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牛熊转换三要素

(2012-12-26 19:21:26)
标签:

杂谈

牛非熊

事情

高位

三大

分类: 技术培训
    牛市与熊市有何指标去判定呢?笔者认为是三个因素,即经济基本面、资金面和股价中枢,如果三个因素形成向上的合力那么市场将走牛,如果各要素是上下制衡,那么就是熊市或者是振荡市。

第一个要素:经济基本面。股市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经济是股市的基础,其能够决定股市中大的机会周期。过去400年的全球经济史表明,全球经济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成功的投资者往往是在经济周期的底部区域,大量买入优秀公司的股权,尽量减少债券和现金的持有比例;相反,当全球经济再度进入繁荣阶段,股权的价格出现严重泡沫(适度、可控的泡沫不仅不是威胁,反而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时,其就会开始考虑加大债券或现金的持有比例,降低股票等风险资产的比例。这样的操作变换法则称作股市与经济的黄金定律。简单来说,经济的周期是复苏、增长、高潮、危机、衰退,呈现螺旋式上升,而货币与财经政策的周期则是,积极、稳健、从紧,呈现一种波浪式的前行,而货币与财政政策也就决定了股市为经济发挥的作用。

   一般来说在“积极的财政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下,管理层的意图是通过积极的财政来全力发展经济,货币政策以稳为主,抑止过度投机和通胀泡沫,这样资金往往选择的是去实体经济中淘金,而股市要发挥的是融资作用,为经济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股市往往很难出现牛市,局部行情持续的时间也不长,大多时间是在调整和振荡走势中。

    而当经济快速发展,成效显著的时候,管理层往往会采取“稳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此时由于前期积累了较多的经济发展提供的利好,以及市场持续调整后,一批优质上市公司股价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低估,与良好的经济形势出现了背离,那么就很容易出现市场价值重估行情。特别当管理层在经济方面有了较多的空闲精力时,也会给予股市等资本市场以优惠而宽松的扶植,极其容易出现大行情,也就是整个市场处于牛市爆发临界点,此时股民就要密切注意,一旦市场量能累积使得市场大趋势转变的时候,要果断入场进行中长线的伏击操作,往往操作简单,效果明显。

    而在经济过热之下,此时必然会有调控,而调控往往是会矫枉过正的,也就是说并不是让过热回归到正常,而是正常偏下的,那么管理层就会先在财政政策上给予一些提前量的扶植,而收紧资金面,此时先知先觉的资金就会感受到压力,那么股市最容易出现的就是大幅炒高后,资金拉高派发撤离,从进入到熊市。

    因此无论是对于经济还是政策,只要股民通过不断地积累和总结,就能够真正把握其规律。而从最近200多年的历史来看,大体上每隔13年美国经济就会出现一次严重的衰退,随后复苏后世界经济就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所以这一数字也就成为了股民判断大的牛熊市周期的标准之一。无论是经济判断,还是政策研究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股民不可能一步就做得很自如,但这样的付出绝对是值得的,可以从全局角度提前挖掘市场中大的机会与风险。其实我们看到了2010年、2011年之所以A股市场总是在窄幅整理的振荡,就是源于2010年是金融危机后经济结构的调整之年,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新兴产业;而2011年则是货币与财政政策调整之年,梳理金融危机时救市猛药留下的副作用,因此基本面的两大制约,直接导致了市场只能够处于振荡整理市。

    第二个要素:资金面。股市中唯有资金是股价、股指改变的唯一执行者,甚至可以被称作是股市的血液,如果股市处于“失血”的状态,那么行情自然很难走强。而资金面也有三个小的方面构成,其一是资金的源头控制。由于人民币无法自由兑换,资金很难走出去,所以就造成了本身的流动性过剩;同时本币升值压力之下,还有大量的国际热钱向我国涌入,当这两方面的大量资金向股市、楼市等资本市场流动,从而推动市场走牛,也会带来大量的资产泡沫。而一旦管理层持续收紧资金流动性,或许一段时间内,市场依然不缺钱,但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资金投放者都要对管理层的调控预期有所忌惮。这方面在2010年四季度以及整个了2011年最为明显,所以我们看到了这期间,管理层频频调整准备金率、利率,虽然每次冻结或者影响的金额并不是很大,很快金融市场又涌出较多的流动性,但持续的收紧预期导致资金,各方不知道收紧行为会到何处,往往不敢于向之前那样投入到资本市场中,而选择类似债券市场等稳健市场来保证资金的安全,所以我们就看到了股市方面的低迷。股市中常说的通胀无牛市就是这个道理,包括2007~2008年市场经历的一波惨烈的熊市,也源于管理层为了抑止经济过热而紧缩资金面带来了市场顿时市场了资金支撑所致。

    其二市场的抽资行为股市拥有融资、投资的功能,但在A股市场各方重视的只是融资功能,所以我们会看到大量的上市公司持续不断地融资、增发、配股,持续不断地从股市圈钱,却很少有公司注重给股民分红、投资回报。很多股民总是看到媒体上说,如今又有多少公募资金发行了,又有多少社保资金、保险资金入市了,有人以此看作是抄底的标志,但股民却很少计算,当下IPO、增发、融资等抽资行为是多少(其实这个数据很好查找,大家可去沪深交易所的官网,点击市场数据就会有成交概况数据,无论查询月度、年度的都可以,本书的第五章对此还有详细的分析),如果说抽资大于入市的,那么股市就是明显的失血状态。

    其三,股市中量能与热点。无量无行情是市场公认的现象,就是市场条件再好,没有量能也很难出现机会,毕竟股价是需要靠资金,靠量能的堆积去推动的。而热点说得就是市场的赚钱效应,逐利性是资金的天性,任何资金到股市中来的就是为了利益而来,尤其是对于大资金更是如此,那么即便资金进入到了股市中来了,而市场没有持续的赚钱效应出现,没有明显的热点,那么资金来了也会向外流出,因此我们会看到,很多时候在熊市中也会有反弹,但最后都是源于或是量能不足,或是热点持续性差而终结,因此以上三个方面是判断资金面是否积极因素的关键。

    第三个要素:股价中枢。股市中有高价股、中价股、低价股,也有大盘股、中小盘股,而股价中枢说白了就是股票价格与股本流动性两要素综合后形成的股价重心,股市的牛、熊很多时候就体现在市场股价重心的提升与下降上。用了一个简单的比喻来看,人的长相、体形、体重都不同,但有一个道理是相同的,那就是这个人要想蹦得高,就需要快速提高其重心,那么其身体必然都是要向上的,如果出现下半身向下运动,上半身躯干向上;或者是上半身向下运动,下半身向上运动,那么这个人肯定都是跳不起来。股市也是如此,要想出现牛市,必然是提升市场的重心向上,就会有一个中高价的中小盘个股向上的牵引拓展股市空间,同时下面的中低价的大盘股起身向上提拉股价中枢的过程。

    这方面最典型的是,我们看到了2009年9月~2011年底的两年多时间里,市场先是在2009年9月~2010年底经历了一波以中小板为首的中小盘个股的牛市行情,而同期大盘股为首的权重股始终在进行熊市的调整。期间,中小板综指从4000点起步,频频刷新历史高点,最高涨到了7493点,期间相当数量的中小板个股成为牛股,翻倍、翻几倍的个股比比皆是,很多个股甚至创出了历史新高;而上证指数始终是在2800~3000点一线反复振荡,尤其是类似金融、地产、钢铁、电力等权重股板块都是持续的下跌,成为了市场中的熊股。随后又在2011年初的一年中,又出现了权重股价值重估出现底部的活跃,而中小盘个股则高位泡沫破裂向下大幅下挫。所以在这个期间,我们看到了中小板个股跌跌不休,反而是之前一直是熊股板块的权重股抗跌。

    这两年间,市场不断地传出A股要进入熊市或者牛市的言论,既有万点论的乐观,也有千点论的悲观,而笔者在这期间始终认为市场非牛非熊,只是一个振荡市,期间最大的依据就是股价中枢的上下制衡作用,权重股与中小盘个股,高价股与中低价个股无法形成同向的合力,所以我们看到了A股市场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只是一个窄幅的箱体振荡格局,就是源于其股价中枢在方向整合的状态。一般来说,牛市始于权重股和中小盘个股都处于中低估值区间,这样整个市场股价中枢是稳定的,能够形成向上的合力,随后高价股为首的中小盘个股领涨,其余个股缓慢上行,这样拓展看市场的股价空间,经过中小盘个股火热之后,市场会有一个风格转换,此时也就决定行情能否持续,如果权重股能够接班,那么必然会引领股指进入更高级别的上涨,整个市场也进入牛市冲刺阶段,一段每一个权重板块都涨起来后,市场往往就是由盛而衰的过程,那么就会由牛转熊,整个市场股价中枢重新估值,而且一旦这样的趋势出现,就需要长时间的重新梳理才会再有新的牛市。

    而总体来看,以上三大要素,即经济基本面、资金面和股价中枢就是股民判定市场是否进入到牛市中的关键,每每当市场鼓噪各种牛市、熊市言论,而你无法判断的时候,股民就可利用上面三大要素对市场进行一个梳理进行甄别。同时每年年底的时候,股民也应该做一个详细的分析,这对于确定下一个年度的策略有非常好的效果,而策略制定合理,那么操作就会事半功倍,赢利也就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