北东西,基本上是个纽约客。彼时,他已经三十几岁,成年学英语,零基础,没几年就登上百老汇最瞩目的舞台,饰演男一号。
那出戏,叫《西贡小姐》,连演6载有余,是史上演出时间长度排名第四的剧目,最终谢幕时,达斯汀霍夫曼等一群人皆前往观看,错过不再。
那个不可思议的演员,叫王洛勇。
谢幕之后,他回归母语环境,这些年塑造了杨子荣、维和战士、卧底、闷声内向的公务员丈夫、倒霉透顶又流传后世的孔乙己,等等角色,还有最近的,中国剧场里面洋味最足的男一号:《简爱》之罗切斯特先生。
他苦学英语闯荡纽约的经历,曾经被写成过一本书《八闯百老汇的中国小子》,作者意在激励国内众多年轻后辈。
王洛勇,生于河南,长于湖北,血缘和经历中又与上海有很深的渊源。
他会在谈话中兴致所至,唱起我们随意提及的歌曲,有时是中国歌,有时是西洋曲。他也会回身拿起自己家中常备的小道具,比如,一个牙套,装在门牙上,立时,英俊绅士变成呲牙老朽的面目。他在意健康饮食,健康作息,对身体的爱惜,出于责任,也出于对职业演员这一身份的荣誉感。
他是情感表达直接的性情中人,请看他在博客上写的这段关于接演角色的心情:
《简爱》是我第一次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面对她的舞台,我心底的期待与激动是难以言喻的……至今仍记得那个接到电话的晚上,啊!让我夜不能寐了,哈哈……
追忆与罗切斯特有关的百老汇经历:
在96年,我还极有幸地与乔治·斯哥特(电影巴顿将军的扮演者和70年版《简爱》中罗切斯特的扮演者)同在百老汇上相遇过。
当时我在百老会剧院主演《西贡小姐》,乔治正在百老会上主演《继承风》的律师。我不仅有幸目睹了他人生最后的一个舞台剧,而且还在一次GALA的聚会上见到了他,还交谈过!
我当时曾激动地告诉过他,我和无数名中国的观众一样,被他扮演的70
版的罗彻斯特深深地打动过!对他精湛的表演/艺术魅力和风采感动过/记忆犹新!他有点惊奇的对我说“是吗?中国观众比西方观众强!因为那部电影在这里(指西方)反映一般!”
我问“为什么?”
他说“因为在我是前已经有了几个版本,许多人在先入为主之中,不能自拔!所以干我们这一行的,要敢忘!我们再仔细地向前人们学习后,要尽快地忘却他们,不让他们成为我们创作中的绊脚石!”
啊哈,多么具有霸气的思维啊!
后来我去看过乔治的演出,那天他正好是因病停演后归来的第一场戏,虽然他当时是已近70岁的老人了,可在台上,丝毫看不出半点迟钝和虚弱。他的每一段戏都是那样的专注、有机、真实!台词就是在很慢的节奏之中,也没有拖沓之感。特别是在他的最后一段法庭辩论的戏,他让全场的观众摒住呼吸,几乎彻底的忘记了那是一场演出,像是在真的法庭里一样的渴望我们同情的无辜者获释!
演出结束后,观众全体起立,谢幕长达半小时之久!
我凝视着舞台上,我身边的一位观众可能是见我很虔诚,便小声地对我说“每天都是这样!”
我问“是吗?你怎么知道总是这样?”
他提高了点声音对我说“我已经看了二十几场了!”
“?!!!”
所以这一次我也会试着去仔细学习剧本和角色,参考一些他人的优点,但是在演出我的罗彻斯特过程中,也会大胆的去忘的……
这次《简爱》的空前成功,是来自观众的,最好的礼物。
本周末是简爱第一轮演出的最后3场,这3场的票。早在一两周前,就陆续预定满了。
王洛勇,这次在中国的舞台上,再一次找回他自己。
相关阅读:简单,简爱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4cac300100di39.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