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帖】乒乓球基础知识(三):灌胶

(2011-07-07 20:35:48)
标签:

杂谈

分类: 乒乓心得

下面就针对套胶说一下,大家关注有关灌胶的问题好了!

.灌胶原理的探讨.

关于为什么快速胶水能在速度,旋转,控制各方面全方位地提高胶皮的性能,各个乒乓网站包括国内的和国外的,都曾经有热烈的讨论,有共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观点.我从自己灌胶的体验,对这些观点有的认同,有的有异议,也有些个人的理解.

当年在Butterfly的说明书中是说快速胶水干后形成的胶层使得海绵和底板之间能有轻微的相对"滑动",才使得在增加停球时间的同时也能增强弹性.效果是没错,可对这种"滑动"说法,我当时就有点持怀疑态度.仅仅因为粘结不是那么牢?胶层够厚时还勉强能说得过去,因为胶层可在海绵和底板之间起潤滑作用.而在第一,二次使用时,胶层会很薄,这种"滑动"有没有值得质疑,即使有,也等于没有潤滑,必然引起海绵张力的不规则取向,难以有我们体会到的那种效果.

Tibhar网站上的介绍除了继续保留这种"滑动"说法之外,还提到"horizontaltension"(平面张力)的概念.就是在平行于胶面的轴的方向上拉扯胶皮而产生的张力,这个张力的方向也是与胶面平行的.Tibhar说这种张力就是用前倾角度挥拍击球时赋予球旋转的一个主要因素.这点我倒是非常认同,因为前倾时这种张力正是以近乎切线的方向作用在球体上,而任何对球体的切线作用力都会产生旋转,包括由胶皮表面粘性对球的磨擦力也是属于切线作用力,所不同的是前者只是"近乎切线",还有一部分力穿过球心,所以也能增加球速,而后者几乎是纯切线方向,所以对速度(一速)贡献不大.

根据Tibhar的说法,快速胶水中的大量易挥发溶剂分子填充了海绵的气室后,让气室膨胀,海绵也随之膨胀,等于是在平行胶面的方向上拉扯胶皮,也就增大了上面所说的"平面张力",所以与来球切线作用时能赋予球更多的旋转.值得注意的是,Tibhar测出旋转比速度增加得更多,这说明快速胶水引起的面胶和海绵的"verticaltension"(产生球的一速)的增加,并没有我们想像得多(它叫speed-glue,而没叫spin-glue,所以我们自然都是以为主要增加速度).这也是为什么快速胶水不仅不会降低控制,而且往往会让控球更好的原因.但这并不是说speed-glue"速度"没有太大的贡献,只是没有太多增加脱板速度而已;其对能量转换效率的提高,主要都体现在二速的显著提升上.

如果"平面张力"就是让胶皮制造旋转的主因,那么为什么一块灌了胶打完没撕下的胶皮,第二天打却旋转很差,胶皮发"",只有速度而没有控制呢?照理胶皮还被扯着,"平面张力"还在啊.这就要考虑胶水溶剂分子除了对海绵,还有对胶皮本身的直接作用了.美国乒乓网站上曾有一位来自瑞典的学橡胶化学的网友从橡胶多链聚合物(rubberpolymer)的角度发表的见解,我觉得很有道理.虽然其中用了不少我不懂的化学专用名词,他的基本意思我还是明白了.大体上就是说在胶皮这种多链聚合物(polymer)的各条链(strand)之间通常互相牵制,相对"移位"(slide)程度小.球与胶皮撞击的能量不能轻易转化成链之间滑动而形成的势能,结果都变成热能消散掉了.而快速胶水中的溶剂分子就在这些链之间起到"润滑"作用,使得来球的能量更多的转化成链之间相互滑动的势能,这种势能在挥拍过程中再由多链的"滑动复原"而释放出来,转化成球的速度和旋转.这也是灌胶后面胶变软的原因.当溶剂完全挥发掉之后,没有了"润滑",多链之间扯着动不了,整个胶皮就会觉得"",既无旋转,也无底劲.这种分子水平上的"滑动"理论,似乎比前面提到的海绵在底板上"滑动"之说更加令人信服.

我觉得把Tibhar"horizontaltension"之说和上面的"polymerstrandsslide"观点结合起来,比较能解释我们灌胶后的真实体会.

了解这些对于我们打球有实际意义吗?当然有!因为知道了这些道理,我们就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的灌胶法,也会控制灌胶的程度,也不至于去相信所谓有效期一星期的快速胶水.

 

.灌胶的心得体会.

各种胶皮对灌胶的需要和反应都有所不同.象那些专为灌胶而设计的软海绵套胶,SriverFx,MarkVGPS,MendoEnergy,JOSC,以及各种胶皮的SV版本,不灌的话海绵的弹性是很差的,除非底板弹性较强,不然是没法打的.而这些软海绵因为密度小,其气室被溶剂分子充大后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膨胀,所以旋转和速度在灌胶前后差别很大.海绵密度较大弹性不错的,Sriver,MarkV等等,灌胶的主要目的不在海绵,而是面胶,为的是让胶皮变得更软,也有更大的"平面张力",这样吃球和旋转都有更多提高.胶皮表面胶脆的,也就是"polymerstrand"之间比较"",更需要灌胶让它们"滑动"更容易,从而变得更"",才会有较好的吃球和底劲;而这类胶厂家有意配以不是太硬的海绵,就是为了配合灌胶,Bryce,MP,甚至MoristoFG.而对狂2,3等海绵面胶都较硬的中国套胶来说,灌胶则对两者都很重要,一方面软化表皮,使吃球更好;另一方面使海绵更"",更有弹性和底劲.虽说Tensor是不用灌的,但我还是觉得灌了更好打,对我来说主要是为了增强海绵的力量,让其和面胶更平衡一点,更好传递底板的底劲,减少"浮弹""发飘"现象.

灌胶有在露天的,也有在盖紧的容器里的,更有现在的使用玻璃板的"俄罗斯法".这三种我都用过,用得最久的是第二种.最近开始用第三种.后两种在减少对人体伤害方面有一定效果,尤其是"俄罗斯法",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胶水,减少挥发造成的浪费.对于上胶很需软化的,建议用"俄式".一般软海绵露天即可,因为软海绵吸收快.软海绵若用后两种办法,经常会太""而贴不牢.

现在有三类胶水,一种是象FairChack,StigaEnergy这样有效1,2个小时的,还有就是LongLasting(4-5小时)MasterChack,YasakaSuperspeed,Juicultraeffect等等.前者干得极快,味道少些.后者慢多了,有时要等四,五十分钟,且味道巨重,但对旋转和速度的增加确实了得.第三种是Tibhar最近出的有效一星期的,我不太信,也不想试.

多次灌胶后海绵上的胶水层会变得很厚,影响手感.为了减少这种影响,我一般在灌过5,6次后就不再往海绵上刷胶水,而只是""一种叫"speed-gluebooster"的东西.其实它就是光含speed-glue中的溶剂部分,没有了其中的固体gluesolid,所以是纯液体的.而我们知道溶剂部分才是快速胶水中真正对胶皮起作用的有效成份.使用时用一根带铁丝把的棉球在这种溶剂里浸透,再尽量均匀地涂在海棉上,海绵上已有的胶层会被重新溶解,就跟再次刷过胶水一样,而底板还是刷原来带solid的胶水.在底板也有多次的胶层积留之后,甚至可以连底板都什么都不刷,只要用溶剂在海绵上就行了,也能粘得牢.

当然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搓胶".但并不是所有的海绵都能忍受这种"折磨",很多都特容易出现小坑.在我用这方法试过的海绵中,特别容易搓而几乎完全不出"",Moristo2000,CoppaTagora,HurricaneIII#20.而特会起坑的则有Sriver系列,MarkV,Bryce,MP要好些,但也要特别小心.

除了那些德国制的Tensor,是不是别的胶皮不刷胶就都不能打呢?有一段时间人很懒,在正手都不想灌,结果发现有不少胶皮不刷也能打,效果也不错,尤其是在配不太软的板时.这包括那些面胶较软而海绵不太软有一定弹性的,Ekrips,MarkV,MarkVAD,Rapid,也包括那些面胶虽脆,但海绵"中软"有一定伸缩强度的,比如SriverEL,BryceFX,Cermet,还有配22号海绵的狂3.Sriver,MarkVM2,Bryce,MP以及狂320号海绵,则是觉得不灌就让我不能忍受其手感的.

俄罗斯刷胶法

俄罗斯球员有一种刷胶水方法,可以使快速胶水的效果尽量发挥。

首先在胶皮上刷上厚厚的一遍(不必等干),马上贴到结净的玻璃上

十分锺之后把胶皮起出来,再刷一次薄的,干透之后就可以贴到拍上了。

这种方法可以使胶水中的有效成分只是挥发在海绵上而不怕扩散在空气中,既省时间、金钱(不必上三、四次),又减少空气污染。

鉴于国内的惯例,这儿只涉及胶皮、海绵、底板三者分开选购的情况,使用套胶的朋友只需参考海绵与底板的粘贴方法即可。

通常来说,建议先给海绵刷胶,因为海绵吸胶最多且干得最慢。将刷子蘸满胶水后,在海绵上纵、横两个方向上各刷一至两遍即可(每遍之间最好稍有间隔时间),注意每次落刷后要从一端连续刷到另一端,以使胶水分布均匀,若是习惯用较大的胶水量,可直接从罐中倾倒出胶水至海绵中央,每次形成的胶水层直径约35mm,然后用刷子迅速涂开。涂抹时动作要快一点,以免来不及将胶水涂匀,对于较黏稠的胶水尤其如此,海绵吸胶后的拱起也会给刷胶带来一点麻烦。若海绵上的胶水已开始显干,则宁可这一遍没刷匀也不要继续涂抹,否则越刷反而越凸凹不平,干脆待下一遍刷胶时弥补。对于底板,刷胶前应注意是否需要预处理。传统的国产底板所用木材纹理致密不易损坏,但随着弧圈板的兴起,新的问题产生了——不少底板所用的面材(即最外一层木材)在换海绵时很容易带下一条条的木屑,反复几次以后,加上击球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碰撞等因素,好好的底板很快就被破坏得“惨不忍睹”了。曾经就接到过一位朋友来信,很伤心地诉说了他咬牙花几百元购买进口板后的如此遭遇,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买到了假货,相信有过类似疑惑的球友不在少数。实际上,这一情况在进口弧圈板中很常见,典型如Avalox500/StigaOC/ButterflyKonglinghui等,大家只需在粘贴前将板面均匀地涂上一薄层清漆之类的物质、再用细砂纸稍事打磨即可,据称马文革涂的是透明指甲油,木工用的自喷光油也是不错的选择。总之,以既能保护底板、对其击球性能的影响又尽可能小为宜。也有的底板在出厂前已经过了预处理,为球迷省去不少麻烦,如银河推出的UV系列产品。偶有个别进口底板的保护层过于光滑导致粘贴不牢固,同样可用细砂纸略为处理使其表面粗糙一点。若是想在涂有油漆的成品拍背面粘贴,可先以“硝基稀料”溶去漆层,比砂纸打磨快得多,但是毒性较大。

给底板涂胶的方法与海绵类似。注意底板上的胶水层要薄一些,木头的吸胶能力可远不及海绵,新底板或是面材较软的底板其胶水用量需略多一点。胶水刷过后,晾干至表面几乎不粘手,且海绵的变形完全恢复,将海绵由拍柄向拍头方向轻轻平放上去,然后用滚子同向滚压,注意第一遍不应太用力,避免将海绵扯至变形,刚刚能令海绵与板面合上固定即可,随后可略用力多滚两遍,滚速宜均匀且不可过快,如发现海绵与底板间有气泡未赶出则最好立即撕下重来。若胶水尚未晾干即粘合,会降低击球时的旋转性能,且这一影响会持续一小时左右。如发生这种情况,你可以继续使用40分钟左右;如仍无好转,撕下重粘。若嫌胶水干得太慢,可用电吹风吹一吹,但风的温度不宜调高。但也有球迷认为最好不要用电吹风吹底板,因为底板中或多或少含有一些水分,热风可能导致其变形。粘合之后,当然是剪裁了。如果你不是经常更换海绵而希望一次粘贴维持的时间尽可能长些,也可将这一步稍缓进行,或是将拍子放在平整的桌面上用手掌均匀地压一压(贴有海绵的一面朝下,注意搁置时将拍柄悬空),因为下剪时偶尔会将刚刚粘上的海绵边缘绊松。但施压时最好不要过于用力,否则对于中等以上水平的球友来说,可能会感到海绵被压“死”了。用剪刀沿底板边缘将海绵的多余部分裁下,技术熟练者最好是一气呵成,初学者也可先剪个大概再逐步修齐。不过,剪完之后,看看粘拍师傅的成果,再看看自己的成果,大多数球友恐怕都不会对自己太满意,也难怪,若是让你也一天剪上十几遍,想不整齐都难。但是先别叹气,看看电视里国外球星们的拍子,没有几个不是多出一圈“狗啃”般边缘的,其实这多余的部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底板边缘的作用哦。如想追求完美,也可在剪裁后以细砂纸将不平滑的边缘细细打磨一番,或是干脆不用剪刀,把粘有海绵的底板平放在玻璃板上(海绵朝下),以锋利的刀片、美工刀之类沿边缘将多余海绵划下。但是,切记边缘有磕伤的旧底板最好勿用此法,不然一个不小心,有可能刀口就划拉下一片木条。

接下来进入粘拍过程中最具难度的部分——给胶皮涂胶水,难在哪里?关键在于不能让胶水流进颗粒之间的底皮上(对反胶而言),否则胶水一干就把相邻颗粒之间牵牵扯扯,令得胶皮表面坑坑洼洼。建议缺乏经验的朋友先找两张废胶皮练练手。当初还在读高中时,从《乒乓世界》上学了一招,“用玻璃板”,如获至宝,连忙如法炮制,在洁净的玻璃板上均匀地涂一薄层胶水(面积稍大于胶皮即可),将(反胶)胶皮颗粒朝下轻轻平放上去,略用力均匀压实,稍等片刻,慢慢揭起胶皮就会看到颗粒顶部上附着了一层胶膜。但这种方式的弊端也很明显:玻璃板上的胶水经常干得过快;揭起的胶膜往往不完整而导致胶皮颗粒上胶水分布不均(可用手指再沾上胶水补匀)。曾见有人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玻璃板上涂过胶水后,双手平拈起胶皮往胶水层上蘸下去,迅速提起,再蘸,再提起,如此七上八下一番,颗粒上的胶水就均匀了,直把人看得……此等倒练《九阴真经》的本事还是留待有兴趣成就高手风范的DIY爱好者尝试吧,小编更愿意老老实实学习用刷子:将刷子蘸过胶水后,在胶水罐的内壁口用力快刷几下,令刷毛上只留尽可能薄的一层胶水,然后轻扫颗粒表面,注意刷子角度平一点,感觉刷毛上没什么胶水了就再蘸一次、再挤出多余胶水、再刷,通常纵、横向各刷完一遍即可。网友maak2000提供了一种改进方法,将胶皮卷起来涂抹,用刷不甚熟练的朋友不妨一试。netatom网友则是将一块洗碗用的海绵浸润胶水之后来涂抹胶粒,涂抹中注意不可用力以免将海绵中的胶水挤出。万一胶水不小心流到颗粒之间了,可待其稍干后用尖细的物体(如针尖)将其挑出;若是粘贴完毕才发现问题,可用打火机在凹进去的胶皮附近烘一下(注意不是烤)。正贴胶也有自己的性格:其底皮往往较反胶显得薄而软,涂上胶水后很容易变形打卷(长胶、生胶尤甚),从而给粘贴带来了小小的麻烦。你可以事先用小图钉将胶皮的四角固定住,再用刷子均匀涂两遍胶水,晾一会之后胶皮会自行复原。若你每遍用的胶水很少且很快将其刷匀,也可能不会产生变形。给海绵也刷上胶水,待海绵、胶皮上的胶水均干至不怎么粘手时,将一张比较结实、表面光滑的白纸轻轻置于海绵上,只留出靠拍柄的一窄条,把胶皮轻放上去,然后边抽白纸边用滚子跟着碾,一定要轻,否则会把胶皮压变形,一遍滚完之后可再稍用力多滚两道以使粘贴牢固。若是临时没有滚子可用,以手代替也可,由中间向两边轻按,注意按压的点密一些以将气泡赶出,千万别东一下西一下地乱按,且不要用力拉撑胶皮。熟练之后,也可不用白纸“做媒”。

如果想走“专业路线”,则略有不同。给海绵刷胶水的遍数要多一些,每次不等膨胀的海绵复原即行粘合,为迅速让海绵尽可能多地膨胀,可在刷完一遍胶水后,待其变形到最厉害时,即贴到底板上闷一会儿,撕下来再刷,再闷,再刷,如此反复。你还可以先将胶皮与海绵粘合,再给海绵灌胶,这样在海绵膨胀的同时胶皮也被拉伸。灌胶后,每次打球结束时最好把覆盖物撕下来,让身体紧绷的伙计喘口气,不然他很快就会老化掉。甚至,有一种不需大量胶水而能自制“TENSOR”的方法,即粘贴时尽可能用滚子加力把海绵拉伸撑开,使其硬生生地绷在底板上,击球时同样能听到金属声,速度也增加许多,但由于胶水的缺位手感就不是那么柔和了,旋转也差很多,若是让胶皮同海绵一起“受刑”,则胶皮还有可能在使用几次之后裂开,就像真正的TENSOR套胶的脆性胶面那样。

如果胶皮与海绵之间脱胶,直接从脱胶的缝隙里补胶并非明智之举,最好是小心地将其整个揭下重贴,或者干脆换新的。

对于直板,多数人DIY时都会在覆盖物与拍柄之间留出一定空隙,但也有人喜欢全部贴满,这就因人而异了。不过,对于贴两面的直板,小编建议将背面贴满,一方面利于手指握拍,另一方面若是两面都留空隙则球拍的重心会过于靠拍头而显挥动不便。

对于经常DIY球拍的人来说,将海绵从底板上撕下并非难事——他们的粘贴习惯往往保证了覆盖物的易于分离,即使偶有粘得过紧的,只需慢慢沿垂直于底板表面木纹的方向用力即可。但海绵的使用寿命一般长于胶皮,此时若想把胶皮剥下并保留海绵就有一定难度了。

进口套胶通常是最难处理的,主要问题在于海绵质地相对柔软,而早期的国产套胶则好办得多,在准备此文的过程中就曾找来一片搭配普通天津橙海绵的套胶,未借助任何辅助手段,很轻松就直接撕开了。这一方面与其制造中的粘合不及进口套胶紧密有关,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传统国产海绵大多质地较硬不易损坏。然而,自G888开始,国产套胶尤其DHS的套胶越来越难对付了,其胶皮与海绵简直浑然一体密不可分,颇有与国际接轨之势。若是自己将海绵与胶皮粘合的,则相对较易分离。不过,任它何种情况,相信你在看完我们的攻略,再稍加实践摸索之后,都可成功地完成“剥皮”手术。目前任何海绵与胶皮之间的粘合剂,全逃不出有机化学物质的范畴,针对这一本质,剥皮便有两种思路——溶解和加热。前者是“以胶攻胶”,用新的有机化学物质来溶解原有的粘合剂,效果好坏主要取决于所用溶剂是否“适销对路”;后者是“凤凰涅磐”,让粘合剂受热后逐渐融解,讲究的是火候、技巧和耐心。哪种方式更好?不能一概而论,而需视具体条件判断,不同的情况有五花八门的应对方法。

先说加热。最常见的加热方法是电吹风,先以最高温度最强风力对准胶皮边缘的一角猛吹,待此处的粘合有所松动时,用手掀开一角,对着胶皮与海绵之间吹,边吹边适度用力扯住胶皮,就会看到胶粒一个个与海绵分开了。此法的关键在于,“集中优势兵力”,重点突破,一定要将局部加热到足够温度时再进行用力分离,若是东晃晃西晃晃的吹法,不知要吹到何年何月了。如果觉得电吹风太慢,或者怕热风吹得手烫,不妨换用更高级的装备——蒸气熨斗(或普通电熨斗):直接在胶皮上高温熨烫,适当时间后以手慢慢撕开。网友Zamq干脆把待分离的覆盖物(胶皮朝下)放到拿掉锅体的电饭煲上加热然后剥离,烹了一道“铁板烧”的菜,与此类似的是用电炉烤。Kwong网友则匠心独具,将烧开水时炊壶嘴冒出的蒸气喷向海绵与胶皮之间以达到加热的目的,但需小心勿烫伤自己。顺便说一句,竟然有人直接将覆盖物放到开水中煮,即使海绵能抵御100摄氏度的连续高温,钻进海绵气孔中的水也会令其难以继续使用了。涂抹难度较大的,不妨事先戴上手套进行。

再来说溶解。单纯从性能上看,进口的专用溶剂如TSPRubberRemover之类是最好的选择,见效快、毒性小,但我们“剥皮”的目的就是保留海绵,以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为宗旨,若借助此等价格昂贵的易耗品,似乎有违DIY精神。可供选择的替代品有灌打火机的火油(网友推荐Zippo牌,地摊货更便宜)、橡胶水、高标号汽油(90#以上、杂质少)和醇酸稀料等等,但均有不同程度的毒性。以钢尺一端蘸上准备好的溶剂,向胶皮与海绵之间捅去,或是以刷子蘸溶剂刷进去,同时用手逐渐将胶皮扯离。不论你施用何种“酷刑”,切记的是要耐心和把握时机,加热时间少则几分钟多则一二十分钟,溶解也需有一个过程,加热不够或是溶解不完全时强行剥离只会令胶皮海绵玉石俱焚,加热过多则可能伤及海绵。小编在试验中就曾以电吹风剥离了TriplePower套胶,网上也有不少球友成功地为数种进口、国产套胶动过“手术”,而有的人却说无效,恐怕是缺乏耐心所致。

剥皮后得到的海绵通常是难以直接使用的,与多次灌胶后的海绵类似,其表面附有顽固的胶水残渍,甚至带有胶皮颗粒的残余,这就进入我们攻略的最后一步“去渍”了。对于DHS22#之类的硬质海绵,只要灌胶的残留物足够厚,可以直接用手将胶膜搓下来,小编在演示中的**作对象是TriplePower,虽然它属于进口套胶,但海绵仍算相对致密的,故可运用此法。若是柔软的海绵,或是剥离胶皮后的残留物,就必须再次借助于溶剂了——可以用剥皮时提到的各种溶剂,也可直接用粘拍的胶水,但后者的效果通常较差。将溶剂刷(或直接倒)在残渍上,然后蒙上一层玻璃纸,以免溶剂过快挥发掉,一两分钟之后,揭开玻璃纸,如残渍已显软化溶解,即可开始“搓攻”。对于质地较硬的海绵,就地取材,将废胶皮攒起,用颗粒面搓之;否则,可选用一块不掉毛的柔软粗糙棉质白布逐渐擦之。废胶皮的颗粒坚韧有力,对付顽渍效率较高,但若力度掌握不好就会“抓破美人脸”了。不管选择哪种方式,都应注意从一点开始单方向往四周擦、搓,切忌来回使力。类似于剥皮时加热的技巧,去渍时最好也打“局部战争”,溶解一块搓一块,若是先把溶剂遍涂,只怕没来得及搓到有的地方就干了,反而令残渍更多。也可用钢尺,一端压在加了溶剂的海绵上,均匀用力向前平推,所过之处残渍纷纷投降。也有人用砂纸来打磨残渍的,小编试验的效果不佳,有兴趣的朋友可自己尝试一下。值得一提的是,过厚的残渍其清除难度会成倍增加,因而最好每隔一段时间就清理一次。同时,上面用到的各种溶剂是否会给海绵性能带来一定程度的负作用,尚未可知,但确实在球迷中被广泛使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