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袖·第四富豪秘史(五)

标签:
《投资家》财经 |
第四富豪秘史(五)
34岁的彭小峰如何从一个小小的外贸业务员变成中国硅王?
文/本刊记者
当年推动无锡尚德太阳能上市的背后主角,法国NPEA亚洲投资基金创始人及首席合伙人王刚,也是助推赛维用短短两年时间就在纽交所上市的参与者和见证人。他比较欣赏彭:“彭小峰可以看五年。他之前做了很多功课,对太阳能行业非常熟悉;其次,他很有眼光,当年做产业终端的太阳能电池的很多,但是他选择进军上游产业链。”
这还是一个喜欢做计划的“刘备”。上市前私募时,每一次PE安排的时间和价格,他都精心计算过。
当时根据每个月的产能扩张计划,邵永刚和彭小峰制定了详细的融资计划,细化的程度甚至包括每个月产能扩大多少、需要多少资金、何时能够盈利。
邵永刚按照这张详细的产能与融资时间表负责与私募基金接触,进行三轮融资。最终实现“私募比时间表晚了一天,而在纽约交易所上市则提前了一个月”。
2007年7月完成第一轮1500万美元融资,9月底完成第二轮4800万美元融资,一个月后,公司第三轮融资2250万美元,三次融资江西赛维共筹集资金8550万美元。其中,法国Natixis和鼎晖是两家最大外部投资者,分别注资2290万美元和2000万美元。
上市前赛维完成的这三轮高价私募,并未撼动彭小峰对赛维的控制权,上市后,他依然牢牢把控72%的股份。
今天的赛维在拼命地扩大产能,因为抓在手中的订单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对赌协议”。彭小峰有时深夜还会去工地转转。他最担心的就是下雨影响工程进度。
“现在最合算的就是扩建工厂。”彭小峰说。2008年下半年生产资料成本大幅跳水,生产硅片的硅料从最高500美元/公斤降到200美元/公斤,钢材、水泥、设备等也大打折扣,赛维的综合生产成本可节省40%左右。
彭小峰在金融风暴之前就做好了预判,客户结构从国内国外7:3变成了3:7。而就在2007年,赛维60%-70%的市场还在国内。“如果现在还是70%的市场在国内,就真的麻烦了。”彭小峰从空气中嗅到了与并不稳定的中小客户捆绑在一起的风险。
在完成几轮融资和完成原始积累之后,他快速转型,减少价格虽高却不稳定的现货销售,锁定长期订单。他还要求大客户提供至少10%的预付款,约7亿美元的现金预付款趴在银行账上,销售人员也因此成了赛维日子最好过的人。
彭小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