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志·苗寨之路
(2009-07-29 14:40:44)
标签:
《投资家》第5期影像志休闲 |
分类: 其他 |
苗寨之路
从一个村子到下一个村子,从一个寨子到下一个寨子,村民们依然延续他们用脚走路的传统。然而,在这条曲折蜿蜒的山路上,苗寨人还会走到哪里呢?
摄影报道/罗健
榕江,贵州的东南角。安静的小县城里,以2元钱的出租车起步价基本上可以横穿全城。从县城到下属计划乡乡政府所在地加两村,曲折的盘山路上只有单车道,路上如有错车,只能是其中一辆退到路转弯稍宽处的最边缘,小心的等待对方擦肩驶过。
再往下,到各个村寨,就只能靠两只脚了。
政府曾经派人来修了从乡里到各个村子的村级公路,但是质量实在不高,很快就被雨水冲断了。村里人也懒得再修。整个乡里只有一辆机动车,是乡政府的摩托车。而这辆摩托车多数是往县城里跑。
计怀,这是距离加两村最近的一个村子,路程要30里。继续走,到与乡同名的计划村,还要20里。摆拉村,30里。摆拉村距离临乡,月亮山后面的水尾乡,要100多里路程。
正是因为这样举步为艰的交通状况,使得这里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最大限度地保存了苗族的原生态——榕江的苗寨被称为苗寨风情的活化石。这里至今还流行着抢婚的风俗,姑娘们仍旧日夜的织作着发髻的发带,一直织到自己老去,死去。他们住在自己独特的木质结构民居中,盛装出席自己的节日……村里人并没有完全明白“交通”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脚步能跨越的方寸之间就是他们每天的生活。
每个周六,乡里的集市会吸引周边各个村寨的村民,最远的要步行60多里山路。也就是说,即使从早上6点钟天亮出发,也要在中午12点左右才能到达——这时,正是集市上最热闹的时段——他们要在一个多小时内购买完自己需要的东西,以便在7、8点钟天黑前能够赶回家。
集市上充斥着过时的明星海报和几年前的过期杂志。这里,成为淳朴的苗乡年轻人短暂的流行课堂,比起村子里抽着烟斗的老人来说,年轻人们的思想已经被无孔不入的城市文明所改变。
加两村是计划乡的中心,准确的说,加两村脚下的乡中心学校才是正中心。这是一个由民间基金资助筹办起来的学校,包括小学和初中。乡里要求,适龄儿童必须参加九年义务教育,不仅免学杂费,而且以每个学生每学年20元的补助标准发给学校作为购买教学用品的费用,从5年级开始,各个村寨的孩子们需要到加两村住校读书,而村里的学校,只有1-4年级。
不止孩子。每天晚上8点钟,成群结队的成年村民也提着手电筒赶到各村的学校,来参加村里为成年村民办的扫盲班,这是学校和老师在教育孩子读书之外必须要做的。“如果家长没文化,势必会影响孩子上学读书。”计怀村小学的教师杨绍华对记者说。的确,在对成年人进行教育前,这里经常会出现家长跑到教室里拉孩子回家下地里干活的场景。1998年,杨老师刚刚来到这里教书的时候,这里的600多村民只有3个初中毕业生,而现在,已经有30多个。“有的甚至已经去了榕江县城读高中。”
2004年,一个由贵阳人和北京人组成的20几人的电影摄制组一边修路一边来到计怀乡,村民第一次见到了如此远道而来的异乡人。电影文化的一个支脉从某种程度上为村民们带来了生存的更多可能性。也让他们开始对外面世界感到好奇,他们开始出去打工,最远的到了北京。目前计怀寨共有133户人家,而有六、七十户的壮年男子在外地打工。在通往榕江县城的公路上,随处可见“没上完初中,不能去打工”这样的标语。
可是现在,被摄制组修好的路又断了,没有人再去管它,从一个村子到下一个村子,从一个寨子到下一个寨子,村民们依然延续他们用脚走路的传统。然而,在这条曲折蜿蜒的山路上,苗寨人还会走到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