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大地主”拒玩“斗地主”(一)

标签:
《投资家》第1期封面故事财经 |
分类: 封面 |
“大地主”拒玩“斗地主”(一)
文/本刊记者
“土地多了不一定赚钱,老婆多了不一定幸福。”地产圈思想家冯仑的这句话,不知在一年前尚不能完全认同的碧桂园集团(下称碧桂园,02007.HK)董事局主席杨国强心中如今作何感想。
房地产圈里的人喜欢把万科比作一杯星巴克咖啡,而碧桂园像是一听王老吉凉茶,只是这杯凉茶今年似乎少了点甘甜、多了份苦涩。
2008年12月3日,在标准普尔的最新报告中,曾经的“地王”碧桂园的长期企业信贷评级由“BBB-”(投资级)首次降至“BB+”(非投资级,又称投机级,俗称垃圾级)。
2008年2月份与美林签署的那一纸“对赌协议”,仅以2008年6月30日的收盘价计算,该协议已经使碧桂园损失约4.428亿元公允值。
处理 “零地价风波”的后遗症、开启并购TVB的“浪漫之旅”、不断为多位创业元老“将减持进行到底”的行为埋单,2008年的杨国强开始慢慢学着在资本市场上开始慢慢体会“伟大都是熬出来的”。
杨国强
“零地价”危机公关
“我与县委书记的交流最顺畅。”杨国强言语中有一种掩饰不住的低调“得意”。
杨说自己是个土里土气的普通人而已,爱吃河里几块钱一斤的鱼,穿衣服也不晓得什么名牌。对于缺乏能力将“生地”变成“熟地”的县委书记来说,杨国强的“土”和碧桂园模式具有相当的亲切感和吸引力。
2007年底,《南方周末》一则名为《两份秘密协议引发悬疑 碧桂园被指零地价拿地》的头条新闻对碧桂园低价拿地、超过资金规模囤地、以及资金链紧张等一系列问题进行质疑。
1.18亿元成功竞得的张家界罗家岗地块,在扣除碧桂园方面对该地块供水、排污、电力等公用设施投资费用及各项税费后上缴给省政府的仅为成交价款的3.75%,即442.5万元,基本上是“零地价拿地”。
此负面消息一出,碧桂园和当地政府立即否认“零地价拿地”,对基础建设的真实成本和税费却一直模糊不清。小两口一场你情我愿的恋爱一经曝光就变得失去了原本“默契”的味道,变得有些尴尬。
二三线城市的郊区的囤积土地大多属于农用地,在农用地转为建设开发用地时,国家有着严格的审批规定,是否违规成为这场舆论大战中公众关注的焦点。
一直打着政策擦边球的碧桂园第一次面临“危机公关”。 事件也由对碧桂园天量的土地储备、土地囤积的简单质疑,逐渐转向对其是否存在的违规行为的道德谴责。
杨国强火速赶到北京进行紧急约见各媒体负责人澄清此事,并在其后强化了公关操作。
在2007年12月举行的“中国房地产企业社会责任论坛”上,他高调宣布:将在“十一五”期间,每年捐资2500万元;以超亿元免费培训1万名(累计5万名)退役士兵,承诺学员毕业后可由碧桂园集团安排就业。
加上此前向安徽省政府、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机构的巨额捐款,慈善成了杨国强手中规避“中国最大地主”“为富不仁”公众形象的主打牌。
一系列动作之后,杨国强发表了著名的“乌鸦论”:“现在有人骂我为富不仁,我才站出来。我想让大家知道,这个树林不是所有(鸟)都是乌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