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年后说年——春联

(2009-02-06 11:42:24)
标签:

春联

贴对联

祝福

变迁

杂谈

分类: 人生感言
       http://images.blog.tom.com/newimg/469/598/2009/0206/1233891536.jpg

     

     关于年的话题,说也说不完。年已过,早上下楼去报箱取报纸,看到门上各种大红的春联,想到很多。

      春联,起源于“符咒”的传说,是古代文人寻章雕句的雅事,一碗清凉茶,一份明月心。在流传过程中,春联开始在民间推广普及,逐渐形成一种寻常百姓家的民俗文化,时至今日依然常演不衰,原因无它,关键在于那么几句如心如意的吉祥话。新春时节,期待新的一年平安幸福、兴旺发达,表达人们在新一年里的美好愿望。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春节增加喜庆气氛。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记得小时候,是找不到有卖春联的。那时候的春联,应该都是写出来的。爸爸早年上过私塾,在先生的严厉苛责中写得一首好字,时而狂草,时而大楷,极为赏心悦目。在我的记忆中,小时候每逢过年,爸爸都会准备很多红纸,裁成一条一条的,然后在大桌子上铺陈开来,砚台里磨好墨汁,开始疾笔挥毫。

      爸爸的春联上面到底写的是什么,似乎现在早就记不清了,仔细想来,似乎都是“爆竹声声辞旧岁、梅花香里迎新春”这样的喜庆话语。虽然文字记不得,但是那些旧事就忘不掉的。爸爸写的这些春联,不但自家张贴,还会分给亲朋邻里。所以每到过年的时候,家里总有很多来讨要对联的人,每每这时,心里就格外地崇拜爸爸,欣羡那一手好字,我什么时候可以学得来。可是遗憾的是,直到如今,我也不及爸爸当日的百分之一,古代的书法艺术,到现在为止,似乎在年轻一代身上退化了。

        过年的时候,家里因为那些春联的渲染,变得喜庆热闹了起来。那时候,家家都有个院落的,没进院的大门上、院里的房门、仓房以及妈妈养的哪几只鸡鸭的圈落都会贴着春联,上面的文字也各不相同,什么鸡鸭满圈粮满仓呀,估计都是那年月大人们最美好的祈盼吧。

       后来长大了,家里也住上楼房了,春联也就开始有卖的了。农历小年没到,大街上就开始有卖春联的小贩在摆摊,那些红火的喜庆大字,搅得人心也开始活跃起来。因为楼房面积不大,所以也就无需张贴很多春联,每年买上一副也就足以。但是每到过节,我都会有在地摊前驻足浏览春联的习惯,一是为了看春联上写了什么文字,二是从这些文字中揣摩时代的变迁,当然也不排斥怀旧的思想吧。

      后来自己成家了,每年过年都在两家老人那里常驻,经常是还没有过年就回老人那里了,年都走了很久才回到自己的小巢,所以很多年自己的小家都没有张贴过春联。倒是后来换了大房子,才开始有了贴对联的习惯

     前几天闲来无事,因为不太远,所以散步去沃尔玛闲逛,一路上走街串巷,专门留意小区住户的单元大门和商铺门上张贴的春联,感觉有了更多的体会。这些春联款式和内容虽然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但是里面却包含着别样的来头。有些是街边买来的,有些却是企业宣传的最好广告。建行的、商行的、工行的、邮政储蓄的、金融保险的、物业赠送的,林林总总,各不相同,但每幅对联上的内容都与企业经营宗旨有关。现代人的观念真是活络,广告行为无孔不入。单就是这笔费用,想必也该是不小的支出,但是确实够吸引人们眼球的,更何况在这喜庆的新年,实在会博得人们的青睐。

       《大庆晚报》新闻说,年前市内名书法家在香榭丽为市民挥毫贺岁,当场书写春联,受到市民的好评,有一些商家和市民,自己拟定春联请书法家代写,自创适合自己的新春愿望。看来,以后的日子,中国传统的春联艺术会越来越个性化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