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输家·一语成谶

标签:
《投资家》第3期榜样输家财经 |
分类: 其他 |
输家:
一语成谶
是宿命吗?王效金兑现了自己“伟大的失败”的豪言。
“莫伸手,伸手必被捉”现在恐怕成了王效金的名言
什么叫一语成谶?王效金那句“我渴望伟大的成功,而不畏惧伟大的失败;倘若需要我在可能的微小成功,或可能的伟大失败面前作出选择,我宁可选择伟大的失败”的语录就是明证。在他当元帅的20年间,不仅安徽古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从一个偏居小镇一隅、年产值仅1400多万元的小酒厂变成了拥有近100亿元总资产的中国500强企业——从1989至1996年,资产增长18倍,利润增长24倍,仅“古井贡”的品牌价值就高达50多亿元,旗下的安徽古井贡酒股份有限公司(000596.SZ,简称:古井贡酒)成为全国第一家白酒类上市公司,他本人也因此而被誉为“中国酒界第一人”并成为全国人大代表。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伟大的失败”。
无从知道这个才59岁的古井集团原董事长兼总裁是否畏惧他所招致的无期徒刑,不过一审判决后他的上诉也许含义颇深。这大概和他与生俱来的、被他中学同学认为的“高傲自负”性格有关。在他领导下的古井集团,王效金是个一言九鼎的灵魂式人物,没有人敢于反抗,即便在征求意见时看起来他相当民主。他的语录,诸如“谁能打垮古井?将是古井自己人”、“王效金就是古井,古井就是王效金,效忠古井就是效忠王效金,效忠王效金的目的就是为了古井的发展,是为了每一个职工的发展”、“我就是一头带着一群绵羊的狮子”、“以业绩论英雄,凭德才坐位置”、“一个男人要具有‘三不’:永不言悔、永不言弃、永不言败”、“即使赤条条进去,赤条条出来,我也十分知足”之类,不是张挂在公司的显眼位置就是被员工传诵;在公司内部出版的《古井报》上,以各种形式宣传他的文章,像“给王厂长画像”、“王效金故事”、“王效金的经营之道”、“董事长信箱”等等,而《向董事长学习》、《向王效金学习什么?》、《古井离不开王效金》之类的社论更是时常出现。
一切都灰飞烟灭了。法庭的终审判决是1991年10月-2007年3月,王效金这个过去被一些媒体公开报道为一直注重“弯下腰来做生意”,为主要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且处处不失人格、不涉好处的企业家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在原材料采购、合股经营、企业收购、企业经营、资金拆借、广告承揽等方面谋取利益或承诺谋取利益,收受他人贿赂共计人民币507万元、美元67万余元、港币5万元,受贿总额达1000多万元人民币。他好像还是有点害怕,因此在庭审的最后陈述阶段表示20年来党和政府给了他很多荣誉,然而自己却没能把握好,从而陷入了“拜金主义的深渊”,感到“对不起古井,对不起家人,对不起党和国家”,一定悔过自新,重新做人。听起来,他最具忏悔意味的话是:“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不过作为一个国有企业的领导者,王效金是如何受贿的细节如今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这个位置上这个自诩为“国有企业管理者中的才子”的个人英雄主义。他曾经说,作为国有资产管理团队一员,目前最重要的是把古井“纳入到一个正常的更市场化的轨道上去”。外界事后分析,他其实是渴望着将古井集团改制为股权多元化的企业,用从企业的打工仔变为皇帝来昭示自己的成功和获得自己应有的利益,比如在公司引进战略投资者时,方案竞然为自己一人享有相当于每位普通员工持股数300多倍的1000万股。
即便已经锒铛入狱,古井集团内部也依然少有人否认王效金的功绩,典型的是“没有王效金,就没有古井的今天”、“王效金就是古井的精神支柱”这样的评价。毕竟——让我们勾沉一下历史——仅在上任两年时的1989年他便引发了一场震惊全国的“白酒革命”,用“降度降价”的策略来应对因国家行业政策改变所引起的白酒价格暴涨局面。当年,在全国所有知名白酒企业中,古井因此成了惟一效益没有滑坡的酿造商。
“谁能打垮王效金?谁都打不垮王效金!”这是王效金自己曾说过的话。但这句话现在看来只能证明他的过去。他接下来的后半句话则正证明了他的现在和将来。那半句话是:“只有我自己能打垮我,古井要垮也就垮在我王效金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