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人物志·江南春过冬(一)
(2009-02-04 11:13:02)
标签:
《投资家》第1期专栏人物志财经 |
分类: 专栏 |
江南春过冬(一)
文 /
江南春的大学论文做的是米兰·昆德拉。这个在大学校园里颇有名气的才子,大一时便成了华东师大著名的“夏雨诗社”社长,还出版过诗集《抒情时代》——其实这原是昆德拉为自己一本诗人题材的小说取的名字,但是法国的出版商认为不利于销售,就给改成了《生活在别处》。没想到给江南春拿来派了用场。
根据余中先面询昆德拉的说法,作家自己最喜爱因而也最重要的作品是《不朽》。这本小说探讨的重要主题之一是通过这样一个细节提出的:小女孩由父亲教给下象棋,幼小的她对 “王车易位”的走法非常着迷——面对围攻,国王从敌人的眼皮底下一下子就不见了。
12月23号,新浪合并分众旗下户外数字广告业务的消息传来,昆德拉小说中的这个细节在我脑中一闪而过。
在小说中,昆德拉笔下的小女孩长大以后,面对生活主流中令人厌烦的种种,每每渴望着真正走出一步“王车易位”,她称之为“迈向旁边的一步”。如果我们拨开文学作品过于诗化的外壳,这其实也是很多人在困境中疲于应付时难免的一种渴望;对于其中一部分人来说,甚至可以成为一个惯用的招式。
卖掉分众已经不是江南春“迈向旁边”的第一步了,成立分众才是。
第一次危机
熟悉江南春历史的人都知道,这位才子在大二时就干起了广告。此前他考虑最多的是如何吸引女生的注意,并把一次次失败的体验写成诗;而当他以同样的心思去吸引广告客户时,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大三暑假,江南春已经是一家有港资背景的广告代理公司——永怡传播的总经理,大学还没毕业,公司年收益就已达到500万元。江南春个人账户上的数字也变成了50万元,那时他还不满22岁。
此后的几年,通过个人加入IDG并为其筹办上海办事处,永怡传播也自然成了IDG传媒业务最主要的广告代理商。1998年,永怡全年的收入达到五六千万元,几乎占据了上海IT广告业95%的份额。
到了这个时候,应该说江南春个人的才能已经得到了极为充分的展示。仅仅靠个人的才能,已经无法使这个中等规模的广告公司再上一步。他需要一个时机。
徘徊两年后,第一次互联网泡沫终于使永怡的营业额突破了亿元大关。江南春将2000年称为至关重要的革命性的一年,当年他同时代理了7个网站的广告。
然而这却是一个陷阱。转过年来,江南春惊奇地发现,互联网突然消失了,7个客户几乎荡然无存。他反省自己,认为这和公司的服务没有关系,而是这个产业仿佛一夜间就突然崩溃掉了。这让他无比痛苦。
“当公司的营业额水平上亿元后,我们要再回到几千万元,是回不去的。”没有经历过的人,很难理解这句话中包含的痛苦与凶险。所谓“不归路”,正是此之谓也。
但痛苦归痛苦,江南春这时思考最多的,当然不是怎样平稳回到几千万,而是他怎么就一下子把营业额做上了亿。泡沫毕竟有它迷人之处,人对于强烈的刺激是很难忘怀的。他说过,2000年是具有革命性的一年,这主要不是指经营数字——我说过,这个数字不是靠江南春的广告业务天份能够做出来的——而是因为他由此发现了一种新的玩法。
此后,他依然混迹于广告业,但已经逐渐蜕变为一个资本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