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苗族舞蹈欣赏

(2010-06-01 17:39:27)
标签:

杂谈

分类: 音乐欣赏

一、花溪 

 
二、朵乜

 

视频转自酷6网

 

 附:苗族歌舞的历史和文化

   文/山水清音搜集整理

地处我国西南云贵高原上的贵州省,是今日苗族的主要居住区域。此外,在湖南、四川、广西和云南等地也生活着部分苗族同胞。苗族系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苗族先民在远古时期与古羌人古越人有着密切的关系,秦汉时期,苗族的祖先已集聚在今日湖南洞庭地区和湖南与贵州两省交界,古称五溪的地区。后因多种原因,五世纪时逐渐向西、向南分散和迁徙。正像苗族古歌中所唱到的:日月向西走,山河往东行,我们的祖先啊,顺着日落的方向走,跋山涉水来西方。至九世纪,苗族的分布已基本形成了今日的局面。

苗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又因分布地域广泛而支系众多、具有不同风情与特色的歌舞艺术。在贵州,要数居住在黔东南的苗族歌舞更为丰富多彩、活泼粗犷。苗族自古视铜鼓为神器,每当祭祀祖先、神灵时有敲击铜鼓作舞的传统。不同时代和地区的铜鼓虽然形制不同、鼓上镌刻的花纹各异,但在鼓面中心都必不可少地刻有若干条光芒太阳纹图案。随着历史的发展,不少祭祀性的舞蹈被慢慢转化为民间的仪式性或自娱性舞蹈。而且在少有平地的苗寨中,为给举行集会和进行农作提供方便,人们在恰当的地方修整出一块平地,再用石条以巧夺天工的精湛技艺,按照铜鼓鼓面的太阳纹镶嵌成铜鼓坪,使所有在坪上为祭祀而作舞的苗人,能时时设想着自己成为鸟图腾的化身羽人,再次回到了祖先的世界。

 

苗族拥有丰富的的民间舞蹈,按击鼓器的形式分类,主要有:芦笙舞、板凳舞和铜鼓舞等几种类型。其中,芦笙舞是苗族中最普遍,最有代表性也最为苗族人民所喜爱的一种民间舞蹈。

 

芦笙舞流传历史悠久,在有关文献中均有记载。《续文献通考•乐考十》引田震《黔书》云:“每岁孟春,苗之男女相率跳月,男吹空于前以为导,女振铃以应之”。而且还“连抉把臂,婉转盘旋,各有行列”。表现芦笙舞欢快的场面和有条不紊的秩序。

板凳舞是在男婚女嫁的大喜之日,客主欢聚一堂开怀畅饮后送客出门时起舞,以中青年妇女和儿童跳的居多,舞者人数不限,少即一二人亦可。板凳舞是一种无音乐,以击板凳的音响作伴奏的舞蹈。舞者每动一次,击一次凳。

铜鼓舞是以鼓手有节奏地击鼓,由鼓点的节奏变化而引起舞蹈者的动作和队形变化的一种舞蹈。其特点动作按其形式有六七种。每种动作各有不同的舞步和节拍,风格不尽相同。名称有“赶斑鸠”、“迎客人”、“骑马送客”、“拳刀踩铜鼓”、“放鸭”、“欢乐”、“捉螃蟹”、“踩虾”、“众略雷(集体舞)”等等。

铜鼓舞中的集体舞以一种固定的男女青年围成圆圈队形。其队形还有半圆形、一字形、纵形、交叉对跳、四方形等。舞步矫健有力,舞姿粗犷灵活,动作幅度大,情绪饱满。“铜鼓舞”跳至高潮时鼓手还常常伴以欢快的呐喊和激动的呼叫,波澜起伏的情绪和动人的场面,充分地体现了苗族人民豪放、朴实的民族性格,抒发了他们纯洁快乐的思想感情。

 

按表演的形式、内容及对象不同又可分为:踩堂、乐曲、锦鸡舞、反排木鼓舞等几种类型。

    集体舞蹈-踩堂在苗族青年男女中,最常见也是他们最喜爱的集体舞蹈叫《踩堂》,每逢年节举行《踩堂》时,由英俊男子组成的芦笙队,人人手把芦笙边吹边晃动着躯体绕坪而来。高昂而清脆的芦笙调,在发自坪中心雄芦笙柱下的低音芒筒与当当作响的铜鼓声中,乐曲更显雄厚、和谐。紧接芦笙手之后,一队不曾粉黛的二八妙龄,在霓彩绣衣衬托下,佩戴于头、身之上重达十几斤、精工细作、熠熠生辉的银帽、银簪、银项圈、挂牌、银手镯等饰物,随走动而叮叮作响,使她们个个宛如仙子下凡、龙女遨游。她们各自凝聚着心头的美好的夙愿,含情默默、款款而来。

  乐曲在芦笙头的带领下,乐曲由《踩堂调》等多种乐曲终于转入了激动人心的《讨花带》曲调。顿时,小伙子们的心情即刻激动和紧张起来。因为,是否能赢得意中人的芳心,在下一步的舞蹈中即可见分晓。欢乐的舞蹈在继续着,青年后生们倾尽心思地在自己心上人面前吹奏着《讨花带》,跳着模仿飞鸟频频点头的舞步企图求得姑娘表达爱慕之情的绣带。每逢这时,许多戏剧性的场面总会呈现在人们面前:舞蹈中的姑娘们,有的低头不语微笑着继续作舞,对绕转在身旁讨花带的芦笙手视而不见,似乎在说:小伙子,找别人去吧,在我这里你是讨不到任何东西的;有的姑娘却是喜上眉稍,还不等心上人舞到自己身旁,就早已乐滋滋地从怀中掏出了精心绣制好的花带,盼切着把花带缚在心上人的芦笙管上,借此向众人宣布自己内心的秘密。这无声胜有声的爱情表达,充满了人间爱慕的无限浪漫。更有意思的是,一些男青年的芦笙上虽已系有绣带,但这既不影响其他姑娘对这个青年男子爱慕之情的表达;又不妨碍他再去追求自己心上人的任何举动。在一个芦笙上能同时飘扬多条绣带,对于每位芦笙手来说,是引起无限自豪而求之不得的事。   

   锦鸡舞也是在铜鼓和芦声伴奏下,由中年以上的苗族妇女表演在铜鼓坪上的传统祭祀性舞蹈,这个舞蹈充分体现了苗族人民自古对飞鸟图腾的崇拜和向往。她们头戴银饰,身穿黑色短上衣,腰间束若干条五彩镶边,末端坠挂银牌和流苏似锦鸡华丽羽毛的彩条长裙,臀部被高高垫起效仿锦鸡高翘的尾羽。她们一一相围圆圈起舞,舞蹈动作缓慢,在或向前或向后的舞步中,模仿锦鸡频频踱步旋转飞翔,随动作变化而使腰间彩带起落飘散的舞姿,把人们的心又带回到远古时代。   

    象征凤凰来仪的《锦鸡舞》,充分体现了苗族妇女为祈求民族富足和五彩人生虔诚而肃穆的场面。

  反排木鼓舞黔东南台江反排地区的未婚青年们,特别喜爱一种欢腾而潇洒的集体舞蹈《反排木鼓舞》。因舞蹈必须由敲击架在一旁的木鼓为伴奏而得名。苗族是盛产鼓舞的民族,在不同的节日和场合,各具内容、规模和表演姿态的鼓舞四处可见。而《反排木鼓舞》却是在若干鼓舞中,专为青年们创作、颇具特色的自娱性舞蹈。随两名鼓手由慢到快地敲击木鼓的节奏,青年男女们一反跳《踩堂》舞蹈时的羞涩和矜持,展开了一场奔腾、跳跃的竞争。木鼓声下越发迅疾的舞步和提腿内拐的反转、正转连续相接,迫使腰间的黑色百褶裙也被左右甩动得忽起忽落;完全松弛的双臂随身体的强力摇摆、晃动扬向各方。男女青年随着渐快的木鼓敲击声全力地跳着、旋转着,直到速度达到极致、群情激奋、力不可支时才宣告结束。这种大运动量的作舞方式,真可谓是台江一绝。

  欢快而极具特色的《反排木鼓舞》,突出了台江苗民们爽朗豁达的气质和以全身心投入歌舞的情趣。曾有一位日本朋友在观看舞蹈后,竟把它称作是“东方的苗族迪斯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