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周道·中国国际板先瞻
(2009-07-30 10:29:42)
标签:
《投资家》第6期专栏周道财经 |
分类: 专栏 |
中国国际板先瞻
周春生:允许境外企业到中国来上市,除了国际金融中心的考虑之外,再就是要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
文/本刊记者 岳巍 实习记者 夏雪
5月11日在伦敦举行的第二次中英经济财金对话中,中国表露了开设国际板的意愿,随后发表的新闻公报中确认,中方同意按照相关审慎监管的原则,允许符合条件的包括英国公司在内的境外公司,以股票或存托凭证形式在中国境内证券交易所上市。这样的政策取向初步印证了之前有关中国推出国际板的相关预测。长江商学院教授周春生就这一话题与本刊进行了互动交流。
国际板是金融市场发展必然
《投资家》:目前,与国际板相关的各项议题被很热烈地讨论,中国官方似乎也有意开放外资在中国进行IPO,这看起来是个准备了好多年的过程,那么是什么让中国官方下定决心在这个时候推出国际板呢?
周春生:我觉得有几个原因。第一,在几年前,中央就在酝酿要把上海建成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上海现在其实已经是一个金融中心,但那是国内的,并没有和海外资本市场、海外企业对接,对海外投资者也没有足够开放。上海和深圳两个交易所,上市企业几乎都是中国境内的企业,没有国外企业,甚至没有香港的企业在内地的A股市场上市,这个跟上海要建立国际金融中心实际上是不匹配的。现在的中国,除了香港,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国际金融中心。中国要想真正建立国际金融中心,就应该允许逐渐地开放境外企业到中国来进行融资,也是给中国的投资者提供更多的投资机会。
第二,我们之所以这个时侯提出来要允许境外企业到中国来上市,除了国际金融中心的考虑之外,再就是要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最近央行的领导也提出“在适当的时候,中国资本向下的资金流动要逐渐放开”,这也是在为人民币的国际化做准备。其实人民币要真正变成国际货币,不只在国际贸易结算中扮演的角色要越来越重要,在资本结算、在金融市场上扮演的角色也必须越来越重要。在这个情况下,我们允许境外的企业到中国来上市,而且我们还可以让一些中国内地的企业甚至海外的企业去香港上市,但是以人民币作为交易和结算的基础,就像B股使用美元和港币,我们在香港的股票也可以直接用人民币来计价。相信通过这些渠道,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会逐渐增加。
《投资家》:不久前,中国政府定调支持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并且上海也在行政区划上做出了新的整合,但是我们知道要建成国际金融中心,需要一个足够深度和广度的资本市场,您认为中国现在具备这样的条件了吗?
周春生:上海在金融领域里具有一些传统优势。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开始,上海作为中国重要的金融中心,从硬件和软件方面都有不小的发展。硬件方面就是浦东新区的发展,浦东新区最近还扩容了,我们的设施、场所,在全世界都是一流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因为建设得较晚,所以起步的时候起点很高,比如我们一开始就是无纸化的交易。软件方面,中国的经济总量在不断增加,国际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
除此之外,上海要发展成国际金融中心还有它独到的优势:中国巨大的市场和为数众多的企业。尽管目前香港作为金融中心,从国际化程度、规范性、法制建设等方面,都有它的优势,但从发展的后劲上来看,上海的优势更明显,因为它后面依托着中国大量的投资者和大量的企业,这是资本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资源。如果没有足够多的企业,你就不可能有源源不断的企业去上市。香港才几百万人口,我们有几千万企业,这样来看我们自己有很多资源。
《投资家》:如果从中国整个资本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上来讲,目前中国能不能承受这样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出现在这个地方?
周春生:我刚才讲上海是因为我们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是以上海为基础的,其实上海的优势也是中国的优势,比如众多的企业和众多的投资者。当然,在资本市场建设方面,中国还有几个需要加快发展的地方:第一,我们的金融产品种类相对较少,债券市场的规模非常小,衍生金融产品的规模和其他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相比规模非常小。第二,监管制度和法律制度方面,应当说我们在争取跟国际接轨,但是我觉得还是有差距,特别是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方面,还不是非常尽如人意,市场的投机性有点过度。在建设金融中心的时候,这些方面都需要改进。如果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有问题,那你就很难让境外的公司对中国的资本市场有信心,也很难让境外的投资者放心。
提高上市监管质量最迫切
《投资家》: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清除外国企业在华上市的主要路障方面做出的实质举动,比如说股权分置改革已经完成,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从更为宏大完善的配套措施层面来讲,中国仍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您认为最首当其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周春生:我觉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还是监管质量的问题。因为大家都知道其实在中国,很多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是有疑问的,对于内幕交易、市场操纵的行为,大家可能也感到比较愤怒。当然,对于中小投资者保护方面,监管机构一直是不遗余力,但目前需要改善的空间还很大,所以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是怎样才能规范中国资本市场的行为,加强资本市场的监管,使中国的资本市场变得更加有序,在公平、公正、公开这三方面真正能够和国际水平看齐。
监管实际上是国际金融领域里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特别是这次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加强金融监管已经成为一个我们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投资家》:有人说中国资本市场缺的不是资金,而是好企业,您如何评价这句话?
周春生:中国不缺企业,也不缺资金。好企业,对这个“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什么样的企业叫好企业?赚钱多的企业就是好企业吗?其实资本市场,并不完全从这个角度来看待问题。资本市场认为,好企业就是诚信、守法、按游戏规则出牌的企业。
我们也有很多相当不错的企业,在全世界能够叫得响的,并且规模在全世界名列前茅的企业,比如说中国移动、中国石油等等。我们也不乏一些发展势头相当不错的民营企业,甚至我们有相当一部分优秀的企业到境外去上市,比如说像百度,这一类企业在海外市场也很受推崇。要讲好企业,实际上还是要回到我刚才谈的问题,怎么样去提升这些企业的诚信,规范这些企业的公司治理。
《投资家》:外资公司发行A股,对于中国企业会有哪些影响?
周春生:从整体上来讲,对中国企业的运营不会有大的影响。当然,海外企业到中国来上市,主要目的除了到中国来融资外,同时还可能要在中国发展业务。比如说,在中国募集的人民币用于在中国建立分公司,这样对中国的实体经济、对中国吸引外资、对中国引进外来的技术,甚至是对中国的经济活动总量都会有一定的影响。
从信息披露、公司治理这方面,我觉得外资公司倒是可以为中国的企业带来一些国际化的、比较先进的理念。因为这些企业可能比较熟悉美国、英国等国际市场通用的一套规则,可能更加关注信息披露的质量和诚信等方面,而它如果在中国资本市场上市,接受中国证监会的监管,我们就可以把这些优秀外资企业在公司治理、信息披露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推广到所有的上市公司。
国际板将加速人民币国际化
《投资家》:我们现在没有办法回避的一个现实是,中国的人民币资本项目尚未开放,外资企业把人民币换回本国货币可能要大费周章,关于这一点,您认为应该如何解决?
周春生:我觉得这个不用太过担心,就像我们当初议论创业板的时候一样,细则还没有出台,现在只是在呼吁这件事情,实际上还没有落实到具体行动那一步,等到落实到行动上了,真的有外资企业到中国来上市,之前我们就一定会建立一套相应的制度。
外资企业选择到中国上市的目的是什么?他可能是考虑到这个行业在中国更加被认同,上市时候价格比较高;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企业,选择到中国上市是对在中国发展业务有一定兴趣,那么他们可能会把一部分人民币用来在中国发展。还有一部分人民币,你如果想换回去,我可以让你换回去。尽管这个项目没有开发,但是对这一类资金,可以有一个特殊的管理办法。这个资金是有数的,比如说,你总共发行了一亿股,每股十元,所以总共募集了十个亿,资金的来龙去脉非常清楚,没有洗钱,没有其他的这种担忧。
国际板的规模也不一样。中国建立国际板不可能一下子就几千家企业到中国来上市。中国发展了这么多年,也就一千多家上市公司。纳斯达克和纽约证券交易所才有多少家上市公司?所以这类企业,一年哪怕来个十家、二十家、三十家,那已经很多了,每家募集个几亿美元,总共加起来不到一百亿美元,我们有上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你如果想带走,我就给你换呗。所以我认为,我们不需要完全开放资本项目也可以做到,只要出台相应的配套实施细则。
《投资家》:在初期的时候我们可能不需要担忧这个,但是这样的开放如果逐步深入的话,会不会在客观上其实是促成或者加速了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彻底开放呢?
周春生: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开放实际上是大势所趋,这也符合中国的国际经济地位不断提高、中国成为一个世界经济大国的历史潮流。
从贸易角度来看,我们在全球是名列前茅的;从经济规模来看,我们现在仅次于美日,已经超过德国,排在世界第三位。在未来几年之内,中国的经济总量很可能超过日本,会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二三十年内可能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那你想,对于中国这个位置的经济体来说,要想成为一个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国,要想更好地在全球化过程当中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资本项目的开放是大趋势。
这实际上是一个水到渠成的问题,我们也在不断积累经验,而且我们也正在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之后,资本项目肯定是要开放的。促成开放并不是一件坏事,当然我也不认为这件事一两年内就能达成,这需要有一个过程,五年八年之后,我们可能就已经完全具备了这个条件,所以这也是我们不用太过操心的事情。
《投资家》:国际板的开放是否可以看做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开端?
周春生:我倒不愿意这么认为。人民币的国际化我们之前已经在做尝试了,比如说在贸易结算方面做得更早,而且已经付诸实施。现在中国的国际板还没有正式进入实施阶段,相关的很多政策、细则并没有出台,比如说上市标准、监管、结算、资金的流入和流出的政策等等。如果海外企业到中国来融资、来投资,还牵扯到银行资金配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细则现在还没有进入到实质性讨论阶段。
我觉得国际板还是一种战略设想,估计付诸实施,快的话也得要一两年。我估计今年海外企业到中国来上市是没希望的,因为你还得培育,还得准备。所以,我不能说这是一个开端,这应该是一个进一步的推进。
谁将率先登陆国际板?
《投资家》:如果我们来设想一下,国际板开放之后,最有可能在中国上市的应该是哪一类公司?他们将会是中国最希望来上市的那类公司吗?和中国的设想和预期是一致的吗?
周春生:对于第二个问题,其实我们没有太多的担心。因为我们希望什么样的公司来中国上市,主导权掌握在中方手里,因为是我们来设置标准,不想来的就施加限制。开个玩笑,比如说荷兰的色情业很发达,你搞色情的场所可能也很赚钱,你到中国来,那我们就不会允许。
至于第一个问题,哪一类公司更愿意到中国来上市,这个主导权倒是掌握在别人手里面。你让我来,我还未必愿意来,因为我有好多选择。就像中国大学,你说我可以到你们大学来读书,我还不一定愿意来呢。
我认为有两类公司会有机会和可能登陆中国的国际板。第一类,对在中国发展业务感兴趣的公司。海外资本市场是比较开放的,由于在英国、美国上不了市才到中国来的情况可能比较少,因为在海外上市是核准制,现在中国的A股市场还是审批制。如果他对中国感兴趣,在中国上市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好的在中国做广告的机会。很简单的道理,比较一下两个规模相当的公司,一家上市,一家没上市,上市的那家公司知名度会高得多。因为媒体天天报道,中国那么多股民,不要说整个公司的名称,简称他都记得很清楚,这是一个很好的宣传效应,而且这个宣传是不用花钱的。上市是一个免费的做广告的过程,这类公司可能会对在中国上市有比较强烈的兴趣。
第二类,我认为是在中国可能募集到更多资金的公司。如果中国的资本市场给出的定价更高,比如,到中国一股能卖50元人民币,到美国只能换6美元,那他就可能到中国来。这也就是看资本市场在某一个阶段,哪些行业比较热门,比如说中国人会热衷于什么。我觉得这个东西现在很难预测。因为热点的问题永远是随着经济、政治情况的变化而转换的。
《投资家》:中国A股市场的监管在进步,但是目前也还是有问题,不是十分完善,那么国际板开了之后,外国企业进来,怎么避免国际板成为一个所谓的问题板呢?面对一种更新的形式,监管如何再进一步加强?
周春生:实际上这个问题我前面已经谈到,全球都对监管的问题越来越重视。在这之前,我们在监管方面,在法治建设方面,确实需要做一些改进。但一般来讲,按照国际惯例,你去哪里上市,就要遵守哪里的游戏规则。外资企业到中国来,是按照我们的规则来进行,所以我不认为这给我们添更大的麻烦。当然,既然要国际化、要建立国际金融中心,我们的监管也需要是国际水平的,但这需要一定的时间。
其实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不在于法律法规的落后,而在于执行的落后。比如说军车违规的问题,我们不是没有管,我们也不是没有交通规则,但军车就觉得:你敢管我?你能把我怎么样?你跟媒体去说,媒体都懒得曝光他,说这个事儿还用你向我爆料,我天天都看得到。
这还是执行方面的问题。
我不认为你让几个海外公司来上市,问题会变得更多,我倒是觉得这对我们改善监管有好处。很简单,如果中国老百姓在大街上走,这个军车可能会逆行;但是如果看到一大帮老外,他可能就会小心一点,因为不想在外国人面前丢脸。海外的公司到中国来上市,如果监管方面出现问题,往往就会把我们的弱点暴露在世界人民的面前,这对我们加强自律可能会起到一定正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