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亚运会 —给一个让广州欢动的理由
(2010-12-21 17:40:07)
标签:
杂谈 |
2010亚运会
文/图 aMay
2010年11月12日夜,当承载着亚运参赛国和地区的46艘游船驶离广州的各个码头,齐聚向海心沙的湖心岛;当被昵称为“小蛮腰”的广州塔随着开幕式倒计时的欢呼幻化出绚烂烟火的羽翼;当孩童的微笑、老人的慈目在南粤大地的婉约风情中初现光芒—广州的魅力,像一幅画卷,徐徐展开在珠江的烟波里,荡漾在人们对体育欢娱的期待中。
两年前的北京鸟巢,一幅浸满了中国精髓的画轴也曾让世人为之惊叹。一届运动会,不仅能体现人类对自身体能极限的挑战、对竞技对抗的拼搏精神,更重要的是展现了东道主国家的文化魅力与人文情怀。被国际奥委会盛誉为“无与伦比”的北京奥运会留给了人们太多的回忆与感动,延续到两年后今天的广州亚运会上,你依然能看到国人更加友好、开放、自信和开朗的风貌,点缀着这个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现代奥林匹克之父、法国人顾拜旦在近100年前的《体育颂》中曾激扬地勾勒出对体育精髓的理解:
对人生而言,重要的不是凯旋,而是战斗。重要的不是取胜,而是参与。体育像一面镜子,浓缩了每个人在人生长路上的曲折:有胜利的喜,有失败的苦,有追逐梦想的满足,也会有永不放弃的坚定。所以人们喜爱体育,爱它“短兵相接”的刺激;人们期待体育的盛会,盼它能让全城欢动,能有充分的理由暂时忘却生活的压力而单纯的快乐。对于孩子,亚运会是不散场的游乐园,很多的热闹让他们“乐不思蜀”;对于情侣,亚运会是适合约会的好场景,演出、比赛可以共同沉浸其中;对于家庭,亚运会更是共享天伦的节日,在为选手呐喊加油或为之遗憾的叹息中,同步的不仅是感情的宣泄,更是理解的加深和不离不弃。
16天的亚运会,广州齐聚了亚洲各路体育精英同台角逐:有“老骥伏枥”的沙场征战,有“90后新秀”的初出茅庐。场上的拼争之下,是各国选手不同风采、个性的多元化体现和跨越了种族与语言障碍的友好交流。“激情盛会、和谐亚洲”—广州亚运会的口号描摹了亚洲体育的版图已融合不分—伊朗的女选手身着长衣长裤、裹着头纱照样在赛艇项目的水面上奋勇争先,虽然没能斩获金牌,但领奖台上的她们依然笑靥如花;印度的运动员,好像宝莱坞里的歌舞片演员,在领奖之后和队友们大声歌唱。走进赛场背后的运动员准备区,更真实的选手们更像你的朋友在谈笑风生。认真比赛,享受生活—体育本不是只为了夺取金牌而单调的残酷不堪。沐浴在风和日丽的阳光下骑马、划船、跑步、跳高,或是在温度适宜的场馆里打球、下棋、打牌、搏击,亚运会的42个大项目里,一半以上都是我们喜闻乐见并乐于参与的体育活动,最适合强身健体,解忧去乏。看着运动员们在台上投入的津津有味,谁都免不了受到感染,想要一试身手跃跃欲试。
亚运会既是运动员的舞台,更是广大宾客的剧场。邀请亚洲的左邻右舍来家里“做客”,东道主广州的热情溢于言表。无论是身处场馆还是走在街头,随处可见身着制服的工作人员、志愿者,武警保安坚守在岗位上,为五湖四海的宾客提供帮助,为亚运会的成功默默奉献。据媒体报道,广州亚运会的赛会志愿者有6万名,城市志愿者多达50万名。覆盖了广州城区街道的“新生活驿站”—广州亚运会志愿服务站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不管是广州市民还是外地游客,都能真切地感受到借着举办亚运会的东风,人们能更多地享受到城市提速的现代化与便捷度,以及宾至如归的归属感。据了解,自申办成功到举办亚运会的6年间,广州大力整治了环境的改善,新建了配套的基础设施,拓展了城市的外围距离,使以往总是给人印象乱糟糟却又不乏活力的城市井然有序了很多。这一切的改变,都是人们最期待和最愿意看到的。
一届体育盛会是一座城市大踏步向前发展的助推剂。除了对城市经济、全民健身、文化发展的带动与促进之外,广州以开放而充满活力的姿态面向亚洲和世界,吸引的媒体报道、市场投资、旅游发展等关注都将为广州带来更多的机会。天水一色的开幕式揭开了广州娇羞的面纱,借由镜头的眼和笔尖的描述,中国之外的亚洲或是亚洲之外的世界,都已经惊艳地看到并更加愿意想要认识这个婀娜多娇的广州。
人们拥上街头,欢乐地投身于这场城市盛宴中,感受着城市和国家在身后的强大给予了我们更多追逐梦想的机会。亚运会不再仅仅是体育的拼抢,当你投身其中,带着你的期许和梦想来看,它会像一个万花筒,呈现着你所期许的快乐。这是亚运会的不同,更是我们内心所愿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