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珍藏跨海聚首
(2010-02-24 16:09:26)
标签:
杂谈 |
民间珍藏跨海聚首
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文
大画家倪瓒、郭熙、马远的旷世奇画,青花、粉彩、斗彩瓷器珍玩,来自大陆和台湾地区民间藏家以及旅美华人藏家王己千的近百件藏品,同时出现在了首都博物馆不久前主办的展览上。不仅藏家和藏品都是声名远播,而且承办方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和协办方台湾鸿禧艺术文教基金会鸿禧美术馆,也在收藏界中人尽皆知,名画、名器、名家,这样的豪华阵容,给大陆收藏者带来的精彩非同凡响。
收藏界对已故美籍华人王己千(季迁)的宝五堂旧藏评价非常高,称其可以代表中国传统绘画自两宋至明清近千年鼎盛时期的基本风貌和璀璨成果,其中有一幅画在华人收藏界盛传,但多数人都是只闻其名,未见其面,它就是宋代郭熙的《秋山行旅图》,曾经被晚清著名收藏家庞莱臣收藏过。
此次将这幅画带到北京展出的王己千的孙子王义强至今记得,当年祖父在拍卖前一直为该画的鉴定、价格等问题紧张思考着,甚至三天三夜无法入眠。
1999年,在美国纽约的一场拍卖会上,王己千凭借几十年积累的深厚鉴赏功力,斥巨资143.25万美元竞得了宋代郭熙的《秋山行旅图》,当时突破中国古代书画近10年在海外的最高纪录。该画购买后一直深藏在美国纽约,很少有人一睹其真正风采,这次在首都博物馆展出是其第一次与国内公众见面。
郭熙是北宋河南温县人,曾经是御画院艺学,后来升至画院最高的“翰林待诏直长”,深得宋神宗器重。神宗赵顼曾把秘阁中所藏名画让郭熙鉴赏,郭熙由此得以遍览历朝名画,“兼收并览”终于自成一家,被誉为“独步一时”的山水画大师。
这幅《秋山行旅图》画面正中峰峦叠起,朱峰高耸,近景处溪流清浅,岸边岩石裸露,有杂树一丛,远处云深雾浓,依稀有群山莽莽。郭熙根据自己的创作经验总结出山水画构图的“三远”法制:“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该画中自前景透过中景而望远景,层次分明,表现出纵深的空间距离,画面境界阔大,使人观之精神振奋。又以卷云皴法表现“西北之山多浑厚”的状态,气势雄壮,盘礴而连延,拔萃于四野。
与郭熙《秋山行旅图》同样声名远播的是倪瓒的一幅画,
“倪瓒的作品很少有绢本传世,全世界只有两件他的绢本,祖父收藏的《溪山仙馆》就是其中之一。”王义强说。
元代画家倪瓒出身富豪之家,生性清高,一生不愿当官,在他的“云林堂”、“清閟阁”中收藏大量图书珍玩。倪瓒专意读书,无论经史子集,佛道经典,他都专心阅读批校,所藏法书名画,都悉心临学。倪瓒作诗崇尚清新,与杨维桢、张雨、郯韶等人相唱和,有萧散清逸之趣。倪瓒在书法上有一定建树,有魏晋人风致,但他更擅长画山水、枯木、竹石,多用水墨,董源、荆浩、关仝对他的山水画产生很大影响,山石树木则师从李成。
倪瓒崇尚疏简画法,以天真幽淡为趣,能脱出古法,别开蹊径。作品大多取材于太湖一带景色,自认为“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画风对明清文人水墨山水画影响颇大,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元四家”。
藏有这两幅珍品的王己千,在旅居纽约曼哈顿50多年间,累积家资尽赀书画,孜孜不懈地寻藏散失的中国书画名作巨迹,传播中国文化,被称为“将中国书画艺术推向西方的灵魂人物”。1997年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特别建立了“王己千家族艺术馆”,专门展出王己千家族收藏的中国书画。这些藏品是王己千于1973年和1999年先后捐赠的37幅宋元书画。
王己千曾希望回国举办个人收藏展览,不幸的是,2003年老人突然辞世,他临终前个人收藏仍有大约200余件。为了完成祖父的遗愿,王义强策划了这次在首都博物馆的展览,“作为王氏家族的继承人之一,我感到有义务将家族中的重要收藏品组织起来展示在国人面前,使爱好中国古代书画的朋友有机会、更深入地了解民族文化及其艺术传统的博大精神。”
在内地藏家提供的书画藏品中,有两件作品非常重要,一件是先后经过谢稚柳、徐邦达、启功三位大家过目的宋代马远的《宋帝命题山水册》。
存世的宋画数量稀少,有宋代皇帝御题的画作更是凤毛麟角,已知南宋时期只有高宗、宁宗、理宗三位皇帝御题画还有留存。据徐邦达先生考证,存世宋帝御题画作仅有18件,其中多是宋帝御题画名或依据画作意境而题诗。像马远《御题山水册》这样,由宋宁宗御书前贤及其祖先诗句,然后以此作命题,让马远按照诗意绘画的作品,可以说是绝品。
马远出身于绘画世家,南宋光宗、宁宗时任画院待诏。他继承并发展了李唐的画风,尤善于在章法上大胆取舍剪裁,描绘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画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观。这种“边角之景”予人以玩味不尽的意趣,所以马远又号“马一角”。
另一件绝品书画是林子奂的《豳风图》。林子奂的斋名为白雪巢、集学轩等,他能诗文,善画山水、人物、花鸟和走兽等,笔墨潇洒,苍劲秀润。
《豳风图》是林子奂根据《诗经》创作的。《诗经》分为风、雅、颂,其中《风》是从周南、召南、郑等地采集的歌谣,《豳风》就是其中之一,“豳”同“邠”,古都邑名,在今陕西郴县。《豳风》共有诗七篇,分别为“七月”、“鸱鸮”、“东山”、“破斧”、“伐柯”、“九罭”以及“狼跋”,其中多描写农家生活,辛勤劳作的情景,是我国最早的田园诗。
完整的《豳风图》应该有七幅,但是目前只有五幅,缺失了两幅。林子奂的传世作品非常少见,另外有一幅《山崖对坐图》收藏在博物馆里。
中国青花瓷享誉世界,永宣时期青花瓷开创了明清青花瓷器盛行的先河,台湾地区藏家参展的明永乐青花缠枝青花莲纹天球瓶,制作细腻精致,保存完美无瑕非常罕见。
明永乐青花缠枝莲纹天球瓶小口直长颈,此瓶胎体灵巧,釉质肥厚,微泛青色,釉面匀净,平整光滑,青花翠蓝,有蓝黑色斑块。通体装饰青花缠枝莲纹和如意纹,构图疏密有致,运笔潇洒自如,线条流畅生动,花叶盛开舒展。
釉下用青花描画出所绘图案的蓝彩部分,罩釉烧成,再在其余部分各按所需绘彩,二次烧成就是“青花五彩”,盛行于明嘉靖、万历时。内地藏家收藏的明嘉靖青花五彩鱼藻纹盖罐,白地由青花绘边纹,水草,浮萍,并用青花书写“大明嘉靖年制”六字楷书款,用黄釉作地绘12尾鱼的轮廓,在黄釉地子上,用巩红彩勾画出神态各异的12尾鱼。
这件高40厘米的青花五彩盖罐是五彩中的大器,烧制难度很大,构图错落有致,青花色彩淡雅明快,“黄上红”纯正明亮。相关资料显示,同型盖罐全世界共有4件,其中3件在博物馆,只有这件收藏在国内民间收藏者手中。
另外一件与之媲美的是台湾地区藏家收藏的明万历青花五彩群猫图花棱形盖罐,呈带棱柱状,罐体截面呈多棱花形。通体满饰青花五彩群猫图,纹饰间以青花双弦纹或五彩卷草纹等间隔。平面盖上有凸起花筋六分盖面,圆珠钮上加饰玛瑙圆珠,花筋间留白处也绘有五彩花草纹。五彩鲜艳,描绘精细,青花点缀,层次分明,充分表现出了万历五彩的繁华风格。
粉彩瓷器初创于康熙晚期,是在结合五彩与珐琅彩的基础上产生的。粉彩中的白色加入了砷元素,所以呈不透明的“玻璃白”色,这种乳浊状的白色与不同色料混合后产生粉化作用,调出的色彩粉嫩娇柔,与浓艳硬朗的五彩风格迥异。
雍正时期是粉彩瓷器成熟并盛行的时期,台湾地区藏家收藏的清雍正粉彩花卉七方盆可以说是典型的代表,而且是极为少见的大器。
清雍正粉彩花卉七方盆,高19.7厘米,七角方柱形,下为仿木纹釉花盆座。造型简洁,胎体厚实,给人稳固大气的感觉。通施白釉,盆身外表面绘通景式花卉图案。画面丰富具有层次感,色彩浓而不艳。柔美的彩绘与挺直的轮廓结合,相得益彰。
另一件清乾隆粉彩山水纹双耳尊高45厘米,颈肩两侧装饰红釉描金螭龙耳一对,整个形体似鹿首或牛首状,又称“鹿首尊”、“牛首尊”。通体绘青绿山水图,苍松翠柏,湖光山色,亭台水榭,石桥渔舟。画面层次清晰,笔触精致细腻,用色浓重艳丽,好似一幅天堂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