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南陵别儿童入京》须具备六大底气
作者:荷叶
每次读到唐朝大诗人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都有些新的感受。特别是看到众多对该诗的曲解,也总想说点啥,但每次又拖沓而去,主要原因可能还是没有足够的底气--还是下次吧。
《南陵别儿童入京》原作: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要想准确解读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你须具备六大底气。二十年过去了,今天总算有了勇气写下一些文字,来解读这位诗界圣人在我老家南陵留下的这篇历史不朽名作了。
底气之一:你须是诗人。
底气之二:你须是南陵人。
底气之三:你须也是个酒徒。
底气之四:你须是作者同龄人。
底气之五:你须有类似抱负和阅历。
底气之六:你须长期喜欢和阅读这首诗。
其一,你须是诗人。没有写过千篇以上诗歌,你还算不上一个诗人。不是一个诗人,你就很难掌握诗歌的规范,更不能准确领会诗歌的意境,诗歌的意境才是诗歌的灵魂。所谓诗言志道理就在于此,《南陵别儿童入京》就是李白人生抱负志向的集中体现,也是该诗最突出的主题和灵魂。
严格意义上讲,诗歌不是写出来的,它是感情的自然流淌。如果你是一个成熟的诗人,自然就有这种感受啦。《南陵别儿童入京》你会发现,这首诗很不规范,更没有多少韵味。但更突出的亮点在于--诗意盎然!相邻两句独立成歌而又脍炙人口!我最喜欢的两句就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可以想象,诗人可能在喝完酒离家之际,草草提笔补记成文而去。所以,不是规范的四行或八行,而是少有的六行。而且一行一个完整意思,连个题目还是后人补上去的。可见,这首诗歌是诗人随口流出来补记而成。
其二,你须是南陵人。这是因为该诗道叙的环境习俗,都是南陵县特有或习惯用词。“山中归”,老家人习惯性专指泾县山区的。南陵县东边人习惯上,把西边的绿岭河湾丫山乡镇和南边的泾县,称呼为山里,而绿岭河湾戴镇等乡镇人,通常把南边的泾县称呼为山里,李白就在何湾镇寨角村住过很久。很明显,李白接到圣旨之时正在拜访好友汪伦,而汪伦当时就是泾县县令。所以,“山中归”当然就是李白这个“南陵人”从泾县归来。
“白酒新熟”,南陵县乃稻米之乡,古代一年种植一季,收获一般在中秋前后。稻米收获之后酒厂才开始酿酒,酒厂一旦酿酒,方圆一公里都能闻到酒香,李白山中归可能路过酒厂了。“黄鸡”老家人尤其是老人,对黄鸡情有独钟源远流长,我老妈对黄鸡选拔就颇有道道。在她心目中最好的鸡就是大黄鸡了,每年都会选最纯种的黄鸡下蛋,培育来年鸡群。送人特别是送给坐月子女人,必须挑选最纯种的黄母鸡。因此在南陵老家,黄鸡不仅仅是鸡种区分,还是最好的鸡代名词。李白一高兴用黄鸡作兴,当然是想表明最大喜事里,用最好的鸡下酒之意啦,不是地道南陵人,你就不会懂得这个意思了。
至于“烹鸡”“酌白酒”就更简单了,老家习惯家里来客人了,杀鸡之后就烹鸡了,都会叫小孩子拿把扇子扇炉火。”酌白酒“老家人意思就是温酒,而不是斟酒之意。大人们喝酒都要温酒的,小孩子们都争着来,把酒壶放在炭火炉边,我小时候就常干这种活儿。因为老家当地历来流行这一习俗,所以,李白诗歌里出现”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就很自然喽。
其三,你须也是个酒徒。这首诗最典型的外部特征,就是酒后狂言!而两句独立成章,更是酒中脱口而出,后面又断断续续意思相隔很远。最近十年来我开始习惯喝酒了,酒中也常常冒出这些诗句,而酒后你要是补记,连起来往往就韵律不正,切身体会也!李白的这首诗,无论是狂言特征和字句韵律不正,以及两句独立成章脍炙人口等,都是典型的酒中脱口而出,酒后补记而成,后人添加标题而流传至今。
其四,你须是作者同龄人。这首诗写于李白约四十二岁,过了四十的男人,无论是遇到喜事还是难事,第一想到的事情就是喝一杯。这也是我跨入四十之后迎来的新习惯了,非常有同感。而喝酒之中之后,话夹子打开了,该说的都会说完,“高歌取醉欲自慰”,后面都是自己最想说的话,一股脑儿地吐出来了:“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之后就如释重负一切自然。四十岁之后的男人,酒本身就是知己呀!
其五,你须有类似抱负和阅历。李白少年时期就才华横溢满怀大志,到了四十多岁虽是诗书名气不小,但只是文人一个,古人认为做官才是唯一抱负和理想。一身梦想突然出线希望,惊喜之情乐于言表了,“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对于为国施展抱负的愿望更是急切,”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对于过去曾经鄙视自己得人,以辛辣言辞进行讽刺嘲笑,“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最后自己高兴之情达到高潮:“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有过同样阅历的人,读起这首诗来,你会感到亲切自然够威够力,更似乎就是为自己所作,无须转弯抹角地去苦思猛想地理解了。
其六,你须长期喜欢和阅读这首诗。这首诗我第一次阅读,是在二十多年前的杭州西子湖畔。那时我已经离开南陵入伍,记得是在连队图书室看见的。最喜欢就是最后一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种心情和我当年两次高考未中,而后走出山沟来到西子湖畔部队大学堂,心情是多么的共振哦!又因为是大诗人李白写的,更何况写作地点是我老家南陵县,还知道李白也曾经居住何湾镇的寨角小山村,我也曾经去那里会同学家住过一晚,因此,这首诗一见如故永远难忘了,以至于我后来酷爱诗歌因此有渊源了。部队走南闯北几十年,六七本古典诗集破破烂烂了,可还是敝帚自珍一直带在身边常翻翻看看。
人过四十看书就少了,看社会这本大书多了,也常常有感而发写点就更多了起来。有了现代网络媒体的海量存储,7、8年来我的几千篇文章及诗歌得以留存下来,之前的数百万文字早已遗失在人生旅途了。今天周末,翻翻《南陵别儿童入京》又有了新的感受,特别是看到对该诗有曲解之处,作为深爱这首诗且有着六大底气之读者,写点文字以正之是很有必要的。
少小离乡浪天涯,老大不知何处家;
皖南文韵留白公,市场大潮推叶娃。
2016.04.18.于海口。
李白墓地--皖南当涂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