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玉澜堂 ,仁寿殿,乐寿堂

标签:
休闲 |
分类: 有关园林故事及其他 |
颐和园玉澜堂
玉澜堂在乾隆时是皇帝的一座书堂,嘉庆皇帝曾在这里办公、用膳、召见大臣。道光年间,为节俭开支,撤消了一些陈设,这里被用来赐宴有功的大臣。
殿内陈设的主要格局是:
明间正中设地平、宝座,宝座后为五屏照背。地上设有盖火盆。落地罩内面南安楠柏木包厢床,两边安冠架、书桌。桌上放置瓶、盒、砚、匣。匣内盛水盛、笔山、册页、墨床、墨等物。
东西靠墙安设几案,上置樽、钟、鼎、铎、书籍等物。墙上贴有字画。后抱厦面南安楠柏木包厢床,床上左边设香几,上置册页、石盒、插屏。右边设书桌,上置册页、手卷等物。床两边安放樽、炉、奁、镜等物。靠南墙安放几案,案两边设书格,案上、格内皆陈放书籍。东间面西安楠柏木包厢床,床左边安放香几,放置书籍。右边安放书桌,放置书籍和盛放玉版的盖匣。地上设有盖火盆。明柱前安放高足香几。曲尺影壁四面贴有山水画。
西间东边设楠柏木包厢床,两边安放书桌。左桌安设觚,墨、瓶、砚、匣。右桌安设炉、瓶、盒、手卷、册页等。西墙楠木条案上设玉壶春、字帖和书籍。西边面南安楠柏木包厢床,上设香几,安放书籍、册页。旁有冠架、书格。落地罩外靠东墙安放书案,上设书籍、梅瓶。地上设铜火盆。
西抱厦面东安放楠柏木包厢万字床,上设手卷、如意、盒、几、盘、匣、瓶以及内盛碧玉刻"万寿山清漪园之宝"印玺1方的紫檀盖匣。炕案上设瓶、罐、书籍,内盛青玉刻"万寿山清漪园之宝" 印玺1方的雕紫檀罩盖匣。书格1对,左格内设花觚、柳斗、左右抽屉内盛有册页。床上设绢做龙舟2对、紫檀座1对、红木座1对,牙做龙舟1对。
玉澜堂的配殿霞芬室和藕香榭在清漪园时陈设也相当丰富,有罗汉宝座床、九屏照壁、宫扇、绣墩、炕案、插屏镜、条案、册页、字画等。
1898年后,两殿中砌起南北向砖墙,陈设撤消。殿外陈设仅存石座。
光绪时期,玉澜堂被用做光绪帝的寝宫,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帝被软禁在此,殿堂中仅有家具等日常用品而极少文玩装饰。据光绪二十八年的陈设册记载,玉澜堂内曾经摆放的陈设只有105件,以家具为主,有金漆宝座、茶几、多宝格、杌凳,硬木藤心床、硬木藤底罗汉床,硬木雕龙柜橱、雕龙顶竖柜、雕龙福寿椅、雕福寿翘头案、雕寿字椅、玻璃围屏、玻璃插屏镜、宝座床,硬木嵌螺甸大理石八仙桌和椅子、茶几,琴桌、硬木厢丝竹小条案、硬木雕云龙大插屏、硬木雕心龙翘头案、架几案,硬木龙书案、多宝格围屏、足踏、小案桌、矮脚琴案、三起圆桌、大小插屏、高腿盆景座、高腿果盘架、大小琴桌、月牙桌、小撬头案、架几、圆桌、小床、多宝格、香几、半圆案、炕案、狮子墩、厢嵌挂屏、高腿大果盘底、八方高腿盆景座,花梨瓷心茶几、炕案、条案、翘头案、炕桌、八仙桌、顶竖柜、小翘头案、藤心架子罗汉床、瓷心杌凳、雕云龙藤心椅子、雕竹梅琴桌、雕金字书琴桌,洋花梨雕刻字翘头案,花梨硬木24扇围屏,贴金雕龙宝座,红油地金批球宝座、金花红油地围屏、红油地金批球桌面、红油金花小膳桌,木根宝座,鸾翎宫扇,樟木床、红漆金丝琴桌等不配套的硬木家具。陈设仅有青花白地瓷樽、五彩百鹿大瓷樽、冻青暗花大斗、古铜诸葛鼓、古铜花插、古铜汉壶、珐琅圆宫熏、棕木诗意茶几、硬木文具小多宝格、硬木嵌青玉小插屏等16件。
1949年后,玉澜堂按宫廷原状陈设布置,陈设品种中和了两个历史时期的特点,保留着早期的"书堂" 和晚期的"寝宫" 特色。殿内正中地平床上的宝座、御案、掌扇、围屏等陈设,都是乾隆时的物品。特别是用紫檀木和沉香木镶嵌、拼贴、雕造而成的宝座、御案、香几,造型挺秀、花纹细腻,是颐和园家具中的精品。
颐和园仁寿殿
清漪园时期(1750~1860年),仁寿殿名勤政殿,其陈设的主体布局是:殿内正中设红金漆闹龙照背、宝座、地平、宫扇,地平前安设高足香几,上设象足鼎。两梢间安放有8座楠木书格,格内放置《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左书格前停列四面玻璃凉车1辆,右书格前停列炮车1辆。殿前两边安置石座有盖三足铜鼎4 件。1860年后,殿中宝座、殿前鼎炉遗存。
颐和园时期(1888~1908年),仁寿殿成为慈禧太后视朝听政的场所,殿内的陈设也较清漪园时勤政殿内的陈设要豪华的多。据光绪二十八年的《仁寿殿陈设清单》记载可知,仁寿殿曾经摆放的陈设多达561项1257件,包括:硬木家具171件,柴木家具及冰箱等13件,牺、尊等古铜器552件,各种釉彩、不同形状的瓷器631件,翡翠香炉等玉器41件,洋瓷及珐琅、钟表等42件。这些陈设并非同时放置于殿内,而是不定期的更换。光绪十九年(1893年),慈禧太后下达懿旨,按故宫慈宁宫内金龙宝座的样式将殿内宝座改为细雕九龙硬木烫本色腊,围屏、地平也与宝座相配套。宝座两旁设鸾翎宫扇,宝座前及两侧设景泰蓝仙鹤灯6对、景泰蓝狻猊香炉1对、景泰蓝凤4件、景泰蓝亭式龙抱柱灯1 对、景泰蓝双桃大铜炉1对、景泰蓝象1对、景泰蓝龟1件、景泰蓝嵌玉长方盒1件、代盖大白铜炭盆1对、双桃大铜炉2对、代盖大铜炭盆2对、景泰蓝三足炉1 对。殿内的地毯、铺垫均用明黄缎绣五彩云福寿金龙花样。此外,殿内陈设还有:大插屏镜、炕案、硬木月牙桌、硬木柜橱、硬木大理石心八仙桌及大理石心太师椅、楠木琴桌、楸木架几案、金漆茶几、黑漆书案、硬木藤心嵌大理石椅子、古铜提梁卣、古铜牺樽、青花白地蕉叶瓶、青花白地九莲大果盘、五彩瓷百鹿樽、哥窑出戟方瓶、郎窑瓷瓶、霁红天球瓶、龙泉釉八卦方瓶、龙泉釉蒜头瓶、山水人物彩瓷大瓶、子孙万代帽筒、九江瓷瓜蝶双耳瓶、黄地双龙大小果盘、绿五彩蕉叶瓶、二彩双耳宝月瓶、冻青釉五管瓶、霁云瓷花觚、冻青釉葫芦瓶、蓝白地蓝双龙梅瓶、霁蓝瓶、粉定瓷暗花天球瓶、斗彩洋莲双管瓶、白地画百蝶瓶、翡翠香炉、碧玉刻竹诗意笔筒、汉玉拱壁、青玉诗意圆插屏、玉牛、汉玉佩、青玉诗意版、古铜诸葛鼓、音乐洋琴、铜珐琅圆亭式座钟、紫檀雕万代翘头案、紫檀雕花香几、霁红小绣墩、彩画博古笔筒等。
1900年,有一位俄国战地记者这样描述其随"八国联军"入园时看到的仁寿殿陈设情况:"我见到一座宫殿,上面列有巨大的铜鼎,铜龙和铜凤,这就是壮丽的'仁寿殿'。殿柱都是红漆的,屋顶盖有灰瓦。我们走进殿内(门已被砸开了),整个殿是一个厅堂。中央设置着紫檀木的宝座、座上有黄色坐垫。两旁排列着孔雀毛的宫扇,座后有镶着美妙帖金框架的,题有汉字的光滑的围屏,上面有一方题着'福德双宝'('寿协仁符'译名)的金匾额,宝座前有六个香炉,几个栽玫瑰花的瓷花盆,两座焚香的塔顶。宝座由八只仙鹤、一对奇妙的海狗、一对美丽的凤凰供护着。两侧有两面豪华的立境,陈设着玉石镶画、花瓶和匾额、还有各种各样的时钟,钟上有鸟、铃和各种杂耍。杂耍最精彩的时钟是摆在宝座左右两侧的两台,一台钟上有一少女在走绳索,脸含微笑还会频频点头。另一台上面是一个魔术师在耍戏法。玩杂耍的同时会奏出音乐,鸟会啼叫,时钟就报时间。"
中华人民共和园成立后,仁寿殿被辟为宫廷原状陈列展览。现殿内陈设中心部分沿续了光绪时期的原样,其余陈设略有变化,原殿内的文物、图书、家具,除在殿内展出外,大部分收入文物库房保存。
颐和园乐寿堂
颐和园初建时,乐寿堂为2层建筑,是乾隆帝侍奉母亲休息的地方。由于乾隆的母亲信佛,堂的上层布置成佛堂陈设,供其烧香膜拜。堂内的陈设布局是:明间正中安设地平、宝座、宫扇、照背。地平两边安设高足香几、书案,几案上放置盖匣、册页。案下设盆景。地平前设有盖火盆、有盖鼎炉。靠东墙安放几腿案,上设圣训。真假门两边面东安18屏曲尺围屏。堂内面东还安有宝座、高足香几、包厢床、冠架、炕桌、炕案、炕屏、绣墩、宝椅、挂屏、插屏镜、三足鼎、册页、橄榄缸、满尺盘等物。寝室面南安包厢床,罩外靠东墙安琴桌,靠西墙安穿衣镜。楼上正中安放地平、宝座,插屏、琴桌、包厢床、冠架、香几、炕案、青玉刻万寿山乐寿堂宝、挂屏。西南间内有包厢床、容镜、冠架、炕案、书格,罩内靠西墙安供桌,上设佛龛,内供石胎、铜胎佛像。墙上还贴画像佛,供奉五供、经书。净房内设有铜盂炉、瓶盒。
咸丰十年(1860年)以后,乐寿堂原有的几千件陈设,只剩下了 1个未烧坏的四足铜炉和1个残破的盘子。慈禧太后修建颐和园时,将乐寿堂改为单层建筑,作为自己的寝宫,重新置办的陈设堂皇富丽。光绪二十八年(1902 年)的陈设册记录:乐寿堂中有花觚、炉等古铜器223件,各式瓶、缸、罐等瓷器223件,紫檀雕龙宝座及各式硬木家具178件,大理石太少狮插屏、玻璃蝶式茶几、各式钟表、如意、手风扇、音乐柜、镜子、灯具、炕鱼桌等天字号陈设248件,总计416项872件陈设物品。清宫太监回忆:“西太后对丈许高的穿衣镜、自鸣钟特别偏嗜,她寝宫内这两样东西特别多。各式钟表叮叮咚咚的响声对慈禧太后起催眠作用”。此时期堂中的陈设除了慈禧太后喜爱的珠宝、装饰外,很大一部分是与帝后生活相关的必需品,还出现了电灯、电扇、唱机、外国香水等物。
中华人民共和园成立后,乐寿堂辟为宫廷原状陈列,堂内中央陈设一组用紫檀雕造的宝座御案,宝座后列一堂用象牙和螺钿镶嵌的玻璃镜屏风,1对孔雀羽毛掌扇插列宝座两侧,宝座两旁的紫檀几座上陈列着2只康熙年制的青花大瓷盘,四周有4只镀金九桃大铜炉,殿内还有雕龙大立柜、广绣百鸟朝凤大座屏、五彩玻璃吊灯及用翡翠、珊瑚、象牙、珍珠制成的各种工艺品,均保持了当年的原貌。门内两侧的鱼桌,是用金星紫檀木制造的,桌内镶嵌着用象牙和檀木雕镂的亭台楼阁、山水人物,可放养金鱼。
乐寿堂的后罩殿,在颐和园时陈设众多文物。颐和园时,殿内为慈禧太后储藏珠宝,多达3000箱。现为库房。前殿水木自亲前原有2件乾隆款铜双环尊,现仅存石几。
乐寿堂为一大型四合院,慈禧太后的寝宫。大殿红柱灰顶,垂脊卷棚歇山式,造型别致,富丽堂皇。正厅是慈禧太后日常起居活动之地。东外间为茶点室,东内间为更衣室;西外间为慈禧太后批阅文件、处理政务的地方,西内间为卧室。后套间是宫女、太监和执事女官的值房。慈禧在此居住时需48人侍奉,其中宫女、太监各20人,执事女官8人,全园共有一千多人专为她服务。乐寿堂后院有一排北房,是慈禧存放衣物、财宝的库房。
- http://www.ndcnc.gov.cn/datalib/2004/TravelSight/DL/DL-78125/TravelSight/SightIntro/Pic/2/imagePreview/__end_key__,仁寿殿,乐寿堂" />
乐寿堂是居住生活区中的主建筑,原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咸丰十年(1860年)被毁,光绪十三年(1887年)重建。这是慈禧的寝宫。她晚年大部分时间都在此度过。
http://www.ccnt.com.cn/culture/beijing/youlan/yuanlin/yiheyuan/image/image-yueshoutang.jpg,仁寿殿,乐寿堂" TITLE="颐和园玉澜堂,仁寿殿,乐寿堂" />殿内设宝座、御案、掌扇及玻璃屏风。座旁有两只盛水果闻香味用的青龙花大磁盘,四只烧檀香用的九桃大铜炉。西套间为卧室,东套间为更衣室。室内紫檀大衣柜为乾隆时遗物。乐寿堂面临昆明湖,背倚万寿山,东可达仁寿殿,西可接长廊,是园内位置最好的居住和游乐的地方。临湖的五间穿堂殿额上刻着“水木自亲”四字。轩前湖岸有慈禧的御舟停泊处。慈禧自京城由水路来园时,自高梁桥畔倚红堂登船,顺水至广源闸,换乘颐和园轮船,入绣漪桥水津门,直达于此。
乐寿堂庭院内陈列着铜鹿、铜鹤和铜花瓶,取意为“六合太平”。院内花卉植有玉兰、海棠、牡丹等,名花满院,寓“玉堂富贵”之意。这里的玉兰花很有名,尤其院后那棵紫玉兰-辛夷,干高繁茂,花冠群芳。这些玉兰有两百年的历史,是乾隆特意从南方移植的。当年植有数十棵,称为“玉香海”,几次遭劫后,仅剩邀月门前一株,其他玉兰树都是后来种植。
院内有一块巨石,长 6.8 米,宽 2 米,高 3.4 米,名“青芝岫”。此石是明朝官吏太仆少卿米万钟的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