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逢》《贺年》

(2025-02-20 10:26:14)
标签:

微诗

闲情

杂谈

分类: 诗歌
《重逢》
由学名,能答出是05届
对不上那少年
只得大谈你的车
2025-2-6

《蒲公英》
世界那么大
命运却只让你落脚蓬蒿
不躺平,亦然春开
2025-2-7

《有感一棵桂花树》
失之于软
困守你身下的儿孙
个个假凌云
2025-2-8

《焰火》
砰砰,一路相送
白天光彩少
以乐衬哀乃天才手法
2025-2-9

《候鸟》
哪里好过,就迁徙哪里
两边舒适的巢
都盼着我去养老
2025-2-10

【廖仲强点评】借鸟喻人。有一种候鸟常指打工族。诗人在这里,候鸟是指退休后异地迁徙养老的一群。他们在乡下老家与城里儿女的新家之间不断往来,寻找着最为合适的人生归宿与栖息地。两头牵挂与不舍,内心的依恋可想而知。
【素魄清魂点评】我们人类中的一大部分人群,何尝不是如这候鸟一样,奔波劳碌,只为安身立命。哪里适合生存,哪里便是我们的家。客观的社会现实具象化的表达,贴近生活,通俗易懂。

《醒来》
凉,湿。叫人不安惆怅
异乡的孤枕
没被爱梦惊扰吧
2025-2-10

【素魄清魂点评】最平实的意象,往往最能打动人心。我们都是平凡的人,过踏实的人生,睡安稳的觉就是属于我们的最大快乐。起句“凉”与“湿“,从诗人自身感觉入笔,引发读者共鸣。不禁联想诗人在那个潮湿阴冷夜晚,一个人辗转反侧,是多么孤寂,触发过多少心底的惦念。“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此刻或许有了更深刻的释意。语言质朴平和,直抵人心。

《望月》
圆缺,都有定数
驾驭好升落
才能温暖所向的人心
2025-2-10

《子夜》
微信,条条都是为催婚
儿子始终不理
父亲仍小心编发
2025-2-11

【廖仲强点评】对于父亲期望儿子早日结婚成家的微妙而又胆怯心理刻画得十分逼真和到位!
【幽兰点评】可怜天下父母心,细节描写逼真。

《元宵节》
春雨落。烟花闹不了明月
汤圆败挤锅里
你呀,蓬勃在远方
2025-2-12

【廖仲强点评】无月的元宵节,心情也难免有点儿败落。别样的情绪,心中仍有蓬勃的远方。
【墨林点评】这首微型诗以简练而生动的语言,捕捉了元宵节这一传统节日的独特氛围,并巧妙地融入了作者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春雨落”一句,既点明了时节,也为全诗增添了一抹淡淡的哀愁与清新。首行中,“烟花闹不了明月”,通过对比烟花的绚烂与明月的宁静,展现了元宵节夜晚的复杂情感:既有节日的喜庆,也有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次行“汤圆败挤锅里”,则以生活化的细节,描绘出节日中家家户户煮汤圆的热闹场景,同时也隐喻了人们内心的拥挤与纷扰。尾行,“你呀,蓬勃在远方”,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作者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与美好祝愿,使得整首诗在简短的篇幅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与深邃的意蕴。

《元宵节的公墓》
一片红。爆竹屑纸灯笼电子灯
还有明烛与烟花
灿烂如昔,莫问他祭谁
2025-2-13

【墨林点评】这首微型诗以独特的视角和凝练的语言,展现了元宵节这一传统节日在公墓这一特殊场景下的独特氛围。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色彩和意象的对比,首句“一片红”,既点明了元宵节的喜庆色彩,又为全诗奠定了基调。次句,通过列举“爆竹屑纸灯笼电子灯”以及“明烛与烟花”等节日元素,进一步营造出了元宵节的热闹氛围。背景村托出来了。尾句,诗人却笔锋一转,“灿烂如昔,莫问他祭谁”,将读者的思绪引向了对逝者的缅怀和对生命的思考。这种在喜庆中蕴含哀思的写作手法,不仅使得诗歌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也让人在品味节日的欢乐时,不忘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体现了诗人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烟花》
闲怨,不如灼燃自己
夜被激活了
才是最美的逆袭
2025-2-14

【廖仲强点评】烟花,咏物诗,借物方志。与其自艾自怨,终于无所事实,不如拼力一搏,正如烟花一样,将自己点燃,在黑暗中,发射出绚美的光彩,照亮夜,上演一场逆袭的舞台剧,尽显生命芳华。

《打开诗的门》
有时,某个词语眼前一亮
思绪便翩跹
不枉枯坐,速成三行
2025-2-15

《另一种花开》
盆景边,她趴着观察蚂蚁
专注的心神
曾芬芳了我多年
2025-2-16

《远去的年味》
初四的爆竹声
拦不了鸡豚挤进后备箱
只好慢慢,歇下来
2025-2-16

《在故乡的怀里》
如月,轻抚着亲山爱水
怕一声:爹
惊出那灵怪猿啼
2025-2-16

《贺年》
寄张祝福,给游荡的自己
算好抵达老家
用来它与过往和解
2025-2-17

【李爱霞点评】以简淡之笔,写贺年心境。于祝福中,见游子归途,思过往如烟,与已和解,与往昔和解,尽是禅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迎春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