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经典散文《记纽约钓鱼》(林语堂)赏析

(2014-08-24 20:58:12)
标签:

林语堂

记纽约钓鱼

赏析

分类: 现代文阅读

记纽约钓鱼

林语堂

  纽约处大西洋之滨,鱼很多,钓鱼为乐的人亦自不少。长岛上便有羊头坞,几十条渔船,专载搭客赴大西洋附近各处钓鱼。春季一来,钓客渐多。今天是立春,此去又可常去钓鱼了。到了夏季七八月间,蓝鱼正盛,可以通夜钓鱼。每逢星期日,海面可有数十条船,环顾三五里内,尽是渔艇。在夜色苍茫之下,灯火澈亮,倒似另一世界。记得一晚,是九月初,蓝鱼已少,但特别大。我与小女相如夜钓,晨四点回家,带了两条大鱼,一条装一布袋,长三尺余,看来像两把洋伞,惊醒了我内人。

  纽约鱼多,中国寓公也多,但是两者不发生关系。想起渔樵之乐,中国文人画家每场乐道。但是这渔樵之乐,像风景画,系自外观之,文人并不钓鱼。惠施与庄子观鱼之乐,只是观而已。中国不是没有鱼可钓,也不是没有钓鱼人,不过文人不钓罢了。真正上山砍木打柴的樵夫,大概寒山拾得之流,才做得到。文人方丈便不肯为。陶侃运甓,那才是真正的健身运动。陶渊明肩锄戴月,晨露沾衣,大概是真的,他可曾钓过鱼,然传无明文。赤壁大概鲋鱼很多而味美,东坡住黄州四年可以钓而不钓,住惠州,住琼州,也都可以钓,而未尝言钓,不然定可见于诗文。不知是戒杀生,或是怎样。大概文人只站在岸上林下观钓而已。像陆放翁那种身体,力能在雪中扑虎,可以钓,而不钓。他的游湖方式,是带个情人上船,烹茗看诗看情人为乐,而不以渔为乐。

  历史上想想,只有姜太公钓鱼;严子陵富春江的钓台近似。姜太公是神话,严子陵钓台离水百尺以上,除非两千年来沧海已变,钓台也只是传说而已。王荆公在神宗面前,把一盘鱼饵当点心吃光,此人假痴假呆,我不大相信。韩愈是钓鱼的。记得东坡笑韩退之钓不到大鱼,想换地方,还是钓不到。这是东坡从惠州又徙琼州,立身安命**的话。其实韩愈也不行。今日华山有一危崖,是游人要到北峰必经之路,路五六尺宽,两边下去是深壑万丈。这地方就叫做“韩愈大哭处”。后来毕沅做陕督,登华山,不敢下来,又无别路,还是令人把酒灌醉,然后用毛毯把他卷起抬下来。文人总是如此。

  相传李鸿章游伦敦,有一回,英国绅士请他看赛足球。李氏问:“那些汉子,把球踢来踢去,什么意思!”英国人说“这是比赛。而且他们不是汉子,他们是绅士。”李氏摇摇头说:“这么大热天,为什么不雇些佣人去踢?为什么要自己来?”这可说明中国文人不钓鱼原因。台湾教育有“恶性补习”害人子弟。当局若不赶紧设法救济,将来国内后生,也决不敢钓鱼,最多观钓而已。

  我想女子无才便是德,有德便无才,文人不出汗,出汗非文人,这也是古人所谓天经地义之一。

  其实不然。垂钓并不必出汗。而其所以可乐,是因钓鱼常在湖山胜地,林泉溪涧之间,可以摒开俗务,怡然自得,归复大自然,得身心之益。足球棒球之类,还是太近城市罢。还是人与人之斗争。英国十七世纪钓鱼名著。The Compleat Angler by 1.Waltom列入文学,就是能写到钓鱼时林涧之美,自然之妙。其书又名为The Contemplative Mans Recreation,意思是钓鱼是好学深思的人的娱乐。所以钓鱼与烟斗的妙用,差不多相同(Thuckeray秋烟斗也能发人深思),在静逸的环境中口含烟斗,手拿钓竿,涤尽烦琐与自然景色相对,此种环境,可以发人深省,追究人生意味,恍然人世之熙熙,是是非非,舍本逐末,轻重颠倒,未尝可了,未尝不欲了,而终不可了。在此刹那,野鸟乱啼,古木垂荫,此“触袖野花多自舞”之时也。顽石嶙峋,鱼虾扑跳,各自有其生命,而各自有其境界;思我自白驹过隙,而彼树也石也,万石常存,此“野花遮眼泪沾襟”之时也。

  凡人在世,俗务羁身,有终身不能脱,不想脱者。由是耳目濡染愈深,胸怀愈隘,而人品愈卑。有时看看庄子,是好的。接近大自然,是更好的。陆龟蒙书李贺小传后,讲唐诗人孟郊废驰职务,日与自然接近,写得最有意思:“孟东野贞元中以前秀才,家贫,受溧阳尉。……南五里有投金濑。草木甚盛,率多大栎,合数十抱,聚除蒙翳,如坞如洞。地洼下,积水沮洳,深处可活鱼鳖辈。大抵幽邃岑寂,气候古澹可喜。除里民樵罩外无入者。东野得之忘归。此比日,或间日,乘驴,后小吏,经(迳)蓦投金渚一往,至得荫大栎,隐岩除坐于积水之傍,吟到日西还。”后来因此丢了差事。此孟东野所以成为诗人。

  孟东野李长吉都是如此。黄大痴也是如此。人生必有痴,而后有成,痴各不同,或痴于财,或痴于禄,或痴于情,或痴于渔。各行其是,皆无不可。

  我最爱张君寿一首咏一封讨渔夫妇的诗:

    即提鱼网截江围,

    妾把长竿守钓矶;

    满载鲂雨都换酒,

    轻烟细雨又空归。

  人生到此,夫又何求?

   【赏析1

读林语堂的散文,体会“形散神聚”,受益匪浅。开放的、丰富和舒展的美丽,让人印象深刻,再加上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更让人在自然之趣中深受教诲和启迪。林语堂说:“八股有法,文章无法,文章有法,便成八股。”,林老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写的、做的。

    《记纽约钓鱼》是林语堂先生的一篇力作。作者思接千载,视通万物,文路开阔,笔起波澜。通篇虚实相生,由实到虚,从父女夜钓,写到古人的渔樵之乐,最后再道出人生哲理作结“人生必有痴,而后有成,痴各不同,或痴于财,或痴于禄,或痴于情,或痴于渔。各行其是,皆无不可”,一篇给人智慧的哲理文。     (作者:佚名)

   【赏析2

文章题目为《记纽约钓鱼》,其实记叙纽约钓鱼的文字寥寥,匆匆写去,文笔便转了。“纽约鱼多,中国寓公也多”,“但这两者不发生关系”,于是在“渔樵之乐”,“中国文人画家每常乐道”上沟通了。

谈“渔樵之乐”,便是由“纽约钓鱼”所引起的兴致。

但作者似乎一开始并没有表白自己“渔樵之乐”,只是品评历史上文化人物在这一方面的表现。作者首先点出:“这渔樵之乐,像风景画,系自外观之,文人并不钓鱼”,“中国不是没鱼可钓,也不是没有钓鱼的人,不过文人不钓鱼罢了。”中国文人的“渔樵之乐”便也只在观上。惠施与庄子,陶渊明与苏东坡、陆放翁皆无钓鱼之乐,姜太公钓鱼时神话,严子陵钓鱼时传说,韩退之、王荆公想也没有这份乐趣。这是中国文人的一种行为法则和思想观念使然。作者没有正面去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但在对历史文化人物及其行为与趣味的品评中,透出他的看法。以上这些文化人物之所以无钓鱼之乐,是因为那钓鱼在他们眼中,正如踢足球在李鸿章眼中一样。作者没写苏东坡等人对于钓鱼的看法,但写了李鸿章对踢足球的反应。原因是钓鱼、踢足球皆属于“恶性补习”,自古“文人不出汗,出汗非文人”,也便是“劳心者”与“劳力者”有大大的区别。所以在行为上、赏玩游乐上也小心谨慎,不可造次。

文章写到此处,作者想说的还没有说出,作者所想的,恰恰是陆游等豪放、洒脱之辈所不敢造次的。

“其实不然,垂钓并不逼出汗。二其所以可乐,是因钓鱼常在湖山胜地,林泉溪涧之间,可以摒开俗务,怡然自得,归复大自然,得身心之益。”这是作者向往的。作者认为钓鱼之趣在于环境的静逸,心境的恬淡。在这心境归于自然的状态中,人能保持自己的本性,可以深省,追究人生意味。否则,“俗务缠身”,“耳濡目染益深,胸怀益隘,而人品愈卑。”在作者看来,这才是有真性情。作者倡痴,认为那样也不失为真性情。否则,如王荆公在神宗面前吃鱼饵,就嫌做作,做人太假。

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文化修养融于文章,是林语堂小品文的一个特色,也是这篇散文的特色。                   (作者:北京大学文学博士 李惠彬)

 

 附录:

李惠彬:从文学博士到经济学者的华丽蜕变

李惠彬:北京大学文学博士,重庆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后,国家开发银行广东省分行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客户五处处长。没有接触李惠彬处长之前,大家都说这个处长很厉害,做过诸多规划项目,还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在国家开发银行一直处于不可或缺的地位……。做访谈资料准备时,了解到李惠彬处长是北京大学的文学博士,但工作岗位却一直在经济领域。用李惠彬处长自己的话说,除了十年读书,其余时间一直在经济领域摸爬滚打。

李惠彬:从文学博士到经济学者的华丽蜕变

本来,和李处长约好在他办公室做访谈,但恰巧广东青年联合会有个活动需要李处长参加。因此,我们就把采访时间安排在李处长需参与的活动环节结束后,地点就选在活动的休息室。刚坐下,李惠彬处长就送给我们一本书——《基于转型经济:区域发展理论研究与规划实务》。“这是我的一本书,里面收录了我在区域发展理论研究方面的一些学术成果,还有在重庆时候的一些实践总结。可能对你们写这次访谈会有一些帮助,所以我先提前带给你们。”李处长呷一口咖啡,语气里透着关切,一下子使我们感到亲切很多。

享受从零开始

李惠彬处长在北京大学读书,一直读文学。博士毕业后,被分派到国家部委工作,一下子跳进经济学领域。这是一个甚至可以说与文学没有任何联系的新领域,一切都要从零开始。面对此境,李惠彬并没有犹豫,反而激发了他身上那股不服输的精神。“生活要懂得从零开始,要学会享受从零开始的过程。不管你之前做了什么和拥有了什么,面对新的领域一切都是零。”李惠彬如是说。

在国家部委工作期间,李惠彬总是比别人勤奋。下班后,别人出去应酬或娱乐的时候,李惠彬却选择坐在办公室里看书,他利用一切能利用的时间补习经济学知识。李惠彬对工作的热情和执着追求使他赢得了领导的青睐,他总是被派到重要的岗位上,不管什么工作交给他,李惠彬都能做到事无巨细,使领导们放心。因为这份信任和认真,他先后被派去不同的部门做不同的工作,使他从文学领域跨越到经济、法律、会计、金融产品研发等领域。如被抽调到清产核资工作组,通过近一年的工作,使李惠彬对常见的法律问题或常用的会计事务都能得心应手地处理。

如果说,国家部委是李惠彬踏入经济学领域的开始,那么,国家开发银行就是他在经济学领域大展拳脚的舞台。国家开发银行(以下简称国开行)成立之初,李惠彬就被选调到国开行办公厅。在这里,他不只是做理论研究,还可以去践行自己的理论成果。

“我先在北京工作一段时间,后来被派到国开行山东分行,因为之前有那么多跨行业的工作经历,这也为我在国开行的工作提供了不少帮助。加之我之前是学习文学的,除了具备经济学研究人员应有的理性外,我还拥有文艺色彩的感性和热情。所以我不介意跨多少学科,我在意的是在这些学科里能学到什么,或者说我能为这个学科做点什么。”李惠彬处长的话里蕴含着一个学者对学科发展的责任。

“在山东工作的那段时间,对我来说比较艰苦。既要做实地研究,又要强化自己的学术理论。实地考察之外的时间,我都坐在办公室里翻阅各种经济学书籍、期刊,就这样一路摸索着走过来。令人欣慰的是,大家都认为我走的不错,也因为这样,我才有了被调到国开行重庆分行的机会。”

李惠彬处长用简短的几句话把他在山东的工作概括而过,但我们知道,这个摸索过程蕴含了许多艰辛。为了一组计算数据的精确,他需翻阅大量资料考证;为了保证规划项目对区域特征的准确把握,他需要夜以继日地在实地调研考察。用李惠彬自己的话说:“我工作起来可以废寝忘食!以后再利用每月回家的那几天补回来吧。”

在重庆的日与夜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句话再次在李惠彬身上得到验证。重庆成为直辖市后,面临着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调整和整合,李惠彬再次被派上重要岗位,任国家开发银行重庆分行信贷处处长兼规划小组组长,这也是李惠彬在区域经济发展规划领域大展拳脚的开始。

李惠彬处长先后主持开展了重庆市万州区经济社会发展咨询研究、黔江区经济社会发展咨询研究、渝北区经济社会发展咨询研究、石柱县经济社会发展咨询研究等二十多个区县规划项目;主持开展了以合川区为实证的区域综合承载力与人口转移、产业布局等相关问题研究,以巫溪县为实证的区位变动背景下不发达地区的发展研究等工作。该类研究在实践应用中,都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令人钦佩的是,为了弥补经济领域学术的不足,李惠彬处长还在重庆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做了两年的经济学研究。

“我们的工作不只是做规划,还包括学术上的研究,这两点哪一点都不能滞后。在重庆这段日子,是我学术上提升的关键时期,也是学术研究的爆发期,更是我实地践行的关键时期。现在我们在做一个很有意思的研究项目——《综合承载力与产业评价、规划的计量研究——以重庆市为实证》,试图运用综合承载力定量测算方法,既回答区域综合承载力问题,又对具体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量化评价,从而为区域产业的发展作出科学规划与合理安排。目前该项研究已经基本成熟了,再经过后期的校对和完善,争取在今年下半年出书。”提到自己的专业,李惠彬处长越来越兴致盎然。

刚刚李处长送给我们的那本书——《基于转型经济:区域发展理论研究与规划实务》就是他在重庆践行开发性金融理论所获成绩的部分结晶,里面收录了李惠彬处长许多学术论文。

“在重庆的日与夜,累并快乐着。我撰写了几十篇学术论文,编撰了四本书稿,我的博士后论文也很快就要被安排出版了。”

广东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任重道远

当然,访谈的话题离不开广东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李惠彬处长是在20086月从国家开发银行重庆分行调任到广东分行,先任评审处处长,后任信贷处处长,并兼任分行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在此期间,正是金融海啸席卷全球和广东面临产业转型和区域发展调整严峻挑战的时刻,

李处长说,来到广东一年多,走了一些地方,参与了一些工作,整体感觉任重道远。广东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粤东西北地区与珠三角地区差距很大。粤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需要珠三角地区的支持,但目前广东省的经济发展并没有进入外散的阶段,这更要求粤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强调以自身发展为中心,因地制宜,确定本地区发展战略。

刚来到广东的李惠彬处长的首站调研地点是湛江。李惠彬处长认为,湛江区位条件非常好,处于环北部湾经济圈内,并面临着较好的发展机遇。因此,李惠彬处长说:“要站在湛江看湛江,跳出湛江看湛江,这样才会有新的发展理念。”

除了湛江,李惠彬处长还先后主持开展了云浮、梅州、潮州港等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项目。在充分把握各地区的区位优势、全面了解区域内的要素条件以及周边条件等方面,李处长都做了大量的详尽的实地考察工作,花了大量心血。“你看,我头发都有些脱落了。”说着,李惠彬处长摸了摸确实有些稀落的头发。

“但目前,我最关注的是‘一南一北’两个问题。‘北边’是韶关市的老城改造和新城开发,‘南边’是珠三角地区的城际轨道建设和珠三角三个城市(广州、佛山、东莞)的地铁建设。”李惠彬处长简短的两句话,让我们看到他现在不再仅是文学博士,还是一个站在学科前沿充满激情与责任感的经济学者。

李惠彬处长身上不但有着文科学者的激情,而且拥有经济学者的理性。他非常喜欢与年轻人深入交流,在思维碰撞中,产生智慧与激情的火花。现在,他不仅是国家开发银行广东分行的处长,还是重庆大学的硕士生导师、中山大学与暨南大学的校外导师、重庆工学院兼职教授和四川外语学院客座教授等。

短暂的访谈对话展露了李惠彬处长过去精彩的人生,也透露着他对未来的憧憬。让我们期待,李惠彬处长在广东区域经济发展规划领域带给我们更多精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